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人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 2014-12-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澳门人的家国情怀

□陈君

  “祖国好,澳门才会更好。”回归祖国15年来的发展历程、澳门数百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让澳门社会凝聚起这样的共识,“一国两制”是地窄人稠、资源贫乏的澳门最大的优势,而始终植根于广大澳门居民血液中的爱国爱澳优良传统,也凝聚升华为整个澳门社会的核心价值,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爱国理念代代传承

在澳门,“爱国爱澳”、“一国两制”理念已深入人心。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自2011年以来持续进行的多次民意调查显示,“一国两制”和“爱国爱澳”始终稳居澳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前三位;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为自己是中国公民而自豪。

澳门的命运始终与祖国内地紧密相连,澳门民众的爱国传统源远流长。开埠数百年来,孤悬海外的澳门从来没有屈服于外来的侵略者,虽然长期华洋共处,但澳门同胞始终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与祖国血脉相连从不曾割断。

在民间收藏家展示的一张1945年的月饼价目单上,4句标语至今仍清晰可见:“祖国胜利,世界和平,中秋佳节,赏月狂欢。”哪怕是一张小小的月饼票,澳门的饼家也不忘共享抗战胜利的狂喜,澳门人的爱国传统令人感佩。

1949年新中国成立,澳门同胞欢欣鼓舞。澳门中华总商会主席何贤等人发起组织国庆筹委会,用搭建牌楼的方式庆祝国庆。此后每逢国庆节,全澳各区都会自发地张灯结彩,并在主要街道搭建国庆牌楼,向澳门民众介绍祖国的发展成就。

早期的国庆牌楼是简单的竹棚松枝加花球,发展到后来就成为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这在物质并不充裕的五六十年前并非易事,但每次来自澳门各界的民间力量总是团结协作,群策群力,为着一份爱国情,用澳门本地特色的艺术样式绘出心中的祖国样貌,也为尚未回归祖国的澳门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翻阅黑白老照片,天安门造型的国庆牌楼出现的次数最多。在去不了北京的澳门人心中,这就是他们的天安门。每年国庆,全家老小共赏牌楼、拍照留念,成为那个时代澳门人珍贵的共同记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初,才被新的庆祝国庆方式取代。

2014年新搭建的国庆牌楼两面,依然按惯例手绘制作了以颂扬国家建设发展成就和澳门回归后繁荣昌盛为主题的图画。曾多次参与国庆牌楼设计制作的澳门美术协会会长黎鹰表示,此次再建国庆牌楼,就是希望有助老一辈重拾记忆,也让澳门的年轻人加深认识自己的城市,增强爱国爱澳情怀。

家国情怀荣辱与共

回归15年来,澳门与祖国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澳门人对国家的认识和感情越来越深,澳门人的家国情怀也愈加浓烈。

澳门人梁灿光16岁便子承父业,沿街推车叫卖手信糖果,能够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饼店是他儿时的梦想。1997年,20多岁的梁灿光在澳门清平直街开设第一家“钜记饼家”。回归前的澳门治安不靖,又恰逢亚洲金融风暴骤起,梁灿光的饼店事业经历了最黑暗的一段时期。直至澳门回归,梁灿光的人生终于出现转机。特区政府成立后重拳整顿秩序,中央政府适时开放内地居民“个人游”,澳门旅游业日渐兴旺,整体经济欣欣向荣。“钜记饼家”的生意也走上快车道,络绎不绝的内地游客为梁灿光带来滚滚财源。如今,在港澳拥有20多家饼店的梁灿光早已梦想成真,他坦言自己是幸运的一代,是澳门回归的最大受益者。

正是回归前后的巨大反差让澳门人深切地认识到:“祖国就是家。”许多受访的澳门同胞表示,国家对澳门关心备至,回归后澳门经济大好,成功申请多项世界遗产,居民收入和社会福利年年看涨。

  澳门不大,但到过这里的人都会真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温柔敦厚之美,体认到澳门人的知恩图报。15年来,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对澳门的关心和支持不遗余力,努力为澳门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帮助澳门积极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克服澳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从积极推动澳门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到开放内地居民“个人游”、批准对澳门开放人民币业务等政策,从拓展粤澳合作、开发横琴,到协助澳门加快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如今,国家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又为特区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机会、增添了新的动力。

崔世安表示,“爱国爱澳”优良传统是澳门能够正确处理好“一国”与“两制”关系的主要原因。“如今,澳门民众普遍认识到澳门是处于国家的完全主权下的、具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区,只有国家利益得到维护,特区利益才能获得根本保障。”他说,这正是澳门社会得以凝聚、团结发展的向心力所在。

“一国两制”后继有人

“少年强则国强。”澳门是个年轻的城市,63万人口中30岁以下约占一半,澳门的未来和希望都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着眼长远,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新生代”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青年人在参与澳门发展的进程中大显身手,为澳门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确保爱国爱澳优良传统薪火相传。

只有坚定澳门年轻一代对祖国内地与澳门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多一点家国情怀,才能使“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事业不会走调、得以传承。为此,回归以来,澳门的社区和学校积极加强国情及区情教育,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升旗仪式、填字游戏、交流营、讲座展览、爱国之旅等多种形式感召年轻一代,加深公众对国情区情的认识,培养爱国爱澳情怀。

2013年上任的澳门特区新一届立法会议员中,有一位年轻的副护士长黄洁贞。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她还是一名高三学生,与新生的澳门特区一样面临着人生的重大变化。澳门回归的15年,正是黄洁贞步入大学、走向社会,从一个社会新鲜人逐渐成长的过程。在护理工作之余,黄洁贞积极参与澳门社团工作,并作为妇联的代表加入“群力促进会”,参与澳门2013年举行的第五届立法会选举。从护士到参选议员,这中间跨度之大,令她的家人和朋友都十分惊讶。虽然压力巨大,但她坚持不懈、真诚实干,最终成功当选。

“澳门回归后我获得了与特区一起成长的机会。”黄洁贞认为,她的成功可以为澳门年轻女性参政议政、参与社会树立一个榜样,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经过自身努力,必定可以向上流动。

澳门是社团社会,回归以来各类社团更是蓬勃发展,目前像黄洁贞服务的“妇联”这样的社团全澳有6000多个,它们广泛参与社会各项事务,坚持爱国爱澳善举,积极推动澳门发展进步。

在爱国爱澳优良传统的熏陶之下,新一代抱有爱国激情、积极参与特区建设的优秀年轻人才正在成长壮大。澳门同胞素有的爱国爱澳传统必将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澳门的未来荣景可期。

责编/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