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烟盒舞
发布时间: 2013-06-01 12:00:00
彝族烟盒舞
□刘扬武
“烟盒舞”是一种十分有趣的自娱自乐性民族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元江等县。2006年5月,彝族烟盒舞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身体各个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烟盒舞是彝族的传统民族舞蹈,关于其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舞。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形态。总之,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实践之中。该舞蹈有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多种流派之分,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烟盒舞体系庞大,舞套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在世界各民族舞蹈中也不失为一种罕见的舞蹈形式。
烟盒舞的道具烟盒是彝族抽烟汉子随身携带之物,轻巧方便,随处可见。烟盒平时用来装毛烟丝,跳舞时抖去毛烟丝,将雌雄(盒底盒盖)两片分开来,左右手各扣上一个,用中指卡住外壳,食指与大拇指配合在盒底敲击,烟盒便发出清脆的响声,以代替传统的伴奏乐器——鼓。敲击烟盒的节奏可快可慢,配上灵活多变的舞步,边唱边跳,民族韵味极其浓厚,烟盒舞也因此而得名。
烟盒舞分正弦(母弦)和杂弦(子弦)两大类,一般先跳正弦,后跳杂弦,舞姿多种多样,载歌载舞,常伴有四弦(月琴)、笛子、二胡等乐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舞者随着清脆的烟盒响声和热烈的四弦琴声翩翩起舞,情绪豪放,手脚动作较大,热烈奔放,舞姿优美精巧、潇洒轻快,韵律刚柔相济、松紧有致,表演套路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表演技巧动作美观,技艺高超且高雅。
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最少两人,最多可达十几人。每套舞的名称均根据动作来命名,如“三步弦”就是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组动作组合而得名。自娱性的杂弦大多是载歌载舞,参加人数不限,围圈而舞。每套舞均以晃跳步、盖掖步等基本动作为基础,再加上一些表现一定内容的动作,或模拟劳动,或根据唱词变化而组合成为一套舞蹈。根据舞蹈队形的变化,有叫三人、四人、六人的对穿花,或根据唱词而命名的“赶瘦马”、“上通海、下曲江”、“大翻身”、“六穿花”、“跪哟”等。而带有表演性的杂弦又称为“新杂弦”,多由两人表演,一般是在自娱性的杂弦跳完后才进行表演,每套都有简单的情节。开始时先跳“三步弦”,然后根据情节来表演,有表现劳动生活的“哑巴砍柴”、“哑巴拿鱼”;模拟动物的“鹭鸶拿鱼”、“猴子搬包谷”、“鸽子学飞”;显示技巧的“滚松得”、“苍蝇搓脚”、“仙人搭桥”;也有少数表现神话故事的“三打白骨精”等内容的舞蹈。其中有许多优美的舞姿和造型,调度复杂,甚至有不少高难度的技巧如下板腰、叠罗汉等。
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具有浓郁民族生活气息的烟盒舞既可健身又可怡情,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形式。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彝家儿女便围成圈跳起欢快的烟盒舞,以独有的方式诠释他们幸福的生活,从而使这种独特的传统歌舞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同时也带动了各地民间群众性的烟盒舞不断发展创新。近年来,彝族民间老艺人们带着悠悠神韵和婀娜多姿的舞步,不但将烟盒舞跳到了北京、跳进了中南海,还远赴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演出,让成千上万的外国观众为之倾倒。
(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