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芋艿
发布时间: 2013-08-01 12:00:00
农家芋艿
□黄梦燕
过去宁波北仑、镇海一带都有开芋艿门的习俗,每到阴历八月初三灶王爷生日的这一天,就把未成熟的芋艿从地里边掏出来作为贡品供在灶王爷前,让灶王爷提前享受,以尽一片孝心。可实际上在旧中国物质匮乏的年代,许多农家到农历八月时粮食已接应不上,正好以此为借口,提早拿芋艿来充饥。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芋艿是农家之宝,既可当粮,又可当菜。一般人家常年都会买上许多芋艿藏起来,作为居家“下饭”(宁波方言中指菜肴,即口语所讲的小菜)。烤芋艿、蒸芋艿、芋艿羹,长年不断。我尤爱吃虾子芋艿羹。每到清明前后,潮水开始回暖,此时的虾子价格便宜,买来后用盐一渍,再用黄酒一醉,然后装入玻璃瓶里。当煮芋艿羹时就把醉虾子作为佐料放进去。煮熟后,芋艿羹热腾腾,香喷喷,鲜美美,过饭特可口。此外,芋艿的梗茎也是一碗好“下饭”,一到秋天,芋艿的梗茎经霜后,开始蔫了,拿来洗清煮羹,再放点双缸(豆瓣酱)和米醋,整锅羹像糊稠一般,吃起来别有风味。入冬后,用咸菜汁烤芋艿头更是美味。带有咸菜卤清香和鲜味的芋艿头大多作为休闲食品,一般农家都拿得出。寒冬腊月,农民开始休闲了,他们常常坐在稻草蓬前边晒太阳边聊天,有些大伯还会拿出家里的烤芋艿分给大家吃。那种硬硬的、韧韧的,味如香干一般的芋头至今仍留香齿间。
芋艿好吃,种芋艿却是件麻烦事。小时候我在堂叔的帮助下,沿着田塍边堆好狭长的土畦,挖好孔,把发芽的芋艿种插到孔内,然后盖上蕉泥灰,再覆上一层厚厚的柴草作土杂肥。此后还得再壅上两三次。这些柴草都长在山上,所以每到星期天,我就要拿起扁担、道绳、铆刀上山去割。山道崎岖,草长刺多,我的手常被刺戳出一道道血痕。有时身旁还会冷不防地窜出一条吐着信子的蛇来,吓得我魂飞魄散。又因年小力薄,每次所割的柴草量少,要把所种的芋艿都盖上柴草,真是一件非常累人的活计。
为了能丰收,平时下午放学回来还要拔草除虫。芋艿的害虫有两种,一种是碧绿的芋艿屙虫,专吃叶子和梗茎的液汁,影响芋艿的生长。另一种是钻在泥土下面的地蚕,专吃块茎,把芋艿咬成或孔或洞,影响芋艿产量和质量。我常一手拿瓶,一手捉虫,一条一条地把它们捉到瓶子里,拿回家去喂两只老母鸡,真是一举两得。
芋艿喜欢高温湿润,不耐旱,较耐荫。如遇低温干旱产量就不高。而土壤肥沃,保水力强的粘土产量就高。我因有堂叔的悉心指点,所种的芋艿收成不错。
芋艿的品种很多,有紫顶的、红顶的、白顶的,乌脚鸡及种在水田里的水芋。蒸熟后,紫顶最粉,白顶很糯,红顶介于两者之间,不粉不糯。口感最差的是乌脚鸡芋艿,吃起来有时喉咙会发痒。水芋个小很软,适宜煮羹。我当时种的是红顶芋,蒸、煮、烧、烤味道都不错。
芋艿好吃,洗芋艿却是件苦差事。有一次,母亲叫我到河边去洗芋艿,结果洗后两手发红发痒,十分难受,当时不知该如何处理。幸亏邻居一位阿婆告诉我,叫我把手往火上去烤。没想到烤了一会果然不痒了,看来这个土办法倒挺灵的。后来才知道,芋艿刮皮时会渗出一种乳白色的汁液,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双手沾上后,皮肤就会发生过敏反应,只有遇热才能被破坏。(责编 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