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2月12日,恰逢农历正月十五。就在这个元宵之夜,经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周密策划,“黄安”舰舰务官鞠庆珍率官兵在青岛成功起义。这次起义首开了国民党海军起义的先例,紧随其后就发生了包括“重庆”号巡洋舰在内的16起成功起义,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解放战局。
随着时间的流逝,领导黄安舰起义的四位功臣已有三位相继去世,唯一健在的孙露山老人已97岁高龄,现居河南省漯河市。参加黄安舰起义的官兵有70余人,其中30多位曾留住在青岛,现多数已去世,尚健在且有联系的仅有20多人,其中青岛8人。为深入了解和准确反映当年黄安舰起义的真相,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走访了多名起义见证人。特别是电话采访了起义组织者之一的孙露山老人,他给我们寄来了由他整理的《国民党海军“黄安”舰起义纪实》和起义骨干的合影照片。这些珍贵的资料可以证实起义中的一些历史事实。
地下工作
1948年底,济南已解放,我军正向青岛外围逼近。但国民党对固守青岛还抱有幻想,企图利用海军的绝对优势建立一条南起台湾、北连青岛的海上防线,以此来钳制大陆。面对敌强我弱的海上战局,如能策反敌舰起义,必将动摇国民党军心、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
为此,当时的中共胶东区委和东海地委统战部、中共青岛市委、胶东军区和东海军分区政治部联络部,都不约而同地将策动国民党军舰起义作为削弱其海军力量、瓦解其海上防线的重要突破口。于是通过各自领导和联系的地下工作者,积极开展物色和组织敌舰起义的秘密工作。不久,便将目标锁定在因有我党多名地下工作人员,统战基础较好的黄安舰。
黄安舰原系日本海军的一艘护卫舰。抗日战争胜利后,它是美国给国民党政府的8艘军舰之一,整修后被命名为“黄安”号。该舰1945年下水,排水量1000吨,最高航速19节,舰上设有航海、枪炮、机电、电讯和航务部门,官兵满编120人。
领导黄安舰青岛起义的主要组织者是中尉舰务官鞠庆珍、准尉枪炮军士长王子良、少尉枪炮官刘增厚和上士枪炮班长孙露山,他们当时分别受我党不同的地下组织领导。按照党的秘密工作原则,严禁发生横向联系,因此起初他们互不知底,只能暗中分头“地下”工作。
但每一个起义骨干都明白,要想控制舰务、轮机、枪炮等要害部门,确保起义成功,把黄安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顺利地开往解放区,只靠个人单枪匹马行动无济于事。于是他们按照上级指示,暗地里试探、摸底,扩大组织、发展骨干。这样王子良、孙露山、刘增厚等首先取得了联系。
1948年10月,因鞠庆珍从事我党地下工作的哥哥身份暴露,12月20日被国民党枪杀,他们便一起利用到鞠庆珍家中慰问的机会,彼此表明了心意和各自的身份,从而形成了起义的领导核心。随后,他们四人又分别向各自联系的中共组织做了汇报。根据上级指示,他们又多次秘密策划和制定了较为周密的起义准备计划,并分头联络、争取更多的起义骨干。
策划起义
1949年1月下旬开始,黄安舰一面抓紧抢修,一面开始往舰上装运枪炮弹药、通讯器材和大批粮食、物资。2月7日,舰长刘广超通知鞠庆珍上级指示黄安舰2月9日离港,到青岛港外锚地待命,让鞠庆珍加紧督办舰务工作,做好出港的准备。鞠庆珍当天就将这一期待已久的起义时机通知了起义骨干。
2月9日,大修完毕的黄安舰从造船码头驶向青岛前海,停泊在“小青岛”西侧。当晚,四人领导小组在舰上秘密举行了碰头会。刘增厚提供从海军造船所得到的情报,青岛守军将于2月12日以后陆续南撤。从各方面的情况分析,起义时间已刻不容缓,大家一致同意立即举行起义,时间定在2月12日晚。因为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舰长刘广超必定离舰回家过节,其他家在青岛的官兵也会上岸,此时舰上官兵散乱松懈,有利于起义行动。同时,为防止起义人员家属遭迫害,会议要求以“上舰过节”为名将有关家属接上舰,随舰行动、协助起义。会议决定由刘增厚上岸,将行动计划报请上级批准。
驶向光明
2月12日,舰长刘广超果然回家过节去了。副舰长刘振东一心陪着妻子连舱门也不出,不少士兵也请假上岸。表面上看黄安舰上一切如常。随着天色渐渐变黑,海上刮起了七八级大风,黄安舰在波涛中剧烈晃动。7点钟,起义领导小组作了行动前的最后碰头,进一步明确了分工,并分发了武器。王子良将白床单撕成布条发给大家作起义联络袖标,大家商定要尽量避免流血,只要对方不反抗就不要开枪。如果行动受挫,宁可舰毁人亡也绝不投降。随后起义人员各就各位,等待起义的命令。
晚8时许,按照事先约定,王子良、刘增厚冲进舰长室,先将副舰长刘振东等扣押起来,交由鞠庆珍夫人王淑琴和王子良夫人袁立峰看管。随后,舰上的各重要部门也都被起义人员控制,不准任何人随便出入机舱。8时30分,正式宣布起义。
8点50分,鞠庆珍在指挥台发出起航命令,黄安舰缓缓向外海移动。当时青岛沿海停泊着美国第七舰队,黄安舰只能在美舰的空隙中穿行而过。当黄安舰加快速度驶向外海时,引起一艘美舰的怀疑,立刻打来信号询问:“你们要去哪?”鞠庆珍命令信号员回答:“风浪太大,去避风。”巧妙地骗过了美舰。为了防止在南下途中被发现遭飞机轰炸,黄安舰又将全舰灯光熄灭,在黑暗中全速前进。途中就释放了被关押人员,许多官兵不但不反抗,反而主动要求参加起义,真所谓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月13日凌晨4时许,黄安舰终于安全驶抵连云港外海,7时停靠码头。全舰官兵涌向舰首与带有伪装的舰艇合影留念。
2月14日,新海连特委书记谷牧接见了全舰官兵,并在连云港举行欢迎大会。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新海连特区警备司令部向起义有功人员鞠庆珍等颁发了奖状,向全体起义官兵每人颁发了一枚“首创起义”纪念章。2月16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拟稿致电祝贺;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签发命令,给全体起义官兵每人晋升二级。鞠庆珍升任为少校、黄安舰舰长。
黄安舰起义的成功,充分显示了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力,在国民党阵营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有了自己的第一艘军舰。
1950年,黄安舰被命名为“沈阳舰”。此后曾参加过解放大陆沿海岛屿的战役,立下战功。在抵御国民党“反攻大陆”的作战中,与兄弟舰艇一起击沉、击伤国民党大型驱逐舰“太平”号和其它舰艇多艘,屡建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