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趣多在豆棚瓜架间
发布时间: 2013-09-01 12:00:00
食趣多在豆棚瓜架间
□孙旭升
一年当中,夏秋的菜蔬要算是最丰富的,不说江南其他地方,单就故乡萧山一地而言,就有点指不胜屈的样子。所以我只好缩小范围,把要说的限定在豆棚瓜架之间。
听说有农民谈自己的理想,就两句话:“两个儿子一个囡,十亩田地一个园。”一般来说,农民把单株独立的蔬果种在园中平整的地方,如小白菜、茄子、蚕豆、辣椒,好像是一个个听话的孩子,叫他们站在那里他们就乖乖地站在那里,决不轻易走动一步。而南瓜、冬瓜就不同,叫他们站在一个地方,他们却总是把脚伸得长长的,扰乱了别人的安宁。为了避免这种麻烦,便把它们安插在园边,而且还要拿棚来加以限制。如果靠近池塘或小河,还可以把棚搭到水面上去,以节约土地。如果旁边是山坡,那就索性让它们着地蔓延着,不必搭棚了。
南瓜原产地在印度支那半岛,但是入中国籍后就深得中国人的喜爱,肉和籽都可以吃。嫩南瓜可以做菜,其味鲜甜,也不必加别的佐料;老南瓜可以当饭吃,但多数是当点心。农村里有句话:“瓜菜半年粮”,所谓瓜主要就是指南瓜与冬瓜。
豇豆有两种,乌豇豆和长豇豆。前者不必搭棚,后者必须搭棚,让它们把长条的豆荚双双垂下来,也许这样就更有利于生长。不过它的棚不像南瓜、冬瓜棚,倒像一堵绿色的屏风,在浓密的绿叶中间垂下双双对对的豆荚,有青的紫的,在微风中颤动,就像古代女子头上的珠串。台湾一些地方把长豇豆叫做“裙带豆”,可见联想都是相同的。
嫩的长豇豆,随手掰成寸段,与肉丝或咸菜同炒,相当可口;还可以做泡菜,滋味不在包心菜之下。也有人习惯将其整条腌渍在缸中,吃时切作小段,松脆爽口,特别适合下粥。那年夏天我经过芜湖,早晨在粥摊上喝粥,吃的就是这种泡豇豆,至今未能忘怀。
需要搭棚延藤的还有羊眼豆,豆荚扁阔,有如羊的眼睛,普通的所谓扁豆,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种豆。儿童文学作家苏梅有一篇小品叫《扁豆》,对豆荚作了细致的观察:
折下一枝豆荚,细细赏玩,造物者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呵!他不但对于鲜红的苹果,妖艳的樱桃,绛衣冰肌的荔枝,着意渲染,便是这小小一片豆荚,也不肯掉以轻心的。你看这豆荚的颜色,是怎样的可爱,寻常只知豆荚的颜色是绿的,谁知这绿色也大有深浅,荚之上端是浓绿,渐融化为淡青,更抹三层薄紫,便觉润泽如玉,鲜明如宝石。
延藤上架的还有药葫芦。此物比较特别,它虽不以瓜名,却与瓜同属一科——葫芦科。其实葫芦是个总名,长的为瓠,俗称蒲子或蒲芦,一般是不搭棚的,地上铺一层麦秆,让它着地蔓延;扁圆的为匏,又可分为两种,大腹者为葫,老的可以做酒壶,细腰者为药葫芦,不仅可以盛药,如神仙吕纯阳背上背着的,还可剖开当水瓢用,这在北方更为普遍。
农村里的人起得很早。早饭过后,男人该出门的都出门了,家里留下做饭的女人,还有老人和孩子。女人把厨房收拾干净,就带上一只竹篮,有的还要带上一根小竹竿,向菜园走去,为一天的“下饭”作准备,这几乎是她们每天必做的事。那么这根小竹竿做什么用呢?赶蛇是其中之一,另一种用途是拨开瓜藤,把羞答答地躲在浓密绿叶下的南瓜、冬瓜找出来,特别是对那些着地延藤的,这根小竹竿的用途可就更大了。(责编 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