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散淡生活才是真
发布时间: 2013-06-01 12:00:00
编者按:5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及夫人彭丽媛乘专机抵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皮亚科国际机场,开始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进行国事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位于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东南端,与委内瑞拉隔海相望。在130多万人口中,印度裔占40%,黑人约占37%,其余为混血种人及欧洲人、华人和阿拉伯人后裔。
尽管国土面积仅有5000多平方公里,但这个岛国可谓“地小物博”,不仅拥有储量巨大的天然气、石油以及世界最大的天然沥青湖,还是世界最大的氨肥和甲醇出口国,是英语加勒比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散淡生活才是真
□亚东
西印度群岛的一颗明珠
加勒比海岛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简称“特多”)由两个主要大岛——特立尼达岛与多巴哥岛以及另外21个较小岛屿组成,其中全国大部分的人口均集中在特立尼达岛上。特立尼达岛原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的居住地,1498年被哥伦布发现,宣布该岛为西班牙所有,后又先后被法、英等国占领。
二战过后,全球掀起一股殖民地解放浪潮,而原属英国殖民地的诸多加勒比海地区(包括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也决定组建成西印度群岛联邦,为日后的民族独立作准备;不久,该联邦便在牙买加退出的情况下逐渐瓦解,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也于1962年8月31日宣布独立,1976年8月1日成立共和国,现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特多是加勒比地区最富裕的国度之一,拥有较高人均收入和稳定的经济增长率。随着20世纪70年代发现石油,特多经济迅速发展。作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以及最重要的石油输出国,其能源产品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左右,能源出口约占出口总收入的50%。近年来,特多的金融保险业、旅游业和建筑业等行业发展较快,外国直接投资活跃。
目前,特多资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炼油为主,其次为建筑业和制造业。主要制造业有化肥、钢铁、食品、烟草等。特多是世界上最大的氨肥和甲醇出口国。此外,特多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沥青湖。
烟草之岛——多巴哥岛
多巴哥岛是特多的第二大岛,位于西印度群岛南端的大西洋上。长42公里的多巴哥岛形状狭长,最宽处只有11公里,而且岛上盛产烟草,这也是“多巴哥”名称的由来,意思就是“烟草”。
多巴哥岛的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东北部峰峦起伏,西南部地势平坦。岛上椰林处处,岛语花香;沿岸沙滩松软,水清见底,热带鱼在珊瑚礁间游来游去,充满热带风情。多巴哥岛过去是甘蔗和朗姆酒产地,现在成了度假胜地。它以自己独特的景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
多巴哥岛东北端的小多巴哥岛有“鸟类天堂”之称,面积达2732亩,是仅次于新几内亚的第二大鸟类保护地,栖息着不少羽毛艳丽、能歌善舞的极乐鸟。
彼奇湖
彼奇湖是一个天然的沥青湖,是来到特立尼达岛的客人必去的景点之一,每年吸引大约2万名参观者。
彼奇湖坐落在特立尼达岛西南方,距首都西班牙港约96公里。这个被高原丛林环抱的湖泊,面积约47公顷。该湖黝黑发亮,就像一个巨大精致的黑色漆器盆镶嵌在大地上。湖中央是一块很软很软的地方,那里源源不断地往外涌出沥青。彼奇湖其实更像是一片沼泽地,这里充满着沥青散发出来的刺鼻的味道。有些地表相对比较坚硬,能够承受人们在上面行走,有一些就比较松软有弹性,你好像能够感觉到沥青就在脚下流动,在同一个地方站立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陷下去,留下很深的脚印。彼奇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沥青产地之一,因此被人们誉为“沥青湖的母亲”。彼奇湖的沥青开采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出产的天然沥青质地优良,天然环保且经久耐用,素有“乌金”之称。
彼奇湖湖底深不可测。人们曾用工具打探沥青湖,在湖心探到90至100米深处的岩心仍是沥青。据估计,彼奇湖储量约为1200万吨左右,目前每年的产量在3万吨左右,90%出口中国,因此,沥青是中特两国贸易中的大宗商品。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起就从特多引进沥青,北京的长安街以及二、三环路,首都国际机场、上海的虹桥机场等用的就是来自特多的沥青。
彼奇湖的起源还没被广泛地研究,但是据说这个湖是在两个断层的交界处,让沉积在深层的油被挤压上来。在沥青上活跃的细菌会在低压沥青里产生石油。沥青湖时刻在移动,因为沥青不断从中部向周边渗流,湖面有的地方被太阳炙烤质地变硬,所以能承受得住人的重量。
奈保尔——
女王皇家学院的骄傲
特立尼达岛从西班牙殖民地沦为英国殖民地已有200多年,然而当地最大的宗教信仰仍然是罗马天主教,信徒人口占当地人口的29.4%,多于印度教的23.8%和英国国教的10.9%,与英国其他的殖民地很不一样。这些与特立尼达人个性中的随和密不可分,而且这种个性也感染着殖民者。当强大的英国舰队逼近西班牙港时,驻守特立尼达的西班牙海军司令鲁伊兹·阿波多卡海军上将没有负隅顽抗,也没有率队投降,而是先放火把港湾中的5艘西班牙海军战舰烧毁,然后携带亲信撤离,把特立尼达拱手送给英国人。既算是对日渐衰落的西班牙王室的忠诚,又让岛上军民免遭生灵涂碳。
这就是特立尼达的随和,让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也很快融入其中。这种随和在几天后,当笔者从多巴哥重返特立尼达时,又一次体验到了。这次的目的是参观西班牙港另一座威严的建筑,就是建于1904年的女王皇家学院。
让女王皇家学院闻名于世的,是该校1950年的一个毕业生——维蒂亚·奈保尔。2001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个出生在特立尼达的英籍印度裔作家获得了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奈保尔曾在这座传统英式建筑中学习了6年。尽管在特立尼达生活到18岁,奈保尔却说他并不喜欢特立尼达,并多次指出这里微不足道、毫无创造力、充斥着犬儒主义。
女王皇家学院的主楼呈红褐色,中间是高耸的尖顶钟楼,两翼向外延伸,两翼顶部各有一座低矮一些的哥特式塔楼。主楼后面是一大片操场,场地很不规则,孩子们在草地上赤足踢着足球。
尽管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国立图书馆已经用奈保尔的名字来命名,但是女王皇家学院却并不对外开放以供这位文学大师的景仰者参观。在这里,学生个个以奈保尔这个校友感到骄傲,就连学校对面卖椰子的小贩也知道奈保尔的大名,而且信誓旦旦地说绝对是在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知道这个名字。
正是对特立尼达的记忆,开启了奈保尔日后在牛津大学的创作生涯。他最初的系列短篇小说《米格尔大街》,就纠缠着西班牙港那些街道的人和事:清洁马车、混杂着土音的英语、流浪汉以及劣质郎姆酒。不知是时间消磨了历史,还是奈保尔对自己记忆的刻意误读,反正在宽容得近乎无邪的特立尼达人中,这些往年的残迹似乎失去了踪影。
也许,这正是特立尼达的魅力所在,以一种宽容的环境培养出了毫不宽容的奈保尔。
(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