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西藏给了我后半生!” ——访新华社原记者、著名新闻摄影家顾绶康
发布时间: 2013-06-01 12:00:00
每逢双休日,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一角的树林里,一条条长绳拴起一道道五彩经幡,在经幡上面贴着一组组西藏风情的照片。经幡前驻足的观者甚多,场面颇为壮观。
常来这里的游人都知道,那是新华社退休高级摄影记者、著名新闻摄影家顾绶康又在义务举办自己的微型摄影图片展《西藏万象》。
“是西藏给了我后半生!”
——访新华社原记者、著名新闻摄影家顾绶康
□吴志菲
缘定高原
顾绶康,1933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54年毕业于杭州四中,那年正赶上新华社招工人,于是独自一人赶赴北京,在新华社摄影部当暗房修片工。
由于聪颖、勤快,顾绶康受到暗房修片专家魏南昌的赏识。魏南昌建议他学习美术,为暗房工作打基础。于是,他先后在工人文化宫、北京业余艺术学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素描、色彩、装潢,听音乐讲座,周日还到郊区写生。就这样,好学不倦的顾绶康业务素质提高得很快。1956年,他被调到新华社摄影部展览照片编辑室任美术编辑,负责版面和刊头设计,后任编辑室副主任。这时的他,已经全面掌握了摄影技术。
说起对西藏的眷恋,还得从《春到西藏》这幅油画谈起。这是画家董希文继《开国大典》之后的又一幅油画作品,画上雪山皑皑,碧空如洗,桃花盛绽,几个藏族妇女正在耕地。此幅画作传达出的浓郁雪山风情在顾绶康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憾。从此,他的心中萌生了对西藏的神往。
1977年,百废待兴之际,新华社摄影部驻西藏分社记者三年轮换制又开始了。年已44岁的顾绶康毫不犹豫地递交了援藏申请。
一踏上西藏那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八廓街深深的小巷、大昭寺辉煌的殿堂、浑朴雄健的木雕艺术……催发了顾绶康的拍摄欲望,他把镜头伸向雪山世界的各个角落。“我十分珍惜西藏之旅,抓住一切拍摄机会。”在西藏的近6年里,顾绶康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和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看见山拍山,看见石头拍石头”,抓拍一切新闻线索,也抓拍一切他觉得美的事物。每次拍片回来,他都会把相片冲洗后精心分类,编成专题;不了解的,立刻查资料或向专家请教。海内外报刊,大版面地采用了他反映党和国家对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方面的图片或新闻,在外宣上形成了强大的冲击。1979年,顾绶康成了全国摄影记者中发片最多的记者,为此,他的名字一时广为同行熟知。
魂系西藏
美丽的西藏使顾绶康的摄影事业达到巅峰,雪域高原也磨炼了他的意志。每每谈及1980年的那次险境脱身,他记忆犹新。
那年初秋,当时已担任新华社西藏分社摄影组组长的顾绶康和同组藏族记者才龙等人从喜马拉雅山南域的墨脱县采访回来,借宿在筑路工人的工棚里。凌晨2时左右,才龙忽然听到山谷里“哗哗”的流水声中夹杂着轰隆轰隆的巨石撞击声,偶尔还有地震的感觉。才龙叫醒同伴,一起出去查看情况。他们发现白天清澈的水变得异常浑浊,预感这是泥石流爆发的先兆。顾绶康和同伴急忙从工棚中取出相机、背包,刚爬上山坡,在一片芭蕉林下站稳脚跟,汹涌的泥石流已经咆哮着漫过了他们所住的工棚。天亮之后,大家下山发现工棚不见了,70多桶油和河上的一座钢架桥以及一台12吨的推土机全被泥石流冲得无影无踪。顾绶康当即拍下了当时的情景,其中一幅名为《多亏了你,才龙同志!》的照片获得当年全国新闻二等奖。
由于长期活动量过大,再加上空气稀薄、严重缺氧的高原雪域环境,使顾绶康原本就脆弱的心脏严重超负荷,患上了心脏病。在医院住院治疗期间,他的病房正对着布达拉宫,每时每刻都可以欣赏到布达拉宫的景色。有一天,一群鸟飞来,落在窗前的电线上,看上去就像是五线谱和音符。看到这个情景,顾绶康马上来了灵感,迅速请人拿来相机,等到鸟群再次飞来的时候,他拍了下来。照片的主体是五线谱和音符(电线和小鸟),背景是雄伟的布达拉宫。顾绶康为这幅充满诗意的照片取名为《西藏的春天》。这是他拍下的离开雪域前的最后一幅作品。
从分社回到了总社,从西藏回到了北京,顾绶康带回的是一个梦想,一个他心目中的西藏,一个他镜头里的西藏。他魂系西藏,情系西藏,西藏的一切时刻萦绕在他的眉头心上,他总想做点什么。
1984年,顾绶康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李冀诚合作,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画册《西藏佛教密宗艺术》。这部画册首次艺术地披露了布达拉宫、萨迦寺、哲蚌寺、色拉寺等寺庙百余件密宗艺术精品。它的出版成为藏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成为当年香港的十大畅销书之一,而且即使今天回过头来审视,在许多关于西藏的画册中仍居上乘。
回到新华社总社后,顾绶康做过美术编辑,当过《摄影世界》副总编,并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他突发奇想,决定自办微型展览。很快,他将现成的材料整理,分成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物装饰、宗教艺术等53个专题1000多幅作品,全部用幻灯片夹框起来。之后,《西藏万象》微型摄影图片展在新华社大院里正式亮相,反应之强烈,大大出乎他的预想。
方寸浓缩万象
1996年顾绶康退休后,8月的一天,他把自己那独特而别致的《西藏万象》微型摄影图片展用绳子拉起在北京玉渊潭公园湖畔的树林里展览,没想到一下子成了公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驻足参观,让人啧啧称道。
“我的摄影图片展独特之处,一是图片全部为插在35毫米幻灯片框的彩色小照;二是陪衬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成组排列的小照全由五彩经幡作衬,走近这里的人会感到一股强烈的西藏高原气息扑面而来;再就是这1000多幅方寸小照充分展示了雪域高原那雄浑神秘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佛教文化和藏族人民的新生活,丰富多彩。”顾绶康采用题材分类法、分类组合法和重新组合法来安排照片,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照片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显得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不单调。
为了办起这个展览,顾绶康费尽了脑筋。他先是在一种马粪纸上试验,厚重的马粪纸贴照片适合张挂,但上百张马粪纸又重又不便于携带。他又想到用一条长长的蓝布张挂,既可使观众想到西藏的蓝天,又比较轻。但质地太轻的蓝布稍有风吹就动荡不止,影响参观。再后来,他从《中国西藏》《雪域文化》杂志社主办的一次民间艺术展上得到启发,决定用五彩的经幡做衬,这才真正与自己所展览的内容相合,让人远远一看就能感受到它的特色。而且经幡轻重适中,经过试验完全适合张挂照片。顾绶康便委托去西藏的同志买了不少经幡,精心剪裁,把照片重新粘贴,按不同分类别在经幡上。
对于倾注了所有心血的《西藏万象》微型图片展,顾绶康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展览在公园、树林等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展出效果才好。虽然这些方寸小照也许只是一只佛手、一件首饰、一缕云霞、一片裙裾,但这些散发着浓烈雪域气息的照片在经幡的衬托下、在大自然的衬托下,再配上西藏的音乐,让人耳目一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每当节假日或双休日,顾绶康5点就起床了,带上干粮和一瓶白开水,身背装有全部展品约20斤重的大纸盒,从新华社皇亭子宿舍步行20多分钟到玉渊潭公园。到了公园,顾绶康挂起经幡图片后,便开始练习大地书法。参观者有问题问他,他就停下来解答,百问不厌,百答不烦。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有的被图片中美丽的西藏风光和风情所吸引,有的则为他高超的摄影艺术所倾倒,顾绶康本人则只愿向参观者讲述美丽的西藏和照片背后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他说,“我国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是严酷的,山头积雪常年不化,人类在如此广漠荒凉雪域中求生存,太不容易了。可是在那里扎根的西藏人却有坚毅不拔的韧性,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发达、独特的灿烂文化……”
让人梦回西藏
无私的奉献、辛勤的耕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近30本留言簿上写满了参观者们的观后感与难抑的喜悦。天津商学院一女生写道:“照片牵起了我今生要去西藏一游的诱惑。”一个参观者如此留言:“太美了,谢谢您把如此美好的西藏展现给我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美丽的、有丰富文化色彩的西藏。”作家王建中、肖耘夫妇参观后,给顾绶康寄来一首诗:“神情气爽话秋高,绶公领异立新标。雪域情结幡飞舞,悬蝇万象警尔曹。”一位德国朋友用德文撰文:“非常非常感谢这些美好的照片,它们使人产生极大的兴趣,要到西藏去看。”顾绶康这不收门票、没有围墙的《西藏万象》微型图片展,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全面、富有魅力的雪域世界,为观者开启了一扇心灵之门、一扇通往西藏之门。一位藏族大学生在看完图片展后高兴地拉着顾绶康的手说,“照片上那个人是我的邻居,我在北京能看到他,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西藏万象》微型图片展自1996年开办至今,究竟有多少人前来观摩,恐怕连顾绶康自己也无法计数。那1000多幅摄影作品微缩在50多幅色彩斑斓的经幡上,这上面记录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西藏,也记录着属于他的光荣与梦想,令每一位参观者为之动容、动情。
“我办这个展览,一是为了宣传西藏,二是发挥自己的一点余热。只要自己不躺下,展览就要办下去,让更多的百姓了解西藏、热爱西藏。”一席话道出了顾绶康热爱西藏的赤诚之心。在留言簿上,笔者看到许多外地游客强烈要求把摄影图片展办到全国各地去,一些学生要求办到学校,不少观众要求出版成画册、贺年卡或信封。对此,顾绶康说,玉渊潭公园只是他的“第一站”,若将来条件和身体允许,他还要下乡展览。同时,他也在悄悄地做一个梦:有生之年,在家乡建起一座“西藏民俗艺术馆”;百年之后,他的这些照片,这些历史的记录能在那里继续记录历史。
曾经沧海难为水,一生只为一个梦。顾绶康的西藏情结太浓了,进入他的房间,无不得到一个信号:情系西藏。他的工作室兼卧室面积不大,却洋溢着浓郁的西藏文化氛围。墙上张贴的是他拍的西藏人物与风光,组合家具上悬挂的是他自己制作的藏戏面具,箱盒里装的是粘贴西藏题材的经幡,书架上更是摆满了有关西藏的书籍。
要是没有去过西藏,顾绶康不会是现在的他。“是西藏给了我后半生!”——他常这么说。从世界屋脊回来,他带回了一个西藏,一个他心目中的西藏,一个他镜头中的西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的情感再现与心血凝集,是大西藏的艺术写真。方寸大的照片,撩开了西藏神秘的面纱,而飞扬的经幡上分明写着顾绶康这位“老西藏”不老的雪域情结与难了的半生缘。在五彩缤纷的图片后面,在复杂的摄影技艺后面,分明沉淀着一种对文明的眷顾和一种精神的执著。而这无疑是摄影文化的一座纪念碑。
(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