台湾的报纸
发布时间: 2014-03-01 12:00:00
不久前,笔者有幸赴祖国宝岛台湾进行为期6天的参观访问。旅途匆匆,惊鸿一瞥,正如台湾导游所言“1000个游客就会有1000种台湾游的感受”。在领略宝岛台湾秀丽风光以及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了海峡两岸的同文同种和语言相通,对于平时喜爱读报的人来说,自然在不知不觉的旅途当中,也对台湾的报纸作了一番近距离的关注。
台湾的报纸
□吴丽琴
台湾报纸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厚,他们往往把报纸装订成厚厚的上下两叠,第一叠为时政要闻,多刊登两岸经贸的新闻,集中报道岛内政坛局势、政党言论,以及一些台资企业动态。第二叠为文教体育内容,这里有各种社会新闻、运动天地、文学副刊和文教信息,但多以大篇幅报道明星演员、吃喝玩乐以及八卦掌故为主的新闻。在第一叠与第二叠之间,则用一枚钉书针相联,这就是所谓的台湾“厚报”。
台湾报纸的种类有很多,大体有《中央日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台湾时报》《工商时报》《民众日报》等。除这些主流媒体外,部分县、市也有一些较小型的报社,在地方上占据着一定的影响力。当你拿起一份报纸进行细细品读时,你会发现台湾报纸不仅房产、婚纱、摩托等广告占据了显著版面,而且标题制作也很硕大,醒目照片更是达到喧宾夺主的程度,真正可以看到有价值的内容其实很少。
台湾报纸给人的第二印象,就是用繁体汉字。尽管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繁体与简体之书写,见仁见智,各有所长,但从外观来看,繁体字确实更显传统和文化。但物极必反,写繁体字也有诸多的弊端,譬如台湾人在写乌龟的“龟”(繁体“龜”)字时,就遇到了记不清笔画的麻烦。
台湾报纸的正文排版顺序也是与内地有着大不同的,他们大都习惯竖排,阅读由右向左,像是在读先秦时期的竹简史书,给人稍稍有点不适应之感。
台湾各类报纸的头版报头之下,还有一个特别不同之处,那就是往往印着创办人、董事长、发行人的名字,而这在大陆是绝无仅有的。比如《联合报》报头上印着“创办人王惕吾,发行人王效兰”;《中国时报》报头上印着“创办人余纪忠,董事长余建新”;《中央日报》报头上印着“董事长詹天性,发行人刘继先”;《自由时报》报头上印着“创办人林荣三,发行人吴阿明”。
《中国时报》和《联合报》是台湾报纸的两个老字号,分别由余纪忠和王惕吾创办,如今王惕吾虽已仙逝,报业由其女儿王效兰接手掌管,但好像都是约定俗成一般,第二代在打理报章大局的同时,仍在报头刊印着此报“头代祖宗”的名字,似为纪念那段筚路蓝缕的创刊经历。
台湾的街上店铺林立、车水马龙,骑楼式的人行道下也是经营店铺的一部分,但令人奇怪的是,在台湾街头是找不到类似大陆的售报亭的。台湾民众要想购买报纸,一般是去超市、商场或者便利店里,价格为10台币一份(相当于2元人民币),他们往往会在购物之余,顺道把报纸也放入购买篮中,真可谓“面包报纸一起回,物质精神双丰收”。此外,在街头还可以看到一些自动售报机,这些自动售报机每天卖出的报纸量在350万至400万份之间,也就是说,在台湾平均每6到7个人在关心、阅读一份报纸。如果民众需要长期订阅某份报纸的话,报纸经销商则会热情地上门服务,并且保证每天一清早就将“最新鲜”的报纸送到您的家中。
据台湾当地人介绍,台湾目前的报业格局可以用“3+1”来概括和形容,称之为“四报争雄”。“3”是指传统的三家岛内大报,即《自由时报》《中国时报》和《联合报》,而“1”指的是刚从香港气势汹汹“杀”过来的《苹果日报》。《自由时报》在台发行量第一;《中国时报》近年来收购了中天和中视,已向多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转型;《联合报》坚持“正派办报”的理念,作为长期关注报道两岸关系的传媒,它以“主张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而著称。而阅报率居第一的居然是创刊于2003年5月2日的香港《苹果日报》,这家曾被当地知识分子批评为“不入流小报风格的八卦报”,却靠亲民办报的风格和价格优势,逐渐成为了台湾报业市场的盟主。
创刊于香港的《苹果日报》在这里可以大书一书,报纸的名称由香港壹传媒集团行政总裁黎智英构思。他认为:“若当初亚当和夏娃没有咬下苹果,世界上就不会开始有善恶,也不会有新闻的存在。”因此将报纸命名为《苹果日报》。《苹果日报》在台湾之所以流行,是因宣扬的是“读者爱看什么,我就给读者提供什么”的新闻宗旨,其设置的突发新闻中心几乎可与“狗仔队”匹敌。这个新闻“抢收中心”下辖150位记者,分北、中、南三个集散点收集,记者的基本行头有150CC重型机车、腰挂一秒可以连拍8张的400万像素高价数码相机。他们的中心任务就是用最快速度,将第一手的现场画面或事件带回编辑室,工作标准和灌输理论则是“比警察更早地到达现场,取得同业采访不到的最初讯息”,其敬业精神确实令大陆同行感到由衷的钦佩。
但不可否认,随着媒体市场的日新月异和竞争激烈,台湾报纸的阅读人口也呈日益衰减之势,近年来台湾报纸在数字创新上做些革新文章。譬如在地铁车站、商场超市都可以通过数字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浏览到报纸的最新内容,为多元化社会的分众创造有价值的内容。而据另一份调查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把台湾的报纸按读者年龄作一划分,《中国时报》大致为25岁至45岁;《联合报》30岁至40岁;《苹果日报》18岁至25岁;《自由时报》30岁至50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苹果日报》为何会受岛内民众欢迎,市场细分有着如此清晰的定位。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报纸中的浮光掠影,窥一斑见全豹,从中咂摸体会一下台湾舆论的脉搏和深度,分析出岛内阅读人群的年龄分布和未来的主流意识了。
责编/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