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七月香”戏水节
发布时间: 2013-08-01 12:00:00
壮族“七月香”戏水节
□李林娜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地处五岭南麓的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连山有壮族人口近5万人,他们的节日很多,其中七月七“乞巧节”(俗称“七月香”戏水节),是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的以嬉耍玩水为主的节日,它随着壮族世居连山已流传千年。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居民,古称“百越人”,战国、秦汉时期,壮族先民越人已在连山地域生息繁衍。据史料载,现居连山最早的壮族是永丰、福堂的陆姓,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从广西富川迁来,明清时期不断有壮人从广西和本省各地迁入,至清中叶则基本形成了今天连山壮族的分布格局。连山壮族来源除了外地迁移外,还有如下两点:一是留守俍(古时壮族先民的称谓之一)兵,《连山县志》记载“壮居白芒、背坑等山。广西俍乓,明朝天顺年间奉调征剿,遂“于此生聚”;二是“汉族壮化”,历史上不少汉族迁入连山后,逐渐被当地强盛的壮族同化而成为壮族。
壮族的传统节日“七月香”即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壮家人既不请客加菜,也不务农事,而是要下河戏水、沐浴,祈求健康长寿、平安吉祥。传说每逢七月初七当日,天上的“七仙女”都会在银河里沐浴嬉戏,午时前后,天上银河水与人间溪河水汇流,于是这天壮乡河里的水会变得特别清凉、干净,对人体十分有益,人们沐浴后可消炎、除毒、驱邪、润肤、不生热痱、少生病、延年益寿。
笔者曾有幸目睹过壮族戏水节的热闹场面。随着粗犷的牛角号响起,身着法衣、手持法器的壮族师公带着40名壮族法徒,从戏水场石墩处鱼贯而出。走至主祭台,一番焚香燃烛,祈祷河水洁净,人民平安吉祥、幸福安康。祭祀刚落,竹排上的壮族姑娘与壮族小伙开始款款对唱,传情达意;而在水面舞台上,近百名壮族姑娘穿着节日盛装踏歌起舞,犹如一缕朝霞,艳红似火。
壮族的“七月香”戏水节,充满了情趣和浪漫色彩。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游客与美丽的壮族姑娘、健壮的壮族小伙欢聚一堂,戏水对歌。随着一连串隆隆的礼炮开幕声,吉水河的两岸顿时欢腾起来。在连山县城凯旋门广场河段的拱桥上,美丽的壮族姑娘把绣球抛向河心,数十个壮族小伙子从四周向河中心的绣球游去。大家奋力争先,都想把姑娘抛出的绣球抢到手。绣球抢毕,载着壮族少女的十多张竹排溯江而上,穿过上吉桥前往戏水区。一路上,竹排上锣鼓喧天,两岸男女山歌对唱,此起彼伏。到达戏水区时,水上舞台上的壮家傩神高举各色旗幡,伴随着咚咚鼓声隆重出场,众傩神跳起原始粗犷的壮家傩神舞。壮族“七仙女”翩然降临,“山姑戏水”、“要水歌舞”……情意浓浓的山歌,壮族姑娘优美的舞姿,陶醉了两岸游客。
戏水节期间,要举行水上抢绣球、水上歌舞表演、山歌对唱等活动。“七月香”的对歌斗歌在河边进行,两岸百姓特别是青年男女,用歌声唱出自己的心声。对歌会上人们以水传情,戏水狂欢;以歌会友,高潮迭起。醉人的欢笑,无穷的快乐,构成一幅万人狂欢、万民同乐的河心戏水图。
据连山学者陆上来介绍,壮族“七月香”戏水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是根据汉族人“七夕”中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演变而来的。与传统传说的凄美不同,连山的“版本”更寄托了壮族儿女祈求得到美满生活的憧憬。
“除了戏水,节日期间各村寨的男子还会举行打水仗和游泳、潜水等比赛。”陆上来说。在他的家乡壮寨上帅,打水仗一般在中午举行,男子在河中分两排相向站立,相互向对方泼水,比的是力气和耐力;而游泳和潜水就是比技能了。“总之是通过运动找到乐趣。”陆上来说。节庆中最充满情趣和浪漫色彩的,就是壮家姑娘下河沐浴,因为洗浴了“天上的银河水”,姑娘会心身清香、体态健美,更能得到小伙子的青睐。
(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