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穿越明清战史的古城

发布时间: 2014-12-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兴城,穿越明清战史的古城

□刘少才

明末关外第一军事重镇

  兴城古城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兴城市区,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主动请缨出关的袁崇焕和支持者兵部尚书孙承宗为阻止清兵西进指挥修建的。城中结构基本为方形,城墙高8米多,周长为3000多米。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当时称宁远卫城,清朝时改称宁远州城。1623年,驻守此地的袁崇焕主持重修。当时除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城池以外,在其周围还构筑了众多的沟壑、碉堡、防御墙等其他军事设施,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古城也逐渐发展为明朝末年关外第一军事重镇。

  兴城古城是500多年前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经历了580多年的风雨浸蚀和战争摧残,外城现已无存,内城经历代维修,基本保持原貌。

  兴城古城是一座正方形卫城,这种形式在我国是不多见的。城墙外表用大块青砖砌成,里面用巨石砌成,中间为土质。古城城墙四面正中各设一座样式相同的城门。四座城门雄踞四方,雄伟壮观,给人以固若金汤的安全感。四座城门东曰春和门,南为延辉门,西名永宁门,北称威远门,钟鼓楼在中街。城门上都筑有两层高的门楼,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城的四角设有方形炮台,用以架设红夷大炮,现在城墙上还摆放着大炮。行走在古城中,依然可以感受到300多年前战马嘶鸣、硝烟四起的历史烟尘。

见证明末清初战事

  南门延辉门两侧的半圆形围城叫做瓮城,这里取的是瓮中捉鳖之意,它的功能是保护城门。相对应的大街称为延辉街,现在街道两侧是以经营商业为主的旧式建筑,建筑不高,多为一二层。延辉街上矗立着两座古朴壮观的石牌坊。南端的是祖大寿“忠贞胆智”坊,向北大约85米处,矗立着祖大乐“登坛骏烈”坊。两座石坊形制大体相同,均为岩石料雕琢而成,造型都是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五楼式,单檐庑殿顶,柱高楼小,显得高架凌空,竣严矗立,气势雄伟。中柱和边柱下端南北两侧下蹲大小石狮两对,造型生动逼真,弓背昂首,双双微作互相欲视之态。祖氏石坊虽经历3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保存完好,这对于研究明清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和明清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忠贞胆智”坊系明崇祯四年(1631年)为前锋总兵祖大寿所立,“登坛骏烈”坊系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名将祖大乐所立。但是明思宗(朱由检)为祖氏兄弟建立的两座牌坊,本为“表彰”他们镇守边疆的“功绩”,然而,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松杏之战中,二人竟叛明降清,把辽西前线重镇拱手让给清军,“忠贞”、“骏烈”也就成了历史的笑柄。民间传说,祖大寿在清太宗天聪五年(1627年),于大凌河之战中曾投降大清,努尔哈赤让他招降还在锦州镇守的弟弟祖大乐,当时就放了他。他到锦州后,就瞒天过海,给明崇祯皇帝奏本,谎报说打了胜仗,崇祯皇帝就提升他为宁远卫总兵。可是,不久他们兄弟俩还是降清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唾骂千秋万代的口实。

  兴城古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天启六年(1626年),明守将袁崇焕以不足2万人兵力击败努尔哈赤13万清军。天启七年(1627年),清太宗为报父仇,亲率大军进逼宁远,袁崇焕指挥有方,使后金军再次大败而逃,史称“宁远大捷”。

  清太宗久攻宁远不下,于崇祯二年(1629年)绕道大安口,越过长城,进逼北京,并用反间计使袁崇焕蒙冤而死。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又再次攻打宁远,明守将金国凤率众死守,后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团练宁远人马,至此后,除宁远城下,明山海关外的要地尽失。解放战争时期,这座古城也受到了战火的摧残。

承载历史文化的古城钟鼓楼

  城内东、西、南、北大街呈十字形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凌空飞架,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显得威严壮观,气势巍峨。鼓楼楼高17.2米,分为三层。基座平面为正方形,高如城墙,下砌通向四条大街的十字券洞,全部用大青砖砌成,分东、西、南、北各筑拱形通道。

  钟鼓楼座上建有两层楼阁,是旧时城内更夫为官衙及居民撞钟击鼓报时辰的场所,战时则有预警及指挥作用。现已辟为文物陈列馆,陈列兴城出土的各类文物数百件,其中荷兰牛皮大鼓为省内现存最大最完好的一面军鼓。

  文庙位于古城东南隅,始建于1430年,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是东北三省最古老、辽宁省境内最大的一座文庙,也是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群落。

  文庙南墙之外、东西角门的两侧各有一块石碑,碑上面刻着同样的字:“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这就是从古至今的下马碑,彰显出这位功盖天下“至圣先师”的威严。这座文庙南北长200米,东西宽84米,是一组平面呈长方形的古建筑群。它是一座三进院的建筑群,照壁、棂星门、泮桥、大成殿等主要建筑安排在建筑的中轴线上,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