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ABC”李天放: 课程表里创业的“鲁滨逊”
发布时间: 2013-07-01 12:00:00
“归侨ABC”李天放:
课程表里创业的“鲁滨逊”
□迩半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人从薄薄一张课程表上激发出创业灵感,迅即启动头脑风暴,以大学课程表作为切入点,开发出一款基于“工具+社交”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课程格子”,“课程格子”上线10天后,注册用户就超过了12万人。2013年1月,“课程格子”已覆盖全国2500余所高校、200多万节课程数据,成为当下大学生的移动课程表,能够帮助大学生通过课程认识一起上课的同学。首轮融资便赢得创新工场和日本风投IVP的投资。
现年28岁的美籍华侨李天放就是“课程格子”的创始人。
切断后路,回国创业
在美国时,李天放就已是一个有着成功职业经历和创业生涯的软件工程师。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后,22岁的他就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
大学期间,李天放热衷于编程技术,毕业后即进入世界知名的微软公司工作,成为一名微软开发工程师,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优裕生活。但他不甘心平淡,所以依然感到不满足。在微软工作3年后,他毅然退出微软,前往硅谷寻求发展,进驻到硅谷创业公司Palantir的早期团队,从事数据分析平台的后台工程师工作。在硅谷创业氛围的影响下,内心原本就不安分的他渴望创业。
于是,李天放再次选择离开,并以旅游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在硅谷时的创业梦想。在国内旅游期间,对于他这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美国人来说,国内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切身感受到国内迅猛的发展变化后,更让他怦然心动,外表沉静内敛而内心激情四射的李天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回国创业的愿望更加强烈。
2010年初的一天,李天放收拾行囊,朝着心中的目标启程回国,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他甚至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所有财产,就连衣服也全捐给了慈善基金会,随身只背着一个背包,怀揣梦想,只身飞回国内,在一位朋友的创业公司做顾问。
2010年10月,李天放所在的公司作为唯一一个有海外创业背景的团队加盟到了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助跑计划”中,半年后,李天放实现了从单一的软件工程师成为一个创业团队负责人的成功转变。
2011年上半年,李天放从创新工场毕业后,带领创业团队开发了一个叫做“计划FM”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开始自己创业。“计划FM”是一个基于数据、人际、传播和分享活动的网站,就是用户可根据关注网友的“计划”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参与感兴趣的活动。
“计划FM”网站上线后影响力逐渐扩大,李天放也成了北京创业圈内的“另类”人物,属于“异军突起”。从那时起,李天放作为回国创业的“ABC”,受到了业界及媒体的关注,有人称他为创业中的“鲁滨逊”。
物以类聚,人以“课”分
然而,媒体及公众最先“知道”李天放,并不是他的国籍背景和创业经历,而是他回国创业后不久,在朋友强烈地支持和鼓励下,参加了江苏卫视的一档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而一举成名。在节目现场,26岁的他虽然没有与心仪的女嘉宾牵手成功,但在网络上,他一度成了人气男嘉宾和网络红人……
之后,李天放便回到了北京,继续拓展自己的“计划FM”网站。一年后,李天放及其创业团队发现,“计划FM”网站在科技和创业圈内很受欢迎,但向其他圈子拓展却比较困难,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因此他们决定寻找新的启创项目。“课程格子”便是他们在这种另辟蹊径的创想中寻觅到的新发现,即开发出更适合市场和更能吸引用户的新产品,由此带出新一轮的创业契机。
李天放在没有发现“课程格子”设计理念的前期,就已经带领“计划FM”团队在做基于大学生课程表移动互联网的搜集、研发与应用。直到2012年7月,他把团队带出热闹的北京中关村创业圈,来到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漓江呆了3个星期,以放松心态和休闲旅游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3个星期后,以李天放为创始人的“课程格子”第N次版本终于做出来了。“课程格子”的设计理念就是把传统意义上的纸质课程表做成移动产品上的“一张纸”,只不过这张纸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款基于“工具+社交”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而整体布局则是采用格子的形式。“课程格子”应用上线10天后,在没有任何前期推广下就获得了12万个注册用户下载量,已搜集并覆盖全国2000余所高校及其相对应的大学课程。
然而,李天放在回忆开发“课程格子”的境遇时说:“去漓江之前,我们已在中关村做了好长时间,创业圈比较浮躁,而且我们都已毕业离校好多年,做这个产品其实挺尴尬的。在此过程中,我们请来7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做产品测试,一直做了20多个版本,直到2012年5月,我们才在他们测试的启发下,最后改做成一张‘课程格子’的课程表。”
在李天放看来,大学生涯,人以“课”分。“课程格子”正是基于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群体,也就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最终目标就是能成为一个大学生的生活平台,伴随大学生们度过整个校园时光。大家有缘在一起上课,为什么不相互认识一下呢?“课程格子”就是帮助他们通过课程认识更多一起上课的同学。
“格子”里的好时光
据团队的信息资料显示:目前,“课程格子”已绑定人人网、QQ和微信等庞大平台,并已推出ios和Android客户端,供大学生用户传播和下载。截至2013年1月,“课程格子”已覆盖全国2500多所大中专院校,注册用户以每周10万人的速度递增,颇受在校大学生们的欢迎。
“课程格子”既然是“工具+社交”类的应用,而且是一款基于大学课程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那么,它有怎样的体验、应用和视觉感受呢?作为大学生的生活平台,又是一款什么样的社交工具呢?
“课程格子”的功能,首先是体现在它的工具应用上,通过移动互联网下载后,注册并输入你所在的学校、院系和入学时间,“课程格子”即可自动生成一张课程表,包括上课的老师、时间以及地点等。甚至是同一门课程,有可能分为单双周、前半学期或后半学期,甚或一周两次,但却又不在同一教室的异常情况,学生也能方便地进入“课程格子”查找。而其中更为贴心的服务是,它能在某一课程的下方“告诉”你是否需要记笔记等诸如此类的温馨提醒功能。
校园也是社交密度大、信任度高的良好社区。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智能手机。在“课程格子”点击具体课程后,学生就能看到选择了同一门课程的所有同学,通过查看Ta的课程表,决定是否加Ta为好友,并能非常轻松地找到同院系的同学,还可以在线聊天。这就帮助学生促进和扩大社交,在课程中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除了课程提醒、认识新同学外,“课程格子”还有考试提醒功能,同学们还能分享笔记,评价老师,查看其他学校课程安排,在树洞倾诉、吐槽……在众多同类型的应用中,“课程格子”凭借出色的用户体验受到大学生用户的喜爱。
李天放对未来愿景充满自信,表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说:“‘课程格子’首先是一张课程表,随着发展和拓展需要,‘课程格子’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更好的老师、朋友,之后再延伸到生活经历、实习机会或者人生道路等。当把‘课程格子’做到百万、千万用户级别时、我们会像FaceBook那样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至少在目前,我们已看到‘课程格子’所带出的商机前景和巨大潜力。”
(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