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柱: 巴金引领他走上文学路
发布时间: 2013-09-01 12:00:00
薛家柱:
巴金引领他走上文学路
□余人
薛家柱,1938年出生于浙江宁海,著名文学家、作家,无党派人士。历任杭州教育学院教师,《西湖》文艺副主编,杭州市文联副主席。曾连任浙江省作协第四、五、六届副主席;杭州市作协第二、三、四、五届主席;杭州市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常委。
巴金“激流三部曲”
引领他与文学亲密接触
1938年1月25日,薛家柱出生在东海之滨浙江宁海一个有名望的家庭里。安徒生童话、唐诗宋词、《芥子园画谱》、抗战歌曲,伴他度过了金色童年。
薛家柱少小以乡贤为人生楷模,立志当方孝孺、柔石、潘天寿那样的作家、艺术家,身上有一种“台州式的硬气”和迂气。有一次,他哥哥从重庆带回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当他从哥哥那儿偷偷拿来《家》躲进被窝阅读时,马上被巴金那炽烈的情感和真挚的言辞深深吸引,他一边读一边流泪,心情异常亢奋、激动。从此,《家》鼓舞着他去奋斗、去抗争。也是巴金的“三部曲”,后来激励了他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1949年上半年,薛家柱小学毕业后进入了宁海中学初中部春季班学习,他有幸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戴上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之一。但因家庭成分问题,他的入团申请先后被20多次拒之门外。中学毕业前,成绩优秀的薛家柱本想考大学,但由于家庭问题再一次遭受挫折。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很喜欢他,就把他保送到慈溪锦堂师范继续学习。
尽管命运的不公让薛家柱一次次遭受无法躲避的打击,但年轻的他并不因此消沉。相反,他对生活总是充满激情,从而推动自己顽强地前进。在课外时间,他经常认真研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他特别欣赏书中觉慧这个人物;同时他对巴金的文学才华十分仰慕,也想当个优秀的作家。在锦堂师范的毕业征文中,他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饱满的创作热情写了一篇《走向生活》并获得征文一等奖。
1955年1月,薛家柱从锦堂师范毕业,被分配到舟山地区岱山县的一所小学里教书。1956年间,周恩来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提出小学老师可以考大学,但只能考师范专业。正在杭州参加普通话培训班学习的薛家柱知道后,便及时报名参加考试,最终考进了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现为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在杭州和《西湖》文学园地里
茁壮成长
匆匆告别了舟山群岛,薛家柱来到了“人间天堂”的高等学府,他一头扎进了风景如画的西湖山水之中,尽情汲取着白居易、苏东坡留下的文学精灵之气。另一方面在课堂上,他听着各大名师的课,同时在课余时间逐年涉猎国外的文学名著,一步一步向“作家梦”迈进。
1958年,薛家柱的诗作《南湖水》在《文汇报》上发表;1960年,他的另一首诗《红色四明山》又荣登《人民日报》文学副刊;1961年,中国作家协会在杭州成立浙江分会,他被吸纳为第一批同时也是最年轻的会员,终于圆了他心中的“作家梦”。
正当薛家柱对文学和生活充满激情阔步前进的时候,“文革”开始了,薛家柱被借调到杭州市文化局工作,主要从事“样板戏”等文艺方面的宣传。
当时一些老的文艺杂志都停刊了,要宣传总得有阵地,薛家柱想到了办刊。1969年,他利用文化局所属剧场内的一间地下室创办了一份小报式的内刊《革命文艺》,在上面刊登一些信息和小文章。刊物后来易名为《群众演唱》《杭州文艺》,最终成为《西湖》文学月刊。
尽管《西湖》当时办刊条件很差,办刊压力很大,但作为创办并负责《西湖》文学月刊的副主编,薛家柱在近20年的时间里,总是充满激情、顶着压力,克服困难,与《西湖》同生共长,并且甘当“绿叶”,发现和编辑了不少好作品。上世纪80年代是《西湖》办刊的鼎盛时期,曾被誉为当时文学刊物中的四小名旦(《青春》《芳草》《西湖》《广州文艺》)之一。《西湖》开辟的富于地域文化色彩的栏目及文章,不仅深受国内读者喜欢,就连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外大学和图书馆也将它作为馆藏的必订刊物。冰心曾欣然为《西湖》题词:“吴越文化的窗口,文学青年的良友”。当今不少活跃在浙江省文坛的中青年作家和新闻、文化单位领导人中,很多人都是在《西湖》发表处女作后,从《西湖》游向文学的“大江大海”。
走近文坛巨匠巴金
并结为忘年之交
薛家柱与文学巨匠巴金之间有一段感人的往事。论辈分,巴金是用“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间接引导他走上文学之路的良师;论友谊,他又是直接帮助过巴金的益友。
笔者采访中,薛家柱打开书柜并从中取出一本本巴金签赠给他的书,共有30多本,字里行间同样凝聚着巴金对他这位忘年交的感激之情。在这些书的背后,笔者仿佛看到了巴金与薛家柱亲切交往的一个个故事。
那是1974年,薛家柱在一位朋友引荐下,造访了在上海居住的巴金,见到了这位自己从小敬仰的文学大师。
当时巴金被造反派称为文艺界的“黑老K”,在奉贤五七干校下放劳动。他写书积存的20多万元稿费被冻结,每月只能领一点点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生活很困苦。夫人萧珊又在不久前不幸去世了,巴金身边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当薛家柱了解到巴金的困境后,便想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解决一点实际困难。回杭州后,他向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孙晓泉提出让巴金女儿李小林、女婿祝鸿生来杭州工作,这样离上海近一些,也方便他们照顾巴金。在孙晓泉的帮助下,祝鸿生、李小林都调到了杭州。
1978年,中央为巴金落实了政策,他担任了《收获》杂志的主编,李小林调到《收获》杂志社当编辑,祝鸿生调回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工作。事后,巴金给薛家柱来信,并派女婿来表达他的谢意。薛家柱对祝鸿生说:“我什么都不要谢,如果可能的话,请巴老送我一本书留作纪念。”祝鸿生回去后不久,就给他寄来了一个邮包,封皮上署名“李尧棠”。拆开一看,是一本老版的《家》,白色封面已经泛黄,翻开扉页,上面空荡荡的没有一个字,更没有巴金老人家的亲笔签名。但再翻翻书页,却发现很多处有巴金亲笔修改的痕迹。同年年底,李小林、祝鸿生又来杭州,给薛家柱带来了巴金馈赠的新版《家》。翻开蓝色封面,扉页赫然题着:“赠薛家柱同志 巴金”。原来,上次那本《家》,是巴金在“文革”中一直放在床头翻阅、修改的。巴金当时怕形势反复会连累薛家柱,所以没有签名,但书是他亲自跑到邮局寄出的。因此这本巴金自用的没签名的《家》显得越发珍贵了。此后,薛家柱几乎每年都能收到巴金亲笔签名的书,共有26部30多本。特别是后来巴金的病情已比较严重,题几个字都要花半个小时,但给薛家柱寄书巴金决不让家人代笔,连邮包地址都亲自填写。李小林告诉薛家柱:“如果身体允许,父亲连邮局都要亲自去才放心。”每次看到一本本巴金亲自题赠签名的书上那些潇洒飘逸的钢笔字,到粗大变形的墨水字迹,薛家柱仿佛看到了这位世纪文学老人的人生足迹。
巴金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后,因年事已高曾多次到杭州休养。巴金每次到杭州,一般都不坐专列,也不让别人去车站迎接,而只要薛家柱和时任浙江省作协主席黄源去接,因为他们是亲密的朋友。
2005年10月,巴金去世。2008年1月,由薛家柱撰写的《巴金与西湖》一书,作为“西湖全书”之一,由杭州出版社出版。书中记叙了巴金与西湖之间的感人往事,算是薛家柱对巴金这位良师也是好友的纪念。
文学艺术成为他此生事业的
最好伴侣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也是薛家柱人生与事业的分水岭。这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亲自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他用洪亮的四川口音说:“……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依靠力量……”
薛家柱脑海如决堤的山洪思潮澎湃,创作灵感也犹如火山爆发!他在留春屋里日以继夜地奋笔疾书,仅用4天4夜时间,就创作了歌剧《不准出生的人》,并大胆写出了西藏农奴翻身解放、平定少数藏独分子叛乱的历史,歌颂了青年男女藏胞雪山般纯洁的爱情。该剧在杭州东坡剧院首演就受到好评,在上海公演连续2个多月场场爆满,有的观众大清早就在剧院门口排队购票。
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薛家柱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文学春天!已是专业作家的他创作也进入新的时期。他这个过去单纯的诗人,也随着这改革开放的洪波大浪,大胆尝试各种文艺题材与文艺形式。由“单栖”的诗人,变为“多栖”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等门类的作家。1980年前后,他就出版了儿童诗《金银岛》、中篇小说《台湾来的渔船》、长篇小说《觉醒的警卫员》(同时在香港、日本出版);为浙江电视台创作了电视剧《盈盈一水间》《为奴隶的母亲》等。1982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在创作题材上,薛家柱也大胆突破。1985年,他为刚成立的杭州电视台策划与写作了电视剧《济公》。让这位杭州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风靡海内外,该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特别是,早在海峡两岸尚未沟通之时,薛家柱就在“统一中国”的神圣使命鼓舞下,大胆涉及民国题材,提出“民国文学”口号,先后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长篇小说《蒋介石的元配夫人》《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离开大陆的最后日子》(以上即“蒋介石三部曲”)《铁血生涯》《大国空魂》《最后的通缉令》《爱已随风》,还有电视剧《东方欲晓》,受到了广大观众与读者的欢迎。我们耳熟能详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也出自他的手笔。
从1978年至今,薛家柱先后出版了30多部专著、100多集(部)电视剧,共有1000多万文字;还有电影、广播剧、歌剧、戏曲等,并多次为电视专题片担任撰稿和嘉宾主持人。其中电视剧《步步深渊》《幕后行动》获中纪委、监察部“卫士奖”;长篇小说《最后的通缉令》获司法部“金剑文学奖长篇一等奖”;39集电视剧《红顶商人胡雪岩》获2008年浙江省和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中国印》获2008浙江省“五个一一程”奖、《金龙飞舞》获2009浙江省广电广播剧金奖、《钱学森》获2010浙江省广电广播剧金奖,他也因此被评为“浙江文坛50杰”。
薛家柱对笔者说:“搞文学创作的人要做到三点:不要争一时的短长,要甘于寂寞,靠作品说话。”今年已75岁高龄的他仍敲打键盘,创作不停。他有一个多年来沿袭下来的习惯,每天上午9点开始写作,到12点搁笔休息,午休两小时后继续写作,又是3小时,这样天天写够6小时,雷打不动。“靠才情写作只是一时,靠勤奋写作方能长久”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最好的印证。目前他正在编写一部30集电视连续剧《戚继光》。依据他创作的旺盛的激情,我想以后他还会有很多很多的新作问世。
人有激情艺不老!
(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