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曲园与楼外楼

发布时间: 2014-10-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俞曲园与楼外楼

□ 孙旭升

  自从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写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句诗以后,杭州西湖边就出现了两个“楼外楼”。前一个在涌金门外,原是明吏部尚书商周祚的别业,可是早已于明末清初战火中毁坏。不过在明代,这楼是很出名的。它面临西湖,与柳洲亭、问水亭等各占地势,是登眺游赏的好处所。

  后一个就是现在孤山有名的酒馆“楼外楼”。据现代诗人作家俞平伯说,这酒馆在前清还是一个小酒馆:“旧日楼外楼,两间门面,单层,楼上悬店名旗帜”。与现在“改建大夏,辉煌一新”,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历经民国,笔者也曾见到过楼外楼的旧貌,基本上没有大变。1947年我在金沙港读书,周末回到城里来,往返都是步行的,而楼外楼就是必经之地。有时候口渴了,就跑进店堂在柜台上舀茶喝,这茶是供给行人的,所谓“施茶汤”。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喝的人不多,因此也比较清洁。现在回忆起来,那店堂和香茶还都历历在目。

  那时的楼外楼规模虽小,却已经颇为人知,尤其是醋鱼、响铃、莼菜等一些佳肴,早已是有口皆碑、名闻中外了。

  一代鸿儒俞曲园就跟楼外楼很有关系。孤山的俞楼为俞曲园所住,那时楼外楼还未出现,后来建屋开张,因为与俞楼是邻居,又慕曲园的大名,所以就请他书了匾额(可惜匾额已经不存)。因了这些关系,俞曲园也常到楼外楼叫菜。这些菜自然都是出于名厨之手。如《曲园日记》“三月”下就有这样的记载:

  初八日,吴清卿河帅、彭岱霖观察同来,留之小饮,买楼外楼醋溜鱼佐酒。

  日后,俞曲园回到苏州家里,因为爱吃楼外楼的菜,就叫家人仿制。这些家传的好菜,追根到底,还是与楼外楼有关系。所以在俞曲园曾孙俞平伯的记忆中相当深刻。后来他写《双调望江南》三章,其第三记食品,即云:

  西湖忆,三忆酒边鸥。楼上酒招堤上柳。柳丝风约水明楼,风紧柳花稠。

  鱼羹笑,佳话昔年留。泼醋烹鲜全带冰,乳莼新翠不须油。芳指动纤柔。

  此词上片写环境,楼外楼还是旧日格局。下片写醋鱼、莼菜。所谓“佳话”,就是宋嫂鱼羹。宋五嫂原在汴京,南渡至临安(今杭州),曾蒙宋高宗宣唤,事见周密《武林旧事》:宋孝宗淳熙六年三月十五日,高宗、孝宗游西湖,穷极奢华,“宣呼在湖买卖等人,……有卖鱼羹人宋大嫂,自称东京人氏,随驾到此。”后来元人张雨写《西湖竹枝词》,有“东京邻舍宋大嫂,就船犹得进鱼羹”之句。但是其鱼羹遗制不传,与今之醋鱼有关系否不得而知。

  醋鱼究竟是否是宋五嫂鱼羹遗制,这问题暂且不说,我只觉得方恒泰写西湖醋鱼倒是很得要领的。何以知道?且看俞平伯传自曲园的制法就可以明白:

  醋鱼要嫩,其实不烹亦不溜,是要活鱼,用大锅沸水烫熟,再浇上卤汁的。鱼是真活,不出于厨下。楼外楼在湖堤边置一竹笼养鱼,临时采用,我曾见过。……客人点了这菜,跑堂的就喊道:“全醋鱼带柄”或“醋鱼带柄”。……等拿上菜来,大鱼之外,另有一小碟鱼生,即所谓“柄”。虽是附属品,盖有来历。

  所谓“柄”,《双调望江南》中写作“冰”,自注道:“鱼生,读去声。”

  其次是莼菜。《双调望江南》词中就有“乳莼新翠不须油”一说,谈到莼菜,在江南是极普通的。杭州所吃大都出自萧山湘湖。西湖也有,但产量较少。俞曲园弟子陈璨作《西湖竹枝词》云:“更采湖莼如雉尾,尝新四月劝加餐。”自注道:“莼菜亦湖中所产,采于夏初,嫩而无叶者名雉尾莼,叶舒则为丝莼。”莼以制羹为美,所以称为莼羹。俞平伯说:“莼羹自古有名。‘乳莼’言其滑腻,‘新翠’言其秀色,‘不须油’者是清汤,连上‘烹鲜’(醋鱼)亦不须油。”曾读郑逸梅的《文苑花絮》,其中有《萧山与湘湖》一文,讲到湘湖莼菜时说:

  又西湖莼菜是名著全国的,实则托名西湖的莼菜,大都湘湖的产品。据说莼菜杂生萍藻间,不易辨认,但村人却能识得。春时采摘,沃入沸汤,才得柔滑可口,其烹煮是有些秘法的。王端履又有一首咏这件事:“湖心三月水粼粼,湖面花开尽白萍。采得莼丝全不滑,秘传煮法要瞒人。”所谓秘法大概就是水要沸、汤要清而已。

  末了还有一种响铃儿,也是俞曲园爱吃的。还是引俞平伯的原文云:

  我曾祖来往苏、杭多年,回家亦命家人学制醋鱼、响铃儿。醋鱼之外如响铃儿,其制法以豆腐皮卷肉馅,露出两头,长约一寸,略带圆形如铃,用油炸脆了,吃起来花花作响,故名“响铃儿”。“儿”字重读,杭音也。《梦粱录》曰:“中瓦子前谓之五花儿中心”,三字杭音宛然相似,盖千年无改也。后来在杭尝到真品,方知其差别。即如“响铃儿”,家仿者黑小而紧,市售者肥白而松,盖其油多而火旺,家庖无此条件。唐临晋帖,自不如真,但家常菜亦别有风味,稍带些焦,不那么腻,小时候喜欢吃,故至今犹未忘耳。

  俞曲园吃莼羹只能囫囵吞下,而响铃儿却吃得津津有味,原因就是松脆。响铃儿以肉为馅,还可以用嫩笋干撕成丝裹在豆腐皮中,油炸后也松脆可口,算是素菜。不过吃时须备番茄酱与甜面酱各一碟,趁热蘸着吃,也是下酒妙品。

责编/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