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中的乌龙岭
发布时间: 2013-08-01 12:00:00
朝霞中的乌龙岭
□龚玉和
建德市梅城镇乌龙岭倚城面江,东西绵亘60里,方圆百里,海拔917米。因山石乌黑,宛若一条蜿蜒数十里的卧龙而得名;又因此山形似五岳之首的泰山,人称“小泰山”。梅城旧称“睦州、严州”,乌龙岭向有“睦州之屏障,严州之镇山,居大江之上游,扼江南之咽喉”的说法。
车行至梅城,远远望去,晨曦初露,蓝天白云之下,镇北有座山峰,顶端古塔巍然,旁有碧江绕山而过,景色煞是壮观。到了乌龙岭山下,众人举头仰望,果见峰顶云雾缭绕,山脉郁郁葱葱,峰峦、古城、大江,互为辉映,气象万千,非比寻常。
向导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乌龙戴帽”一景。他说:“早先没有天气预报,四乡百姓预测气候,多以乌龙岭云雾为准。如果山坳云雾紧锁,不见峰顶,说明大雨将至,此法屡试屡灵,故称‘乌龙戴帽’。”
接着,向导带领我们参观了位于新安江电子管厂内的乌龙庙遗址。乌龙庙,初建于唐观贞年间(627-649年)。元末明初,大将李文忠自梅城发兵,顺富春江而下,势如破竹,大败张士诚,以寡胜多,凯旋归来。李文忠以为乌龙显灵,奏请皇上册封邵俊为乌龙神,重修庙宇,改称“乌龙神庙”。传历代以来,官民天旱到此祈雨,“屡著灵异”。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赐名广济寺;原有三元坊遗址,明代商辂在此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乡人立“三元坊”以纪。
如今乌龙庙早已不复存在,但老庙一院的建筑尚存。环顾四周,只见壁面斑驳,墙外有几棵大树,枯叶满地,颇有几分萧瑟冷落之感……唯有电子管厂车间内刻有“乌龙庙”三字的香炉还在提醒着人们那段历史。
众人步出乌龙庙遗址,沿山西南边的一条石级小路,曲折而上,山中树木蔽荫,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未久,就到了玉泉寺。向导介绍道:“玉泉寺初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为唐代净宗五祖少康大师所创之道场。据载,宋代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牧时,每届朔望,必临寺中焚香祈祷;诗人陆游常到寺院参禅。历代以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只是抗战时,被日军炮火所毁……1991年重建。”
离开玉泉寺后,众人继续沿石级蜿蜒而上。向导边走边说:“此路就是‘睦杭古道’。”大家细细察看,果然青石板破旧斑驳,不由窥探到它的沧桑年轮。
然后,我们来到了乌龙岭北峰,山顶有北峰塔,塔下有圆通禅院和景德禅遗址。众人举头仰望,古塔巍然耸立,为一座楼阁式砖塔,外观七层,塔顶呈攒尖型,高踞山顶,直刺云天,为河山增色不少。我们躬身扶梯拾级而上,直至顶层。登高眺揽,江水、古城、峰脉、田野,一揽无余,大有“大江细如绳,梅城小于掌”之感。此地视野开阔,新安江自西而东,兰江自南而北,滚滚长江,在此相会,形成“丁”字,飘然眼前。
向导告诉我们:“北峰塔上是眺望三江‘丁’字的最佳视角。古代,南北交通以水运为主,商客由京杭大运河直抵杭州,再沿钱塘江溯流而上,舟到梅城,或南下闽、赣,此北上徽、湘,梅城地处丁字口,北峰塔恰巧在‘丁’字口上。”
大家举目眺瞰,果见城池烟雾缭绕,大江浩瀚,水色墨蓝,朝霞灿烂,漫江雾霭;山峦城郭,隐约沉浮,波光塔影,令人叹为观止。《建德县志》有:“高塔双峰揽秀,林木青翠,为一郡之奇观,有浮图七级,与南天宁寺相对”,古称“双塔凌云”,严陵八景之一。更妙的是,新安江水面景观随气候变化而异,或漫江雾霭,烟波浩渺;或山峦城郭,隐约沉浮;尤其是月夜登临,皓月当空,群山势若墨影,江水宛若片片碎金,城内灯火辉煌,极具诗情画意。
(责编 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