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三衢话美食
发布时间: 2014-10-01 12:00:00
古城三衢话美食
□ 龚玉和
衢州地处金衢盆地边缘,昔日南来北往的商客,船到衢州埠都要靠岸休整。这里有通衢京师的大江、官首,“衢州”之名由此而得,衢州 的菜肴也彷佛融合了南北各地的特色。
黄昏,我们雇了一条木船,船舱里摆了一桌酒菜,我们边品菜,船家边摇橹,沿着衢江顺流而下。两岸的稻田桑陌,一路水光山色,尽收眼底,众人谈笑风生,美餐、美景,不由令人兴致昂然。
旧时,钱塘江的水上人家,俗称“蛋民”,也就是依靠运货、打渔为生的船家,生活极独特,他们吃住都在船上,一条木船既是工作场所,又是生活用房。“蛋民”在船上做的一道菜,叫做“水煮鱼”,江湖上极有名气。此菜特点有三个字:酸、辣、鲜。渔民长年在水上作业,新鲜蔬菜有时供应不上,因而,舱中总是放置一坛咸菜,备不时之用;江上潮湿、雾气重,辣椒是不可缺少的食物;船民四处飘泊,以江为家,新鲜的鱼虾倒是取之不竭。吃饭时,就在江中叉上一条鱼,活杀现烹,取一瓢江水,放入咸菜,其味又鲜又辣,又能下饭,岂不快哉!
羹,是衢州地区的特色菜。“羹”与“耕”谐音,有“春耕播种”之意。衢州乡下,到了清明、立夏有吃“羹”的习俗。在衢州菜肴中,羹的品种很多,有山粉羹、番薯羹、米粉羹、玉米羹、芋艿羹等。
衢州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农民喜欢在山岗上种番薯,秋后收获,将番薯磨成浆状,番薯渣喂猪,粉做成“淀粉”或粉丝,都是做羹的好原料。我们还吃到另外一种“山粉羹”,颇有特色。它是用山中的一种野生作物葛衣根做的,俗话叫“蕨根”,磨制的山粉。用蕨根做的一道菜,名叫“大枣莲子山药羹”。此羹原料有大枣、莲子、山药、糯米、蕨粉等一同文火煮熟,食时,加入白糖,成色以稀薄为上品。我们尝了一下,此羹香糯润滑,鲜甜适口。旧时,衢州山中的道院伙房,常以此羹为点心,招待云游四方的道士和香客。常食此羹,有健脾胃、补肾、益精气,滋养强身之功效。
另一道菜称作“米豆腐”,其实就是“菱角豆腐”,是衢州农户的家常菜。做法不难,只是先将籼米放在石灰水中浸透,然后磨成糊状,放入锅中煮熟,制成“豆腐状”,食时,加入调料。此米豆腐有甜食,也有咸食。调料颇有讲究,需用豆瓣酱、肉末、辣酱等烹制,拌在米豆腐中吃,极具乡土口味。
衢州“酱豆腐”很有特色,就是一小块一小块放在碟子里的豆腐,外面裹着红辣椒粉,颇能逗人食欲。入口,味道挺怪。“酱豆腐”早先农户家家做,即把老豆腐切成三厘米见方小块,撒上盐,在烈日下曝晒数天至豆腐发硬,放进罐中,加盐水,用纱布罩住,再晒数天太阳,直至豆腐发青。上桌前,外面裹上红辣椒粉,为早餐吃粥、下饭的绝佳小菜。
桌上的另一盆菜,色泽棕黄,看起来像是炒土豆泥,但是吃在嘴里又不像,味道相当不错。问了大厨才知道“它是用文旦皮做的”。
文旦、胡柚是衢州的特产,汽车一路过来,满山遍野都是。按理说,文旦皮是不能吃的,可是大厨却能“利废为宝”,做出一道好菜,真是不简单。师傅又说,如果用西瓜皮来做这道菜,味道更好。我们不觉由衷地钦佩起衢州厨师手艺的高超了,可谓“滴水不漏”!
冷盘中的另一碗菜,叫做“开洋豆干”,食后,给人的印象特深。此豆腐干内裹开洋(即虾米),与别处的不一样的是,外观胖乎乎的,像是用卤水煮过,色泽综黄油亮,一口咬下去,内质滑嫩,多孔隙,卤汁外流,特鲜,本地人称之“素火腿”,其味确实堪比火腿。
最后上来的是一盆“嫩辣椒”。主人忙解释说:“这个辣椒不‘辣’,不信你试试”。我吃了一口,果然似辣非辣,而且有点甜,有点咸,特有辣椒鲜味,就是不会吃辣的人,也能大快朵颐。此辣椒小巧,外观呈紫褐色,像是一枚铁钉,当地人称之“铁钉椒”。制法有点特别,须经压、盐腌、酱油浸、太阳晒等多道工序,最后用酱油、白糖、香油浸渍而成。
我们边吃、边聊、边赏景,不觉已是“夕阳西坠,月上柳梢”了。
江上点点渔火,仿佛在诉说着古城的盛衰,勾起了人们对于旧日生活的记忆。木船又溯流回棹,慢慢地靠拢衢州码头。当年,埠头酒肆客栈林立,南肴北货云集,一片繁忙景象。而今,城楼下仍保持了几分往昔的痕迹,为古城今后的旅游拓展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责编/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