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刹绍兴炉峰禅寺

发布时间: 2013-06-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江南名刹绍兴炉峰禅寺

□余人

  炉峰禅寺位于绍兴市会稽山主峰的香炉峰。香炉峰高354米,峰顶只有数十米见方,形似香炉而由此得名。据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观音菩萨从普陀山前往杭州灵隐寺与众佛聚会。在飞越会稽山时,看到这个山峰奇特,风景秀丽,便按下云头在峰顶稍息。观音休息了片刻再升天飞往杭州时,她坐过的山峰变成了一只香炉的样子。绍兴百姓认为这是观音菩萨的神灵造化,便在山上建造了观音殿,并将此峰命名为香炉峰。

  香炉峰周围峭壁高耸,巨石环拱,旋折如螺,直立如柱;道路穿峰而过,高低错落有致,曲折有惊无险;狭窄处与黄山天都峰鲫鱼背相仿,需拄物小心而行;宽阔处犹如泰山之天台,人可在上放歌曼舞。峰上峰下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宜人,风光如诗似画,实为江南胜景之一。每逢云雨天气,山顶雨雾迷朦,烟霭缭绕,若炉生烟,氤氲不绝,有“炉峰烟雨”之称,为越中12胜景之一。

  香炉峰现规模最大的建筑当属炉峰禅寺,占地15.3万平方米。观音殿骑峰而立,黄墙红瓦,分外庄严;邻近还建有思远塔、南天门等富有寺庙特色的建筑,足可见匠心独具;不论是近观还是远望,无不显其间之佛教文化内涵,因而被誉为江南名寺、越中古刹。

  据史书记载:炉峰禅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早在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就有天柱山寺,高僧慧静在寺中弘法多年,并著《文翰集》10卷行世。其后,又有高僧法慧东游禹穴,隐居天柱山寺,诵《法华经》达30余年,至齐建武二年(496年)卒于寺中,享年85个春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当年慕名亲登香炉峰,在寺中观瞻赋诗,写下了“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的著名诗句,被越中百姓传诵。到宋朝年间,寺中供奉玉雕观音像,香火旺盛,始称南天竺。南宋大文豪王十朋、陆游等也多次到寺烧香,并留下多篇讴歌香炉峰的优美诗文。到明朝,香炉峰一度成为高僧比丘尼修持之所。在清代,香炉峰曾称“螺庵”,光绪七年(1881年),寺宇重建。到民国年间,绍兴籍的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曾为观音殿题写过“慈云广被”的匾额;还有越中书法名家徐生翁等所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为香炉峰闻名的摩崖石刻。在当代,已故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赵朴初于上世纪90年代初,挥毫题写了“炉峰禅寺”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如此种种,可见炉峰禅寺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

  与人生经历一样,炉峰禅寺延绵发展也颇费周折。1941年,日军的铁蹄踏进了江南大地,并侵占了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即派重兵盘踞香炉峰,将此作为军事要地,并在山上修筑掩体等工事,架起了机枪和迫击炮,使这所千年古刹惨遭破坏。几年后日本投降,观音殿等被绍兴百姓渐次修复。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有能体、薛德、一尘、元香等主持寺事,观音道场闻名遐迩。1964年,峰顶尚有殿宇、僧舍十数间,石阶盘山而上,两旁峭石壁立,深谷幽邃,山势险峻。后来到了“文革”时期,寺宇又被“破四旧”的红卫兵、造反派毁坏,佛徒被迫还俗,仅剩数间草舍。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统战、宗教部门相继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得以重申。1984年,香炉峰沿边村民自发集资,修缮废圮殿宇,造佛塑像,供奉香火。1989年,绍兴籍的新加坡侨胞徐春荣、李韩甫率先提出“重修炉峰禅寺”的建议,得到绍兴市人民政府函复同意。在海外人士的推动下,绍兴及各地人士共同努力,从修道路、建水电工程开始,陆续建造了青翠亭、御风楼、四面观音殿、大雄宝殿、观音宝殿、三圣佛殿、山上客堂等庙宇。1991年,经浙江省、绍兴市政府宗教部门和佛教协会批准,绍兴市炉峰禅寺正式列为开放寺院,由新昌大佛寺住持悟道法师兼任炉峰禅寺开放后的首任方丈。悟道大和尚圆寂后,由其嫡传弟子净芳法师主持寺事,他博采众长,精心谋划,使香炉峰面貌日新月异。2006年,在庆祝炉峰禅寺开放15周年之际,净芳大和尚升座方丈,炉峰禅寺从此开启了新的历程。

  重修后的炉峰禅寺已成为江南一大佛教建筑群,依山而建,乘势而上,宏伟逶迤,浑然天成,成为古越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旅游胜地、佛国圣境。全寺绵长四里,地广百亩,殿堂庄严,附房俱全,建筑总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据净芳方丈介绍:每逢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九月十九观音出家之日和春节、元旦、重阳等佳节,香炉峰游客如潮,日以万计。2012年,炉峰禅寺接待香游客高达100多万人次。

  炉峰禅寺,真不愧为江南名刹。(责编 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