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笔下的元宵节

曹雪芹笔下的元宵节

发布时间: 2014-12-08 12:00:00    来源: 王 凯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贾府几次元宵节的描写别具象征意义,由开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盛世,一步一步走向日暮途穷的末世,最后终于“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上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社会、家庭、人生大悲剧。

    在小说开始时,贾府其实已经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后来元春晋封贤德妃回家省亲,像一针强心剂使它开始回光返照,此时正是元宵佳节。小说在《庆元宵贾元春归省  助情人林黛玉传诗》一回中借元春之眼展示了贾府的靡费豪华富贵风流:“却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忽又见执绋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做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元妃省亲回宫后,特地制作灯迷与家人同乐:“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炮竹)接下来迎春的灯谜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算盘)探春的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惜春则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佛前海灯)正如小说中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元春姐妹所作的这些灯谜,既暗示了元、迎、探、惜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结局,也预示了贾府显赫之后的败落,眼前的欢乐透出日后的悲音。

    元春归省给贾家造成的这种虚假繁荣只勉强维持了一年,待到次年的元宵节,便开始显露出僵硬的景象。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贾母开夜宴时,贾氏族人来者便寥寥无几,贾家败兆已露:“贾母也曾差人去请众族中男女,奈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没有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缠,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来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因此族众虽多,女客来者只不过贾菌之母娄氏带了贾菌来了,男子只有贾芹、贾芸、贾菖、贾菱四个现是在凤姐麾下办事的来了。”接着曹雪芹又描写了凤姐连说两个“过正月半”的笑话,一个是“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一个是“聋子点炮仗”。讲完笑话,凤姐说:“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这分明是一种预言,跟第一回癞头僧所念“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前后呼应,贾府最繁华、最热闹的时刻和场面总伴随着不祥和悲哀,欢乐之后总是深深的落寞与不安。

    按照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贾府将在又一年的元宵节被朝廷籍没家产彻底败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雪芹最终终未成书,落下了千古遗憾。高鹗续作后四十回基本完成了这一悲剧结局,只是留下了“延世泽”及“兰桂齐芳”的光明尾巴,似乎不尽合曹雪芹本意,当然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