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中老越边境的“丢包”狂欢节

发布时间: 2014-01-01 12:00:00    来源:浙江省委统战部

中老越边境的“丢包”狂欢节

□刘扬武

  在中国、老挝、越南三国边境,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在他们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运动中,有一项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活动——“丢包”。这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活动,春节期间傣族未婚男女青年往往能在“丢包”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心上人。

  云南省江城县地处中、老、越边境地带。这里除了傣族喜爱“丢包”外,彝族、哈尼族、苗族、拉祜族、布朗族、汉族也爱“丢包”。老挝丰沙里省,越南奠边省奠边府市、勐念县,越南莱州省勐谍县的众多民族也喜欢“丢包”,民间还形成了“丢包节”。中老越“丢包”狂欢节每两年举办一届,由中国、老挝、越南三国共同参与,轮流承办。笔者有幸参加过201112月在江城县举办的“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尽情体验了节日的喜庆和狂欢。“丢包节”上的节目令人眼花缭乱,牛体彩绘大赛、三国风味团拢古宴、三国陀螺比赛、三国文艺展演、藤球比赛、“边地之花”和“边地之树”选美大赛等等,每一项活动都各具特色。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有的在玩丢包游戏,有的在荡秋千,仅秋千就分为磨单秋、翻秋、甩秋几种。

  “丢包狂欢节”是从中、老、越三国人民的民间交往中挖掘、提炼出来的文化精粹。“丢包”源于当地广为流传的民俗故事,寨子里的小伙子要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便用“丢包”这种独特的传情方式来表达爱意。小伙子将花包抛向心仪的姑娘,如果姑娘接受了花包,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情意,花包是未婚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信物。经过长期的演变,而今“丢包”活动已成为三国各族人民之间、不分男女老少相互传情达意、沟通交流的重要活动,花包也不仅仅是传情信物,而成为一种活动中的娱乐之物了。

  “丢包”节里,大街小巷挂满了大大小小用于“丢包”的包,有的大得夸张惊人,有的小得玲珑精巧。做花包是个精细活,很有讲究,只有年轻一些的和眼力好的女子才适合做。做花包的原料主要是布料和棉花,女子们分工协作共同来完成制作,剪布、裁边、缝边、拴花……这一系列工序别看简单,用的可全是巧劲。花包内或装棉花、或荞籽、或草籽、或谷物,有的还装进各种香料,芬芳四溢。花包用一条主线吊着包的一个角,其余三个角均系着彩色丝带,正中有一条供人握住的提绳。花包形状多样,有菱形、圆形、心形等等,色彩丰富,外观很美,诱人眼球。有的人还把花包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十分好看。

  丢包的过程妙趣横生,小伙子丢包丢得好、接得好,才讨女孩子们喜欢,不然会被女孩子们认为没有力气,怀疑你以后能不能养家糊口;而小伙子们也可以从丢包活动上看女孩子的手巧不巧。一般来说,丢包时男女双方距离二三十米,分两队面对面一字排开。他们每个人手握花包提绳,将花包甩得滴溜溜地转,冷不防花包脱手而出飞向对方,对方便争相轮接,当对方接住花包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将花包掷回。在大型单身联谊会的丢包场地,未婚男女们往往喜欢用改良后的花包,内装海绵之类的轻柔材质,浸染上七彩颜色(多用红黑墨水),然后在激情狂欢的音乐气氛中自由地抛打,场面热烈而疯狂,相当于是一场中、老、越三国边民的大型丢包化妆狂欢舞会。当主持人一声令下,数不清的花包腾空飞起,直向单身男孩飞去,一时间男孩雪白的衬衣上便挂满了彩。白衬衣上彩印越多,说明这个男孩越受女孩子的青睐。而当抛花包的主动权轮交到男孩们的手上时,害羞的女孩们便纷纷落荒而逃,生怕被砸得“面目全非”。以“丢包”为媒的单身联谊活动包括“翩跹寻情、丢包传情、红色牵情、牵手有情、尽在情中”五个环节,即恋爱从沟通、认识到牵手的过程,演绎了中、老、越边境地区人民的爱情观与交友方式。在牵手成功的青年中,人气最高的还能获得丰厚的奖励。

  相比丢包的趣味性而言,丢包竞赛则主要突出参与性和竞技性,设有集体丢包抢夺、障碍冲关夺丢包、丢包投准、丢包挑重、丢包击鼓等项目。与此同时,还设有丢包游园、自由丢包等更为广泛的娱乐性很强的活动。“丢包挑重”比赛上的丢包里面装着沙子,要求男子最低负重110公斤,女子最低负重90公斤。选手们挑着重重的沙包走40米,中途不能停歇,谁挑的包最重谁就是冠军。“丢包穿月”的游戏规则是,参赛者站在5米远的地方,往十几米高的“月亮”(即直径一米的铁圈)抛丢包,以丢包从铁圈中穿过为胜。

  丢包节上从来都少不了彩牛的身影,它们也是来凑热闹和为节日助兴的。牛体彩绘大赛是丢包节上最亮丽的风景之一,是一朵盛开在民间的艺术奇葩,它源自中、老、越三国边地居民的生活中。牛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时动一时静,要完成一头牛的身体绘画可真是不易。这个过程不仅考验着绘画者的水平,也考验着他与牛之间的沟通是否到位。最初,边民们为了防止牛被野兽吞食,便在牛身涂上颜色以恐吓野兽,而后逐渐演化为牛体彩绘艺术,具有三国文化的融合性、认同性,是三国边民的智慧结晶。相传很久以前,一名叫嘎龙的哈尼族小伙子赶着牛去田里耕作时,遇到老虎向耕牛猛扑而来。在打斗过程中,牛滚进了泥水中,翻身站起后牛背上的泥水、血水混杂在一起,在阳光辉映下形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图案,老虎看到这一幕后被吓住了,嘎龙趁机将老虎打死。聪明的嘎龙推测色彩斑斓的牛身可以镇住老虎,于是第二天他找来各种树叶、山花熬成涂料,在水牛身上绘制图案,果然老虎看见后都吓得远远地躲开了,周围村民见此也纷纷效仿起来。每年秋收后,人们就用五颜六色的颜料把牛的身体画得绚烂多彩,欢聚在牛的周围载歌载舞,庆祝五谷丰登,感谢牛的辛勤劳作。到后来,牛体绘画发展成了一项民间艺术活动,也为丢包节平添了许多奇趣。

责编/ 

新闻资讯| 多党合作| 民族宗教| 港澳台| 非公经济| 党外知识分子| 侨务工作| 机关建设| 专题

版权所有: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   备案号:浙ICP备0602199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2322号

邮编:310025 电话:0571-87051823 邮箱:zjqxzh01@163.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省府7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