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巧做阎锡山统战工作纪事

发布时间: 2014-03-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在平型关、忻口与国民党部队联合作战,属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国共两党最早也是最密切的军事合作。周恩来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负中央重托,来到山西推动阎锡山联手抗击日本侵略军,共同拉开了山西联合抗战的大幕。

周恩来巧做阎锡山统战工作纪事

□ 孟红

与阎锡山研究了平型关战役计划,决定八路军以运动战配合

  国共合作谈判成功后,“山西王”阎锡山确定了“拥蒋联共抗日”的路线。但他对蒋介石是否真诚联共抱有怀疑,又担心能不能战胜日本,因此总是瞻前顾后、摇摆不定。按国共两方商定,八路军进入山西从事抗战,又归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统制,所以对阎锡山的统战尤为重要。面对这样一个脚踏三只船的阎锡山,中共中央经研究决定,把谈判高手周恩来派往山西,推动阎锡山与我党结成密切的政治合作与军事合作,争取到八路军在山西抗日战场的主动权。

  193797,周恩来与彭德怀、徐向前赶到太和岭口后,阎锡山热烈地欢迎他们,并进行会谈。

  阎锡山那时搞的是阵地防御战,从南起娘子关,经龙泉关、平型关沿晋绥东部省界及北部外长城一线,筑有绵长的国防工事,想依托这些工事“守土抗战”。在参观雁门关防御工事后,周恩来建议阎锡山不要单纯死守雁门关,而应主动出击,实行侧击和伏击来破坏日军的进攻计划。阎锡山对周恩来的建议表示同意。

  对八路军进入山西后的作战地域和方针问题,周恩来指出: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兵力及战术特长,前已同阎商定,开赴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以山地战、游击战侧击西进与南下之日军,配合友军正面作战。现在一一五师已经入晋,正在侯马一带修火车路;一二O师即将入晋;一二九师还在整顿中,晚些时候才能出动。八路军入晋部队要求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中心,将周围11个县划为八路军活动地区。阎锡山表示同意八路军在这一带作战,并以太行山脉和太行北端为根据地。在商谈平型关、雁门关的防御问题时,周恩来等提出将一一五师开到五台、灵丘地区,配合友军布防平型关一带,在侧翼待机歼敌。阎锡山也表示同意。他还答应给八路军补充物品,并帮助将八路军迅速运送到平型关以东的涞源、灵丘地区。

  周恩来分析战事时,阎锡山听得很有兴致,不住地点头称赞,最后还请求周恩来拟定一个作战计划。

  日军占领大同后,企图突破平型关直取山西省会太原。于是分兵两路,一部由灵丘直指平型关正面,一路则从广灵、浑源袭击平型关右侧后。阎锡山决定在平型关与日军打一仗,拟定了作战计划:主力分别设防于恒山、五台山两翼,张开口袋将日军放进平型关,然后收紧袋底,歼敌于沙河至大营之间。

 922,周恩来与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同至太和岭口,应阎锡山之邀,共商八路军配合平型关战役事。略作寒喧,话入正题,阎锡山夸奖了八路军几句后,要八路军在正面迎敌。他的如意算盘是,既挫伤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又可削弱视为异己的八路军,达一石两鸟之功。

  周恩来不难识破其阴谋,神色严肃地说:“阎司令明白得很,时下八路军装备落后,摆开战场与敌人打阵地战,更何况要正面迎敌锋锐,合适吗?不顾主客观条件与敌人硬拼,到底对谁有利?”

  阎锡山借日军之手削弱八路军的用心被识破,显得很尴尬,搪塞说:“大敌当前,总之是你们也应出力。”

  朱德接着说:“在有利的条件下,我们同意配合友军作运动战,也准备作必要的牺牲。”

  “朱总指挥已作表态,八路军应该参加平型关战役。”周恩来摊开军用地图,“如何打法,我与朱总指挥已作过规划。八路军一一五师已到达灵丘一线,拟在侧翼待机歼敌,给友军以有力支援。一二0师准备开赴晋西北,袭扰雁门关之敌后方,使敌不能首尾相顾,减少友军的压力,阎司令以为如何?”

  阎锡山说:“就这样打吧,请速将八路军开进预定地点。”

  周恩来考虑到,日军来势凶猛而锐气正盛,山西大部分至全部沦陷在所难免,于是提出建议:将山西划成若干军区独立作战,在敌后广泛动员民众,训练游击干部,疏散资财,迁移军工生产企业,发展游击战争,以资持久抗战。阎锡山对此表示接受。

  就在当天,八路军总部根据朱德指示,向林彪任师长的一一五师下达了参加平型关战役的命令。

 923,平型关战役揭开战幕。八路军一一五师以一个团和骑兵营钳制日军。24日夜,八路军主力3个团冒雨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埋伏,严阵以待。25日,当日军坂垣师团二十一旅团进入伏击圈时,八路军发起突袭,经一天激战,歼敌1000余人,击毁敌军车80余辆,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

  这既是国共两军首次联合作战,也是抗战以来全国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由于八路军将士奋勇杀敌,使得阎锡山筹划的战役以八路军获得空前大捷,创造抗战首胜之光荣载入史册。八路军也因此威名大扬。

参与筹划国共两党在抗战以后军事合作的一个重要战例——忻口战役

 106,阎锡山在太原召开作战会议,部署忻口战役。

  周恩来为推动阎锡山抗战,应邀参与其作战计划的研究,协调八路军与他们的作战行动。会上,周恩来与阎锡山等商定了八路军的配合方法,包括投入兵力、阻击地区。其主要任务是:对增援之敌负责阻击,对退却之敌相机歼灭,不断进击敌后,支援正面战场上的友军。

  为了便于协调工作,经中共中央同意,周恩来携带电台随阎锡山行动。

  忻口会战开始时,阎锡山、程潜、卫立煌、傅作义等根据北线日军分三路南犯的态势,把作战地区划为左、中、右三个地区,以主力用在正面的防御,即将主要兵力放在代县、忻口一带的中间地区正面阻击。

  周恩来仔细考察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兵力分布情况后,对阎锡山的作战计划提出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建设性修改意见。他认为:在中地区,应以小部钳制当面之敌,而以主力把敌军诱到代县、忻口一线,求得侧面出击,加以消灭;右地区的部队要进行广泛的游击,以牵制敌军;左地区兵力较弱,可向宁武南北游击,破坏和阻止敌军的前进计划。为了配合忻口战场的战斗,他还提议组织正太、同蒲两铁路员工和井陉、阳泉矿工,破坏铁路和煤矿。

  周恩来的这一建议,不仅得到阎锡山的赞赏,程潜、傅作义、卫立煌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也都称“棋高一着”。

  阎锡山立即下令按此方案执行。105日,毛泽东也复电表示:“完全同意周与程潜、阎锡山共同决定之作战计划。”第二天,周恩来又同阎锡山等商定:为了统一指挥参战部队,右翼各军(包括国民党军队十个团)归朱德、彭德怀指挥;中路归卫立煌指挥;左翼归杨爱源指挥;负责守卫石岭关和太原的预备军,归傅作义指挥。

  为了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八路军不断袭击日军交通运输线和后方目标,一二O师在1018日伏击敌军交通线,一次摧毁敌运输汽车数十辆,歼敌500多人,一度收复宁武和雁门关,给进攻忻口的敌军运输线造成很大困难。一二九师的先头团在19日夜袭日军严密戒备的阳明堡机场,烧毁日机24架,使急于夺取忻口的日军失去空中支援能力。一一五师在繁峙、蔚县、曲阳一带配合作战,收复这些城镇和平型关等重要隘口,切断了日军通往张家口、北平的交通线。

  日军的主力本来用在晋北一线,因在忻口受阻,就转而加强沿正太铁路向晋东的进攻。这一路的中国守军有八个师,战斗力较弱。1010日,石家庄失守。26日,娘子关失守。这样,忻口的后路有被包抄的危险。31日,阎锡山下令放弃忻口。112日,北线数万守军撤离忻口阵地,退守到太原一带。

  同日,阎锡山在太原召开军事会议,周恩来应邀参加。会上,决定由傅作义担任守城任务。

  军事会议后,阎锡山等纷纷撤离太原。周恩来仍同彭雪枫、边章五等一起从容地坚持在太原危城中。115日晚上,也就是太原失陷前三天,周恩来才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最后一批人员一起撤出太原。

  太原失守后,山西正面战场上的大规模作战基本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全面展开。这是山西抗战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推动开展游击战

  周恩来到山西后,对布置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游击战争抓得很紧。早在922日,周恩来就同阎锡山、黄绍竑商定:八路军在山西开展游击战争,在兵力使用上他们不加干涉;至于游击的地区,在山西境内要同阎锡山协商,但在敌占区可自行做主。

  9月底,中共中央提出华北党的工作要以发展华北游击战争为中心任务后,周恩来同中共中央北方局讨论这一问题,准备将华北划分为九个战略区:绥西、绥蒙边、晋西北、晋南、冀察晋(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直南、直中、冀东(平律在内)、山东。

 101,周恩来报告中共中央说:这些地区已有一批游击队,有的是我地方党领导的,有的是友军组织的。为了发展游击战争,还要运用上层统一战线,开展独立自主的群众工作,武装民众,组织游击队。第二天,他征得阎锡山同意,又发枪4000支来武装民众,开展游击战争。12日,他向阎锡山提出:我军游击战的目标在保卫山西,这对支持华北抗战有重要作用,请阎放手武装民众,布置全省的持久战局。

  10月下旬,华北形势日趋恶化。25日,周恩来向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发展绥远游击战争”的战略性建议,提议组织1000多人的武装,配备一部分骑兵,由一大员率领去发展这一地区的游击战争。中共中央立刻采纳这一建议,派出骑兵团和蒙汉支队,前往三边以北开展工作。

  撤出太原时,周恩来沿途目睹国民党军队溃退时的种种状况。118日,他电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我们各部应迅速派队收集溃兵散枪和一切资财,以发展游击战争。13日,他又致电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提出:凡要退过黄河的都是帮助日寇统治华北;强调游击战,并争取和影响友军改造,一致行动,广泛发展游击战争,训练干部,以坚持抗战;扩大红军,以增强主力的决定作用;放手收容溃兵、散枪及资财;加强各军区的工作等。

  阎锡山在退出太原后不去临汾,准备再败就退过黄河以西,而把战事的主持推给黄绍竑、卫立煌。周恩来到临汾后,同黄绍竑、卫立煌会晤,研究坚持华北游击战争的问题。

  卫立煌一见到周恩来,就说:“山西这几仗没有打好,实在可惜。现在许多地方被日本占去了,我们的军队损失惨重,没法反攻,而且日军一定要南下,恐怕晋南也保守不住,最后只有依赖黄河天险来阻止敌人了。”

  周恩来听后向他耐心地解释说:“目前我们的确有极大危险。日军希望在压迫中国军队退到黄河南岸以后,就以黄河为界,将华北数省拼凑一个号称‘华北自治’的傀儡政权。”接着,周恩来列举了七八条理由,向卫立煌详细分析了坚持华北抗战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前途,并且向他提出动员民众等项要求。

  卫立煌仔细听了周恩来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解除了许多顾虑,大大增强他留在山西坚持抗战的决心,也开始改变他对共产党人的看法。以后,卫立煌在华北先后担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时,同共产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临汾在太原失守后,成为山西抗战的政治中心,一些进步人士聚集在这里,抗战气氛高涨。1116日,周恩来在临汾各界群众大会上,发表《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的著名讲演。他分析上海、太原失守后的抗战形势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继续强调发展华北游击战争的意义。他在分析坚持华北持久抗战的种种有利条件后指出:“华北持久战,将影响和推动着全国抗战的开展,掩护全国新的军队的组织;全国抗战的开展,也正支持着它,同时也使着日本无法结束它的战争,而要影响着全世界援助中国抗战的运动。因此,这个游击战将有胜利的前途。它要在持久战中,壮大自己,武装人民,恢复许多城镇,破坏敌人交通,消灭部分敌人,最后得到全国生力军的参加,可以转到胜利的反攻,收复失地,驱逐日寇帝国主义出中国!”

  经过周恩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共同努力,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游击战争不失时机地猛烈发展起来。它像燎原烈火一样,逐渐被人们视为全国抗战的希望所在。因此说,周恩来对华北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是立有大功的。

责编/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