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国礼 看建国初期外交轨迹
发布时间: 2013-05-01 12:00:00
从毛泽东国礼
看建国初期外交轨迹
□孟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毛泽东在国际交往中接收的礼品可谓五彩缤纷、寓意深刻,它们是新中国外交大事的历史物证。这些礼品有的价值连城,有的礼小情深,是各国民俗风情、艺术风貌的生动体现,件件镌刻着新中国外交的过往历史和不凡成就。那些珍贵稀罕、琳琅满目的外交礼品,毛泽东都悉数上交给了国库。
上世纪50年代:
与苏联和朝鲜等国交往密切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并向全世界宣布建交意向,10月3日苏联率先做出积极回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表示即刻建交,且没过几天就派驻大使来新中国上任。不久,该国又诚邀毛泽东前往出访。
1949年12月,毛泽东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莫斯科之行,这是他一生当中第一次出国访问。
毛泽东访苏抵达当晚,中国以驻苏大使王稼祥的名义在克里姆林宫附近的米特勒保尔饭店举行盛大招待会。斯大林破例率苏共政治局委员们出席了这次宴会,中苏官员多达500余人。
这次礼品很有特色。赴苏前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有关方面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12月1日,毛泽东亲自起草给中共山东分局的电报:“斯大林同志今年十二月廿一日七十大寿,中央决定送山东出产的大黄芽白菜、大萝卜、大葱、大梨子(即莱阳梨)作寿礼。”每样5000斤共2万斤,由中央派飞机到济南接运,并要求“注意选择最好的”。寿礼中的农产品,除上述苏联紧缺的蔬菜与水果外,采购、调运了浙江的龙井茶、安徽的祁门红茶、江西的冬笋等。还带了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湖南湘绣斯大林像,福建的漆器,杭州的丝绸纺织品、刺绣和屏风,贵州茅台酒,上海名烟、牙雕以及紫铜火锅、12双象牙筷子等。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中国政府能拿出来作国礼的礼品不是多么高级,但这已经凝聚了中国领导人十足的诚意了。
外交波澜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圆满出访苏联归来不到一年,毛泽东就又为抗美援朝战争绞尽脑汁筹划事宜了。面对美国咄咄逼人之势,毛泽东高瞻远瞩,亲自策划了一出千古绝唱的“瓷盘外交”。
1951年初夏,中共中央办公厅根据毛泽东的旨意,指示江西省委烧制“水浒故事瓷盘”作为国家礼品瓷赠送斯大林,要求“高级、特制、美观”,能充分反映中国的“民族特色”。江西省委旋即派员赶赴景德镇,决定以明、清两朝的皇家御窑、解放后更名为建国瓷厂的瓷厂为主,邀请国内瓷业精英,共同策划、设计、烧制这套“水浒故事瓷盘”。根据水浒108将的故事,设计出108个故事连贯的瓷盘,为了更充分表达毛泽东向斯大林赠送“水浒故事瓷盘”的深刻用意,中央办公厅决定增加江西省委所撰七律序诗盘和墉生书“替天行道”楷书跋尾盘,共110只为一套,每个盘子都写有“中共江西省委赠”。
斯大林对这套精美绝伦的“水浒故事瓷盘”十分喜爱,更深谙毛泽东希望他这个老大哥“替天行道”的弦外之音。除作战初期命令空军和防空军高炮部队直接参战击落美机1318架外,斯大林还专为志愿军培训空军并派出顾问团协助年轻的中国空军作战。根据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陈旧的实际情况,斯大林又为志愿军提供了40个陆军师的全部装备及大批运输车辆、军用物资等援助,还将威力巨大的、令“联合国军”闻风丧胆的新式武器“卡秋莎”火箭炮装备志愿军炮兵,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很大贡献。
1953年7月,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落下帷幕,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反抗侵略军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1月,金日成来访。在金日成带来的礼物中,有个由平壤艺术家精心制作的长方形嵌螺钿木胎漆盒格外引人注目。盒子盖面中央用螺贝片镶拼着四个朝文大字“万寿无疆”。这是朝鲜平壤市全体市民专门送给毛泽东60寿辰的生日礼物。螺钿漆器工艺是中朝两国的传统手工艺,久负盛名。这件漆器呈长方形,底边略大,矮脚,盒面梢鼓,底漆为黑色,光亮润泽。图案为几何对称图形,四周用螺钿髹饰出细致纤巧的蔓枝花纹,显示出朝鲜艺人高超的技艺,表达了朝鲜人民美好祝愿,暗含“两国好和,如胶似漆”之意。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造成全球性轰动。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时带回一件珍贵礼品,即精美绝伦的金属人造地球卫星模型。它由苏联友人拉布索夫所赠,长35厘米,宽4.3厘米。它以涵盖苏联国土在地球上位置的地球一部分作底座,象征地球,以一个带四根银线的小球象征人造地球卫星,四根银线代表卫星向地球传输信号的波,其中一根线与地球模型相连。俄文“苏联”的简写四个字母把地球模型与卫星模型连在一起,整个模型构思巧妙,寓意明确。
上世纪60年代:
与亚非拉等众多国家广泛交往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矛盾激化,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中国刚刚度过3年自然灾害,面对苏联撤走专家、断绝援助以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压力,开始积极拓宽外交领域,致力于与取得政治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61年2月,阿拉伯也门穆斯林代表团访华。其时赠给毛泽东一把长38.7厘米、宽9.7厘米的腰刀。腰刀在也门既是勇气和力量的象征,也表示吉祥、祈福,人们常把它赠给亲友。这种腰刀为双面刃,尖略上挑;刀鞘外包牛皮,用金丝绣以精美繁花国案,钉在宽长牛皮背带上;牛皮背带上的图案为树叶、果实、文字,结头处钉以花头银铆钉;刀柄以牛角制成,呈束腰型。两头为圆头银铆钉。
同月,缅甸联邦政府总理吴努赠毛泽东一件长87厘米、高91.5厘米的凤首箜篌。在优质的木胎上,涂上金漆,在闪耀着金色宝光的舟形琴盘上,伸着一条孔雀细颈般的弯弯的琴首,优雅自然,上面像鼓满的风帆一样,张起14条琴弦。该乐器造型优美,色彩华丽,工艺精湛,既展示了缅甸艺人的高超技艺又意味着中缅友谊源远流长。
1965年9月,日本杜民党委员长成田知己访华时赠送给毛泽东一件具有浓郁日本民族风格的、高34.5厘米的东京御来迎。其主体用一段优秀木材雕刻而成,分为雕像和底座两部分。底座部分为长方体,漆成黑色,上部围一圈银箔纸,中间用汉文书写“御来迎”三个字。底座上面是一尊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她身着蓝色唐服,双手合十放在胸前,两眼微闭,似乎在给人们祈福。其脚下是佛教人物造型中常见的莲花宝座。观音菩萨全身周围的佛光圈用金箔纸折叠而成,金光闪闪,显得很华贵。
10月,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华时赠给毛泽东一个美观精致的径长为58.37厘米的木雕蛇纹边镜子。该镜框用优质红木精制而成,内框涂以朱漆,外框雕以图案。图案共分为三组:最内一组为绳纹图案,中间一组是云纹形图案,最外侧则是蛇形纹。镜的左侧为两条蛇首相缠,右侧是云纹交汇。整个外框漆以亮金黄色,显得庄严华贵。
1965年,泰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赠送给毛泽东一套质地精良、大方实用的银烟具;1966年5月,巴基斯坦议会代表团访华时赠给毛泽东一个径长为22.8厘米的木嵌花三层盘。盘上的图案为树叶和花朵,线条流畅,清秀飘逸;10月,巴基斯坦东巴省总督访华时赠予毛泽东一个高19.58厘米、宽16厘米、盘径26.7厘米的银镂空香薰;同年,尼泊尔王太子比兰德拉(现尼泊尔国王)访华时赠给毛泽东一件高61厘米、宽38厘米的金掐丝嵌料石佛龛;1967年10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代表团访华时赠给毛泽东一幅《游击队战士》油画;1968年4月,越南劳动党代表团访华时赠给毛泽东一件高19厘米、径5.8厘米的青瓷花瓶。1969年6月,巴基斯坦航空公司总经理沙·乌·杜拉尼访华时赠给毛泽东一套漂亮精致的银茶具。
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与美、日关系
突破性进展,外交领域愈发广阔
新中国外交史上最值得一书的是中美外交活动,其中的国礼也别有一番意义情趣。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长期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遏制政策。1969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后,看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日益强大,开始调整全球战略并逐步改变对华政策。同时,中国也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美国开始试探性地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中国也紧抓机遇迅速作出反应。1971年4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决策,指示有关部门主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并亲自会见格雷厄姆·斯廷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随行记者。10月,周恩来与打前站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会谈,就尼克松访华事宜达成协议。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如期访华。当天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长达20多年隔绝中美两国的坚冰开始融化。“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震动了美国,轰动了世界。
在尼克松抵京当晚6点30分,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举行了两国互赠礼品的仪式。周恩来代表毛泽东接受礼品。这在外交礼仪中都没有先例。双方礼品分别摆放在厅内两侧两张长桌上,桌上放有印着精制国徽图案的中英文礼单。我方赠送的礼品是白玉提毛扇梁油瓶一件,双面苏州刺绣大屏风一堂,玻璃纱手绣台布一套;美方礼品则是瓷塑大天鹅等。
周恩来代表毛泽东和中国政府向尼克松总统和夫人赠送礼品,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介绍礼品的产地和特色。
然后,尼克松向周恩来详细介绍了瓷塑大天鹅的制作过程与制作人的生平以及所含的深厚友情。尼克松对周恩来说,这件瓷塑名为“和平之鸟”,天鹅是深受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喜爱的珍贵动物,它象征对和平、友善的祈望,盼望它给美中两国关系带来发展的好征兆。在场的中美人士抱以热烈的掌声。周恩来代表毛泽东和中国政府致以深切谢意,并表示要好好保存,今后要对外展出。
尼克松还赠予毛泽东刻有美国之鹰的纯银烟盒、水晶玻璃花瓶、高脚酒杯及令人称奇的珊瑚盆景:在一簇白色珊瑚中,若干绿色的海草随着海流轻轻摇动,海草上面,一条大鱼儿正在悠闲地游弋,5只可爱的小鱼互相追逐,欢快戏水,显示了海底生物的丰富多彩。后来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而这一切都可以从那栩栩如生的由大洋彼岸“游”来的“大嘴鱼”中得到具体体现。
作为回赠,毛泽东当即洋洋洒洒地挥毫写下三幅漂亮精美的条幅赠送给尼克松,内容分别是:“老头坐凳”、“嫦娥奔月”和“走马看花”。每张条幅只有四个字,而且每张条幅的内容意思毫不相干。既诙谐有趣、简捷明快,又富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极具意境,耐人品味。
中美关系的破冰之举即刻良性循环地引发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9月,毛泽东在会见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杰出贡献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时,将北京图书馆珍藏的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刊刻的《楚辞集注》(宋·朱熹)影印本作为礼物赠送给他,在中日关系史上传为佳话。
1972年9月,伊朗首相阿米尔·阿巴斯·胡韦达访华时赠给毛泽东一件长232厘米、宽148厘米的毛织地毯。图案从中心到四周分为若干组,其内容是花叶、花朵,上下左右对称,从内到外,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充满了浓郁的伊朗民族风格。
11月,尼泊尔首相比斯塔访华时赠予毛泽东一件通高75.5厘米、宽41厘米的铜雕玛哈布蒂庙宇模型。它为金刚宝座式塔,高高的基座上耸立着5座方锥形塔,中间的主塔高大挺拔,四角的塔则小得多。圆锥形宝顶坐落在莲台中央,其正中雕有一尊端庄而坐的佛像,几个小佛侍立其旁,塔尖是复杂精美的13层相伦和华盖,为宝珠式顶尖。塔壁上雕有13层佛像,密密麻麻,规整对称,连接塔身底座的四角上雕有形象生动的四大金刚。
1973年7月,刚果总统马里安·恩古瓦比访华,实现了其夙愿,称“一生政治生涯中的快事”,签订了中国向刚果提供贷款的协定。他赠给毛泽东一尊红木木雕老人胸像,表现的是一位饱经风霜、德高望重的部落酋长形象。整座雕像比例协调、造型大方、雕工洗练,给人一种纯朴、庄重、粗犷之感。
1974年2月21日,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赠给毛泽东的红铜茶具意义非凡。茶具有一盘四杯,由红铜制成。赞比亚有“铜矿国”之称,赞比亚领导人把铜制工艺品作为赠送外国领导人的首选礼品。赞比亚是非洲重要国家,也是与中国建交较早的非洲国家之一。中国一向重视发展同赞比亚的友好关系。1967年6月,卡翁达应邀首次访华时会见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赞两国结下友谊。1967年9月,经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友好协商,后两国邀请中国帮助修建著名的坦赞铁路,为发展中赞两国友谊、扩大中国在非洲乃至整个第三世界的影响奠定良好基础。1974年卡翁达再次访华,次日毛泽东即在中南海与他会谈。这套茶具就是在会见前所赠。这次会谈中,毛泽东在正式外交场合首次完整阐述了他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
1975年5月,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访华时赠给毛泽东一套银咖啡具。该套咖啡具有七件:壶、糖罐、奶罐、网眼匙、杯、夹、茶盘。咖啡具上的花纹为花瓣和花叶的组合,精美细致,气派典雅,盘为椭圆形,葵口,压花边,盆面錾有团花图案。
8月,柬埔寨爱国抵抗运动领导人乔森潘、英萨利访华。其时赠给毛泽东一个通高134厘米的象牙。这两颗象牙是成年亚洲象的牙,硕大、光洁、坚硬。它们经过加工处理后,其根部用带有花纹的银片包裹,分别嵌入红木座中,成为一件十分精美的有气势的工艺品。
1976年6月,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访华。期间,赠给毛泽东一件高52厘米、径长44厘米的银镀金嵌料石坛城礼品。该件礼品以银为质地,镀以黄金,在图案的轮廓处嵌以红、黄、白三色料石,构成一幅复杂、美妙的图案。图案内方外圆,其正中足一尊佛像,左手持花、右手成兰花指状。脚踩莲花宝座,目光正视前方。在他全身的周围是内外两层光圈,金光闪闪。从内到外,图案呈花叶形、方形、圆形、花朵状等,上下、左右对称,渐浙向外展开。料石的排放基本上也是从小粒到大粒。图案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而两条镀上黄金的狮腿状支撑物更增添了这件艺术品的神圣、庄严。
(责编 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