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与茶
发布时间: 2013-09-01 12:00:00
布朗族与茶
□韩笑
云南省神秘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布朗族便是其中之一。布朗族人口稀少,长期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其文化和宗教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杂居少数民族的同化和影响,但布朗族的精魂——茶,却是始终如一的。其他民族称布朗族为“腊”,腊在布朗语里就是茶的意思。这个民族从诞生之日起,就跟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贯穿布朗族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礼俗的方方面面。学术界也证实了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
布朗族有9万多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云南省的思茅、保山、临沧和西双版纳地区。他们散居在北纬25度、海拔1500米到2300米的山腰地带,气候湿润,炎热多雨。散布着布朗族足迹的高山上,总是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普洱茶”。芒景布朗族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大面积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布朗族人擅长制茶,普洱茶就是布朗族人所制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传统普洱茶主要由茶号茶庄的作坊制作加工而成。清代到中华民国期间,传统普洱茶的加工方法逐渐成熟完善,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加工制作风格。如今民间传统普洱散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布朗族茶农家家户户可加工制作。从采集鲜茶叶开始,普洱茶的民间加工工序可分为杀青、揉捻、晒干、渥堆、晾干、筛分6道。经过以上6道工序,普洱茶初具形态,再根据茶叶老嫩程度可划分为10个品级,或经紧压做成饼茶、沱茶、方茶或砖茶。而我们最常见到的普洱茶茶饼,就是普洱茶中的饼茶。布朗族人还能自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竹筒子茶”。制作竹筒子茶,先把粗竹子砍成一个个竹节筒。将新采摘下来的茶叶炒熟,趁热装进竹节筒中塞紧,用芦叶密封好,并用藤条扎紧,放在火塘边烘烤,去掉它的水汽,等到竹节表皮烤焦的时候,竹筒子茶就制成了。这种茶储存数年也不会变味,喝起来香味极浓,布朗族人常把它用来做送礼佳品。
布朗族人不但制茶,也是饮茶、吃茶的专家。布朗族人对茶的理解和使用远超世界其他民族,享用茶的方法也非常丰富,如吃“得责”、含茶、吃酸茶、饮烤茶等。
吃“得责”:古时布朗族人把野茶作为野菜,当“佐料”食用,称为吃“得责”。至今澜沧景迈、芒景的布朗族人上山干活时,也会带上冷饭、腌菜、辣椒和盐巴,吃饭时摘一把“得责”,蘸上盐巴、辣子吃。
含茶:随着布朗族人对“得责”野生茶的认识加深,经过人工种植,野生茶转化成人工栽培茶的“腊”后,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布朗族人便把茶采下来带在身上,劳动累了时就把茶放到嘴里含着,借以消除困乏。
吃酸茶:布朗语叫“缅”,是布朗族人自食、招待贵客或作为礼物互相馈赠的一种腌菜茶。制作酸茶时先将鲜茶叶蒸熟,放在阴凉处晾干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甚至几年后,遇上喜庆之事或客人来访,将竹筒挖出,取出茶叶,拌上辣椒,撒上盐巴来款待宾客,也可以直接嚼食。
饮烤茶:布朗族人把茶摘回来晒干后,放入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然后加水熬成茶汤来喝,饮后可以使眼睛明亮,头脑清醒。
煮青竹茶:布朗族人擅长煮青竹茶。在野外劳动之中,或长途行走之后,想喝清茶解乏止渴,便随手取来山野中的山竹,用刀截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为一个个奇特的高脚茶杯。然后用一只大竹筒装满清泉水放在火堆旁烤,待水烧开后放入茶叶,再煮五六分钟,然后将茶水倒入插在地上的茶杯中,即可拔起饮用,有泉水清甜、清茶醇香之味。
布朗族人不但制茶、吃茶,也敬茶。茶在布朗族人的生活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是婚丧嫁娶及其他重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嫁娶为例,布朗族人订婚也必须以茶为礼。布朗族男女在双方确定对方为终身伴侣后,按习惯要通过双方父母和家族进行正式订婚,即由男方请媒人携带酸茶叶一筒(约一斤,有的地方也可用一般散茶)和草烟、猪肉等物向女方父母提亲。当女方接受提亲后,还要同时请女方家族的头人吃一次茶,订婚就算大功告成。
布朗族人爱茶、敬茶,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正是他们对世间万物的尊重,才使得千年茶园长绿,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和追求。(责编 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