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能自觉:不是被动应付,而是自动自发

特别能自觉:不是被动应付,而是自动自发

发布时间: 2014-11-18 12:00:00    来源: 求是理论网

工作和任,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一是被 动应付,二是自

如果被动应,效果必然打,甚至会出很多想 像不到的。而自,就会处处,没人要求 都会自我要,没法都会想方,不能做,往往 能超出期望

没人要求——自我要求

所谓自我要求,就是在没有谁明确要求你的情况下,自己要求自己。自我要求,不仅是职场发展最重要的法则之一,也是优秀党员区别于一般人的重要标志。

一个人如果凡事推一步才走一步,从不主动去想、主动去做、主动去学,那么不仅工作一辈子也不可能敲开那扇成功的门,而且也体现不了境界的先进性。既然明白了自我要求在工作中的重要性,那具体又该怎么去做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来明确目标。因为所有的自我要求,都可以通过明确的目标来实现。我们来看看目标明确的效果和作用有多大。

邹长宏是中国纺织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项目经理、圭亚那项目代总经理,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被誉为“海外国有资产的守护者”。在他担任圭亚那项目代总经理期间,项目被迫停产。在大多数人选择回国的情况下,他主动放弃回国的机会,留在圭亚那保护五千多万元国有资产,并向公司作出承诺,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有一次,他发现一辆车卖便宜了,为了让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他硬是把这辆车又买了回来,重新寻找买主,最终以高出第一次卖价1万美金的价格将这辆车卖出,为国家多收回了9000美金。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一辆车卖了就卖了,哪有重新买回来再卖出去的道理,何况,谁也不知道这一情况,更没有谁要求你一定要卖个最高的价钱。但是,这就是他心中有明确目标的结果。对于邹长宏而言,其工作的目标就是保护海外国有资产不受损失,就算没有人知道这辆车可能卖便宜了,自己也觉得心疼,觉得没有为保护好国有资产尽到最大的责任,所以自己应该想尽办法把它买回来,重新卖个好价钱。

因此,我们的党员在工作中就要做到三点:

第一,以最高的党性标准去确定工作目标;

第二,让目标清晰明确,而不是模糊;

第三,无条件向目标努力。

那就要让自己的一切工作,都要向这个目标推进。就算没人要求,也会自觉紧紧围绕目标而展开,直到产生最好的效果。

主动开展工作——当业绩的“发动机”

在党员“创先争优”的活动中,有这么重要的一条:业绩要争先。这点极为重要。因为衡量一个人贡献大小,我们首先要看他做出了多少业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业绩是硬标准,没有业绩做支撑,一切都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的党员一定要明白:一流境界的党员,往往也要从一流的业绩体现出来。把事做好、做成,最大限度地提升和创造效益,是优秀党员的使命。主动开展工作,就是业绩的“发动机”。我们每个党员,就要做主动开展工作的带头羊。那么,主动开展工作,有哪些方法和规律呢?

(一)不是“等事做”,而是“找事做”

一个是“等”,一个是“找”,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等”是被动的,不安排我的就不做。而“找”是主动的,一方面总在琢磨:我能不能提前准备?我能不能做点改进?一方面总在行动:没有人做,我先来做。一个主动“找事做”的人,会把个人的价值最大化,创造好几个人、甚至更多人才能创造的业绩。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当中,有一位农民工代表,格外引人注目。他叫张树源,从一个高中没毕业的普通农民工,成长为“万能专家”,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奖励。他的成功,明显地体现出“找事做”,会如何给自己和外界创造工作的奇迹。我们且看他的做法,如何给我们启迪。

张树源是河南人。1995年,他和许多抱着脱贫致富想法的农民工一样,到了珠海,在格力电器公司做了一名搬运工。从成为工人的第一天开始,对于这份工作,他就和许多人不一样——他不是仅仅把这份工作当成一个来之不易的饭碗,更把它当成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经常去了解和寻找单位里需要做什么,于是毫不吝惜自己的力气,主动找事做,因此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机会。

一次,他发现厂里安装仪器设备缺少人手,于是主动请缨,去做这份工作。结果,因为手脚利索、拿捏准确,他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他被挑选当了一名为空调质量把好第一道关口的机修工。这份工作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这对没有什么文化基础的他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他充分认识到:“光靠力气改变不了命运,”于是拼命给自己“加码”,主动去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除了公司提供的各种培训一个不落地参加之外,他还参加了由劳动局、电大、技校举办的培训班先后拿下了初级、中级技工证,最后拿到了高级技师证,成了部门的技术骨干,经济待遇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一个农民工,能做到这点已经不容易了。但他还是一点也不满足,一直在琢磨格力集团有哪些工作值得自己去研究和努力。一次,他偶然发现:公司生产的空调中,有氟利昂泄露的问题。他认为这样白白排放太浪费了,于是利用了两年左右时间,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之后发明了一个在业内广受称赞的产品——氟利昂回收机。这种回收机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价格仅为二十多万元的进口设备的1%

由于他的突出贡献,该产品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自行研发制作的试验、检验仪器、设备四十余台,大部分成为分厂试验、检验不可缺少的主要设备。他制作的可编程多芯电缆线芯排序、通断质量测试仪,检验速度比原来提高10倍,准确率达100%。可以说,张树源创造超凡成果和业绩的过程,就是他不断“找事做”的过程。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些人总是要领导安排和督促才去做事,有的人连单位里安排的工作,都是推三推四,不去完成,处处打折扣。比如一个编辑,在完成稿子之后,不去主动修改,却宁愿闲聊。比如一个文案策划者,文案做得很糟糕,却不去主动看书……这样的工作状态,与张树源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比起来,差距不是太大了吗?

一个人出色,必然有他的道理,“等事做”还是“找事做”,两种不同的工作态度,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工作打折扣,其实就是发展打折扣,人生打折扣。

主动“找事做”,一方面会为单位和社会,作出突出的贡献,一方面,就是为自己的发展,进行了最好的投资!

毫无疑问,主动“找事做”的人,不仅是职场里最受欢迎的人,也是最有发展的人。

那么在工作中,我们怎么去主动“找事做”呢?最简单的方法,起码可以从“四个凡是”下手:

第一,凡是可以与单位的战略和需求挂钩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第二,凡是可以能够进一步改善工作效率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第三,凡是可以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能力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第四,凡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二)从“见苦躲”到“找罪受”

追求安逸和舒适是人的一种本能,在工作中也一样,很多人都是“见苦躲”。他们总喜欢干轻活,接受简单的任务。如果要他们多付出一点,甚至吃点苦,就会嗷嗷大叫,并且想尽办法躲得远远的。但是,与此相反,优秀党员绝对不是这样。他们不仅不怕苦,而且还主动“找罪受”。杰出的业绩,并不只是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其他领域。在各个战线上,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因为“找罪受”而创造非凡业绩的故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世界亿万人的目光,集中到一个人——点燃奥运主火炬的人身上。当发现这位人士是中国著名的运动员、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时,大家对他献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能在这种万众瞩目的场合,担任这么重要的角色,这不仅是因为李宁曾是中国荣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之一,而且也因为他有着一种遇到困难不退步,主动“找罪受“的拼搏精神,这是奥运精神的高度体现。

我们且看看多年前发生在李宁身上的一件事:

在离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正式比赛仅有三天时,李宁却不慎将右踝骨严重扭伤,脚脖子肿得像发面馒头,脚一着地就痛得钻心。有关领导研究决定,不让李宁上场参赛了。

世界体操锦标赛是和奥运会同级别的大型国际比赛,各国都派出了最佳阵容。而现在,李宁是主要得分手,他一受伤,无疑使中国队陷入决战之前折大将的困境。中国可能就此坐失良机。

尽管脚上的伤让李宁很痛苦,但是,如果不能参加竞赛为祖国争光,他更加痛苦。等他向领导提出自己要参赛却被领导和队友们好心劝阻时,他也没有放弃。于是,在报名最后截止的那天凌晨,天还没有亮,他便悄悄爬起来,咬着牙开始跑步,用受伤的脚做单腿平衡和深蹲……教练发现了这一情景,急忙赶来拉住他,劝阻他说:“你的伤这样重,再这样做,实在太痛苦了。而且团部决定你不上场,你还是放弃把……”但是李宁坚定地说:“不,我能上!让我上吧!盼这么久,就盼这一天……”说着,便抬起肿胀的右脚,强忍钻心的疼痛,在一尺多厚的积雪上一步步跑起来。他的精神,终于“征服”了领导,同意他参赛。第二天,比赛正式开始。李宁右脚绑着一只白色的塑料夹子上场。全场先是一片惊愕,继而掌声雷动,之后,由于表现突出,他为中国体操队进入世界前三名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次比赛中,国际体操裁判委员会副主席亲自为李宁举杯,送给了李宁两个“第一”:“你的自由体操,世界第一,你的意志,也是世界第一!你不愧是世界东方的‘力塔’!”李宁是一位体育界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的做法,就是“找罪受”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他真有点傻:既然受了那么重的伤,那么痛苦,何必坚持上场呢?身体是自己的,万一保护不好,导致终身的残疾,这不是太不合算了吗?

如果从自己出发,这样的考虑当然是对的。但李宁不这样想,他只想到:在这样的赛场上,他的行为不仅是代表自己,更是代表国家。当国家呼唤自己的时候,再大的苦、再大的“罪”,也得受。

正因为有这种“找罪受”的精神,李宁取得了格外突出的业绩。他一共获得国内外重大体操比赛金牌106枚,其中全国冠军92次,世界冠军14次,1999年,李宁被世界体育记者协会评选为 “ 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

可以说,世界是极为公平的。因为,既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白流的汗。当你经常“见苦躲”的时候,你怎么可能取得好的业绩?当你总在“找罪受”的时候,你就可能创造一般人难以想像到的奇迹!

“见苦躲”,躲开的其实就是你本来可以获得的成长与回报;

“找罪受”,找到的其实就是无比骄人的辉煌业绩!

(三)“从被动等结果”到“主动想办法”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有这样的习惯:既然别人这么说、这么承诺的,那我就等着结果好了。但等结果往往就会没结果。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客户这么说,等我们研究一下,等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一定会通知你。

很多人往往就会被这样的表象所迷惑,觉得既然这样,那我只要耐心等待就行。却并没有想到,这很可能只是客户的一句托词,说不定他同时在对好几家的产品进行比较,你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所以,很多时候,千万不要被动地等结果,想当然地认为别人说的就一定会做到,而是要主动想办法帮别人下决心。

我们来看看海尔洗衣机海外市场支持部样机评审工程师金福兴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次,一个韩国最大连锁店客商来海尔寻求合作。客商先到了二楼的展厅看了展示机,很显然,客商尽管有兴趣,但并没有被打动。尽管客商答应看完展示机,再到一楼去看演示。这也是通常的做法。但金福兴却并没有被动等着客商下去,而是立即趁热打铁,和其他工作人员把给广交会准备的演示机从一楼搬了上来,当即给客商进行了演示。这让原本抱着先看看的韩国客商很感动,在看完演示之后,当场就确定了下次来定购海尔双动力洗衣机的具体日期。

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小金是这样说的,面对市场,哪怕只要有一丝的机会我们也要去抢到!这非常有道理。我们都知道市场竞争很激烈,谁的产品和技术都不见得比别人好多少,既然有多种选择,客户为什么一定就要把机会给你?很多效益,你不抢就被别人抢走了。那怎么去抢?靠的就是主动想办法,比别人多做,比别人做得更好。

自觉做好人——让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提起雷锋这个名字,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一想起他,人们就自然把他与自觉做好人好事联系起来。虽然雷锋早已离开我们,但雷锋精神并不过时。任何时代都有渴望得到帮助的需求,而做好人好事的人,不仅永远不会过时,而且还会永远受到人们的热爱与尊敬。

2010年金秋,也就是笔者在写作本书时,一个响亮的名字——“好人郭明义”在神州大地上流传。他被誉为当代的“活雷锋”,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几十年来,他用众多善举,创造了一部当代雷锋式的传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指出,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时代特征,生动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郭明义的做法,并从中学到如何自觉做好人好事的途径。

(一)越能认识“助人为乐”,越能“助人不倦”

根据心理学家的理论:人有自发避开痛苦、追求快乐的倾向。只有一个人自己亲身感觉到这样做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时候,他才会干得自觉,也干得起劲。

其实,从一般人的角度讲,做好人好事,往往就意味着损害自己金钱、时间等方面的利益。那么,郭明义又做了哪些好事、并且是怎么能做那些好事的呢?

郭明义的故事并不那么轰轰烈烈,大多是一些日常的事情,但是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且举其中两组数字:20年献血和捐献血小板六万多毫升,至少能够挽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16年捐出工资总额的一半给希望工程,累计十二万多元,资助了一百八十多名特困儿童。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他“傻”,这样既受苦又受累,这么做图什么呢?熟悉郭明义的人都说,他身上永远闪耀着两点光辉:第一,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给别人的,第二,没有什么比帮助别人更让人快乐。

这两句话,的确很有代表性。前一句话,讲的是他帮助人达到的境界和层次,而后一句话,说明了郭明义这样做好人好事的原因。

且看郭明义的亲身体会:“有的人吃龙虾是享受,我帮助别人就是享受。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觉得自己被群众所信赖、被社会所需要,我就会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很幸福。哪能不自觉地去做呢?”

一语道破“机密”,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帮助人,更能体现出人生的最大价值来,所以“帮助别人就是享受”。

郭明义的想法和做法,在这个很多人崇尚“金钱至上”的时代,特别难能可贵。本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宗旨和使命的,每个党员也应该以此为乐。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年,某些人入党的动机没有那么纯粹了,有的人,甚至只有为自己服务才幸福,为他人服务就是痛苦和折磨。

郭明义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优秀共产党员应尽的本分,也重新去审视一个共产党员的幸福观到底是什么。

201010月,胡锦涛同志就学习宣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郭明义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毫无疑问,郭明义是一个“助人不倦”的典型。之所以能够“助人不倦”,就来自于“助人为乐”!让我们都能像他这样助人为乐。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付出是多么艰难的事情,而是自然而然要去努力做好的事情。

(二)越不斤斤计较,越能奉献彻底

在做好人好事的时候,既然要做,就别思前想后,更别斤斤计较。

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总是在盘算这样做对自己合算不合算,才决定自己的行为。合算的就去做,不合算的就不去做。他们把做好事当成了一种投资,一种获得荣誉和机会的手段。这样,遇到问题的时候,就难以那样全心全意。

与此相反,一个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人,在骨子里是不会有任何斤斤计较的念头的。因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别人服务。所以,其标准就是看能不能彻底解决别人问题,并且让他人感到满意。

郭明义就是这样一个人。

郭明义是矿山义务献血最多的人。2009年春节前夕,郭明义突然接到血站的电话,希望他立即去捐献血小板。他知道血小板保存期特别短,一般都是按照预约的捐献时间采血,没有重症病人血站不会打电话。当时下着暴雪,郭明义丝毫没有耽误,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血站,而那里有一名重症孕妇正等待他的血液。考虑到郭明义常年献血,又特别劳累,血站工作人员让他献一个单位血小板,但郭明义觉得有母子两人,献一个单位不够,坚持要献两个单位。最终母子平安得救。

虽然下着暴雪,但他却丝毫没有犹豫和耽搁,尽管工作人员只要他献一个单位血小板,但考虑到母子的特殊情况,他却主动要求多献一个单位。这就是做到彻底。这样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正因为决不斤斤计较,贡献就最为彻底。可以做到十分的,绝对不要只做八分。有了这样的工作态度,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也绝对会赢得人民的最大满意。

(三)越能养成习惯,越能天长地久

毛泽东同志说得好:“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的确如此,偶尔奉献一次并不难做到,难的是一直坚持做下去,并且没有任何杂念和私心。那么,郭明义又是怎样做的呢?

在郭明义的事迹中,有一件特别感人,那就是“三献电视机”。

几年前,郭明义狠心买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 一台25寸的电视机,但不久,就送给了车间班组的工友们。后来,他又从旧货市场上淘了台旧电视,但没过多久,他又把电视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张师傅。后来,郭明义又买了一台旧电视,这次,家人还没看上几天,电视机又让郭明义送给了一个贫困家庭。

这只是郭明义做的好事之一,充分体现出许多熟悉他的人,对他的一个共同评价:“他做好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做成了习惯。”的确如此,在郭明义介绍自己如何做好人的事迹时,他给人这样一个强烈印象:对他而言,不服务就不舒服,不奉献就不坦然。一言以蔽之,他已经把对他人的奉献和服务,当成了习惯。

这就是好习惯对人的强烈影响和作用。正如一位思想家所言:“先是我们养成了习惯,然后习惯养成了我们。”我们不能受坏习惯的驱使,同时做好事时,也要发扬一种将奉献自觉贯彻于生命始终的习惯。这样,做好事就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在很多时候,或许我们做不到像郭明义一样,但起码我们可以从工作中点点滴滴开始做起。“助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一定非得捐钱捐物,同事遇到难题了,我帮一把,我有好的经验,多给有需要的新人和后辈分享和传授,这都是“助人”。

只要我们做好人好事形成了习惯,就会发现时时都有助人的要求,处处都有助人的机会,就能创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环境,让生活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美好。同时,也就能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自觉遵纪守法——自由的代价是自律

在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中,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带头遵纪守法。

作为党员,遵纪守法就一定要格外自觉。小到单位的规章制度,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员的纪律,我们都必须遵守,丝毫不能忽视。此外我们还要为其他人,在这方面树立好的榜样。

(一)给特权心态念“紧箍咒”

什么是“特权心态”?就是有了权力,就觉得可以不受约束,做什么都可以。哪怕出了问题,一切都能够用手中的权力来“摆平”。

如果要评在2010年的社会新闻中什么话最热,毫无疑问有一条是“我爸是李刚”。当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用“我爸是李刚造句”时,就引起了几十万网友的跟帖。

李刚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热议?

事情要从他的儿子李启铭说起。20101016日晚,李启铭酒后驾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将两名刚入学不久的女大学生撞到,造成一死一伤。在撞人之后,李启铭不但没有救人,反而从容将车开走,当被保安拦下时,他还猖狂叫嚣道:“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李启铭之所以如此嚣张,就因为他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面对无辜生命的逝去,这个官二代却表现得如此冷漠和张狂,或许在他看来,就算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只要亮出父亲的名字,就没有什么是摆平不了的。

我们不必去追究这位父亲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平时那种“特权心态”的浸染,从李启铭的嘴里不可能说出那样的话。

正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同时在播放一部叫《毛岸英》的电视连续剧。有一个细节格外打动人,并与“我爸是李刚”的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抗美援朝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亲自把儿子毛岸英送上前线。毛岸英牺牲在战场,埋骨他乡。毛泽东很伤心,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为了保家卫国,多少老百姓忍痛把子女送上了战场。作为领袖和高官,又怎么能够享有特权,让自己的子女都不上战场呢?那个叫嚣着“我爸是李刚”的官二代与毛岸英相比,对比是多么强烈和鲜明。

尽管事情发生后,李刚父子面对媒体镜头,都痛哭流涕,再三道歉,但已经晚了,和一个如花生命的消逝相比,这样的歉意和忏悔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也不会赢得公众的谅解。这就是不懂得给特权心态念“紧箍咒”的结局。

不要以为有了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一旦有了这样的念头,往往就是悲剧的开始——不仅给人民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也可能让自己陷入陷阱。

(二)给膨胀心态浇“冷静水”

笔者曾在中国青年报驻海南记者站工作,并和曾经的共青团海南省委书记谢明中共事。那时候,笔者见到的谢明中,穿一件白色的确凉衬衣,讲话也谦虚客气,给人的印象很朴素。但在笔者离开海南多年后,突然从媒体上看到一个惊人的消息:谢明中因为利用职权大肆收受贿赂而锒铛入狱,并被判处死缓。对于自己是如何蜕化变质走上受贿犯罪道路的,谢明中在被审查期间曾写下了长达41页共1.2万余字的忏悔书,其中一段话,说到了关键点:“到文昌后我大权独揽,以党代政,一人说了算,私欲无限膨胀……”在入狱一年多后的最新忏悔录中,谢明中这样写到:“仕途太顺使我得意忘形……我总以为一切都是自己对,自己无所不能……总喜欢对上表现自己,对下吹嘘自己。”这给很多人都敲了警钟,越是我们飘飘然的时候,越是我们无所不能的时候,越需要给自己浇“冷静水”——因为膨胀,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因为膨胀,总觉得自己老子天下第一,谁都得听我的。而最终的结局,就是错位越位,以权谋私,最终掉进万劫不复的境地。

(三)给侥幸心态灌“醒魂汤”

为什么会有“侥幸心理”?不外乎两种心理:

一是我手中有权,明知不合法,但就算我做了,照样都能摆平,出不了问题;

二是别人那么做没事,哪会那么巧,到我这里就出问题。

这样的侥幸心理,在违法者中普遍存在,当他们最终受到党纪国法惩罚的时候,往往后悔莫及。这时他们才会明白这种侥幸心理是靠不住的。

20109月—10月,由中国妇女报记者邓小波撰写的“湖南凤凰少女跳楼案”系列报道,引起了各界极大的关注。

201094,年仅16岁的少女邱某某和侯某应邀在凤凰县城“万紫千红”KTV唱歌,5名被告人趁其不备在啤酒中投放K粉。随后,5名被告人欲与两名女孩发生性关系,邱某某遭遇猥亵后反抗,从酒店走廊的窗户跳下身亡。特别恶劣的是,在这5名被告人当中,有两名居然是警察:一人是凤凰县公安交警大队民警、法制股长的龚丞;另一名是公安交警大队协警徐磊。

人民公安,职责是保护人民,但身为执法人员,这两位警察却做出这样恶劣的行径,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容忍。连投K粉、欲强奸少女这样的事情他们都敢做,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他们的侥幸心理:他们以为有“警察”的外衣做保护,以为有权力在手里,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但最终的结局是什么?等待他们的是严厉的法律制裁:龚丞一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徐磊被判有期徒刑15年。任何时候,当自己有“侥幸心理”的念头出现,一定要及时给自己灌“醒魂汤”。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尤其在党纪国法越来越严、社会监督越来越强的今天,任何带着侥幸心理做坏事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严肃的处罚。

在进行党员和干部培训时,我们经常讲这样两个观点:

“自由的代价是自律。”

“要安心,不要贪心。”

我们知道,著名的诗人裴多菲曾经有一首诗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曾经激励了许多热血人士投身革命,充分说明了自由的重要。但是,假如一个人不懂得自律,不懂得自觉以党纪国法约束自己,宝贵的自由就会失去。不少贪官污吏在被法办之后,经常会忏悔自己没有好好约束自己,但那时已经悔之晚矣。

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样做,不仅是让自己掉入了陷阱,更是对人民利益的严重侵犯,也往往是对人民的自由的严重侵害。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不仅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也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怎么能不受到严厉制裁呢?

不自律往往是与他们贪心相关。所以,还要记住—— 要安心,不要贪心。当我们懂得了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那么就算有再大的诱惑摆在面前,我们也会做到不贪不沾,更不利令智昏、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