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

发布时间: 2013-05-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中国京剧的历史并不长,迄今不过200多年的时间。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丰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形成京剧以来,作为国剧的京剧在这200多年间,出现了难以计数的京剧名伶、大师。但若问京剧史上表演艺术最具代表性,且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谁?答案应该是不会有争议的——梅兰芳。

 

梅兰芳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

□王德彰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他8岁学戏,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行当剧目,并与有“通天教主”之誉的王瑶卿一起将这三个行当的表演特点融为一体,形成了京剧的“花衫”行当,表演端庄华贵。他创演的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园惊梦》《天女散花》等不仅成为京剧艺术的经典,饮誉海内外,而且成为京剧界一代又一代演员的传习剧目。

  梅兰芳去世后备极哀荣,其治丧委员会由周恩来等61人组成,陈毅任主任委员。治丧委员会共收到280多封唁电,引人注目的是其中40多封来自于海外。一位中华民族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何逝后引起海外如此广泛的关注呢?应该说,这与梅兰芳作为一位文化使者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有直接关系。梅兰芳一生3次赴日、1次赴美、4次赴苏,1953年还曾赴朝慰问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时间跨度41年,梅兰芳的这9次赴海外演出,传播了中国京剧艺术,增进国际友谊,让世界了解中国,其贡献本身已远远超出了艺术范畴,是中国京剧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三渡扶桑,

岛国刮起“京剧旋风”

  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演出,也是第一次出国,是在1919年4月。

  当年,25岁的梅兰芳在京剧界已是名声鹊起,尤其是在演出剧目上,他勇于创新,排演的古装新戏不仅国内观众欢迎,而且各国外宾也颇感兴趣。在此之前,北京茶园式的戏馆里几乎看不到外国人的踪迹,可是在一次旅京美籍职员举办的联欢会上,梅兰芳应邀演出《嫦娥奔月》,受到热烈欢迎。从此,中国戏馆里有了国外观众。此后,梅兰芳的外事活动日渐频繁。一些国家的报刊及个人纷纷来函索取照片,尤其是日本友人,到了北京几乎都要看他的演出。

  日本人对中国京剧的了解,要先于欧洲人。早在1918年,日本帝国剧场董事长大仓喜八郎来北京旅游,观看了梅兰芳演出的《天女散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于是决定邀请他赴日演出。梅兰芳欣然接受了邀请,他说:“我出去的目的,一方面想把中国戏曲介绍到国外,另一方面是借此观摩吸收外国艺术来丰富我们的民族艺术。”

  梅兰芳赴日演出团阵容强大,名角济济,行当齐全。梅剧团于1919年4月21日起程,25日晚到达东京。在东京车站,日本各界欢迎者如潮,演员们几分钟也难走动一步。梅剧团在东京、大阪、神户演出月余,场场引起轰动,日本《国民新闻》《东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大阪日报》等报纸,发表了大量评论,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是卓越的,无与伦比的,是象征主义的高超艺术。报道说京剧不使用布景,只用简单的道具,但演来有声有色,令人钦佩。还说看了梅兰芳的戏,纠正了他们过去对中国的一些错误看法。

  1924年10月,时年88岁的大仓喜八郎再次邀请梅兰芳访日演出。梅剧团一行40余人于10月9日取道天津赴日,10月14日到达东京。

  梅兰芳第二次赴日本巡回演出时,正值日本大地震的第二年。梅兰芳为了支援帝国剧场的复兴,在东京演出的时间比较长,还义演募捐,救济日本灾民。随后,又到京都演出了《贵妃醉酒》《洛神》《奇双会》等,并到小阪电影厂拍摄了《廉锦枫》《红线盗盒》《虹霓关》三部无声黑白片,使梅派艺术在日本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梅兰芳第三次访日演出是在1956年。这一年,为了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同日本人民的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决定,派出以梅兰芳(时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为总团长,欧阳予倩为副总团长,马少波、刘佳、孙平化为副团长的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赴日演出。这是梅兰芳历次率团出国阵容最整齐、规模最大的一次,由86人组成。

  据刘彦君著《梅兰芳传》记载,对于这次赴日演出,开始接受任务时梅兰芳心里很不是滋味,思绪万千。八年抗战,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历历在目,而自己蓄须拒演的隐居生活更是刻骨铭心……

  仿佛是洞察了梅兰芳的心思,周恩来约梅兰芳谈话。一见面,周恩来便进入了正题:“我看,你心里有疙瘩。当然啦,你是爱国的艺术家,现在到日本演出,送戏上门,可能有点儿想不通。要知道,当初侵略中国的是一小撮法西斯反动军阀。这些人,大部分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中国访日代表团到日本旅行演出,是唱给日本人民听的,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都是战争中的受害者,我们要对他们表示同情,他们一定也欢迎我们。”周恩来还说,这是政治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艺术交流的重大事件,访日代表所负的责任是打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大门。文化和经济是两个翅膀,现在文化打先锋开路。这次一定要打胜仗,接着我们的经济团体也将前往……梅兰芳这才明白,此次访日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演出,而且肩负着巨大的政治任务。他坚定地说:“我遵照您的指示去办。”

  5月26日,以梅兰芳为总团长的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到达东京,日方举行了欢迎大会。日本前首相片山哲在所致欢迎词中说:“感谢中国人民向日本人民伸出了友谊之手。”梅兰芳在答词中也道:“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密切的悠久的历史关系,我们都希望这种关系能够得到不断的加强。”话毕,现场掌声雷动。

  访日期间,代表团先后在东京、福冈、大阪、奈良、京都等地演出,将全岛演遍。演出期间,日本观众反应强烈,岛国刮起“京剧旋风”。原价1800日元的门票转让价高达10000日元。

  此行,梅兰芳不仅向日本传播了京剧艺术,更主要的是发挥了“和平使者”的重要作用。

齐如山悉心策划,

赴美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说到梅兰芳赴美演出,不得不提齐如山。

  齐如山(1875-1962)是河北高阳县人,著名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早年留学西欧,涉猎外国戏剧,后致力于戏曲工作。他经常为梅兰芳演出进行策划,不仅是梅兰芳的“智囊”,而且是他的编剧。

  早在1919年,齐如山随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期间,他就发现热情的观众中,除日本人外,还有驻日各国使馆人员以及众多在日经商的欧美商人,他们对中国京剧称誉有加。此情此景,坚定了齐如山将中国京剧打入欧美市场的信心。

  为促成梅兰芳赴美演出,齐如山先找到他的老朋友、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征求意见。司徒雷登完全赞同,说:“梅兰芳的面貌、歌舞,到美国演出肯定没问题。”并爽快地答应帮忙。留美归来并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多年的张彭春也帮助出谋划策,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一切准备就绪,梅兰芳带领20余人的赴美演出团,于1929年12月下旬乘“加拿大”号轮船从上海出发,经日本、加拿大,于1930年1月到达美国西雅图。梅剧团一到美国,就受到各界人士和民众的热烈欢迎。

  据李仲明著《梅兰芳》一书记述,梅兰芳剧团的首场演出在华盛顿。中国驻美公使伍朝枢在公使馆举行梅剧团演出招待会,除了美国总统胡佛不在首都外,副总统及以下官员、各界知名人士200余人出席了招待会。

  随后,梅兰芳邀请了正在美讲学的张彭春担任剧团总导演,这是梅剧团第一次建立导演制,也是第一次由懂得戏曲的话剧行家做京剧导演。

  2月16日,梅兰芳在纽约百老汇演出盛况空前。据《梅兰芳传》记载,观众一进场,先被剧场内外浓重的异国情调深深地吸引住了。剧场门前满挂宫灯,堂内全场也挂满了纱灯,身穿中式服装的招待员穿梭期间,使剧场内外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东方景象。

  舞台也修饰了一番。第一层幕布仍用该剧场原来的旧幕,第二层则换成了中国式的红绸缎幕;再往里,第三层是两根中国戏台的外檐龙柱,上挂一副对联:“四方王会夙具威仪,五千年文物雍容,茂启元音辉此日;三世伶官早扬俊采,九万里舟轺历聘,全凭雅乐畅宗风。”第四层是天花板式的垂檐,第五层是旧式宫灯四对,最里面的第六层就是旧式戏台了。

  晚9点整,身穿礼服的张彭春首先走上台,向观众介绍中国京剧的特点。接着,由梅剧团在美国邀请的华侨杨秀女士用流利的英语报幕,并首先介绍了《汾河湾》的剧情。梅兰芳一上场,全场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梅兰芳优美的扮相,形象传神的身段姿态,深深吸引了很多第一次看京剧的美国观众。而后梅兰芳表演的“舞剑”,演出的《贞娥刺虎》,更是征服了美国观众。

  三天之后,两个星期的戏票预售一空,不得不在国家剧院续演了三个星期。

  离开纽约,梅兰芳一行人来到芝加哥,在公主戏院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演出。结束后,又到了美籍华人密集的旧金山,先后在三个戏院共演出13天,后赴洛杉矶演出12天,最后乘船到夏威夷演出12天。

  半年多的访问演出期间,无论梅兰芳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盛大欢迎和热情接待。在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夏威夷等地,都是市长亲自迎接。在观众眼里,梅兰芳不仅是中国戏曲的化身,更是中国文化的使节。对于来美演出的梅剧团,政界、学界、商界等社会各界,都竭心尽力地竞相表示出友好热情。令梅兰芳一行最为感动的是那些旅美华侨的深情厚意。每到一处,侨胞们总是先一步迎上去,问寒问暖,照应得无微不至。

  5月12日,梅兰芳剧团到达洛杉矶时,在欢迎酒会上,通过经理介绍,梅兰芳结识了美国著名戏剧大师卓别林。当他惊喜地和卓别林握手时,卓别林高兴地说:“我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可称幸会。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梅兰芳在美国访问演出期间,更是受到美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梅兰芳是沟通中美文化的使节,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旧金山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等高校特别为梅兰芳举行了欢迎会或座谈会。5月28日,梅兰芳还被波摩拿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四赴苏联演出,誉满欧洲

  在梅兰芳海外演出生涯中,去的次数最多的是苏联,前后共4次,跨度25年。

  1930年梅兰芳访美演出成功后,便产生了到欧洲旅演的念头,旨在把京剧艺术介绍给更多的国家,让更多的人民了解、欣赏中国戏曲。

  1935年1月,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代理会长库里雅科向梅兰芳发出正式邀请书,由苏联驻华大使馆派汉文参赞鄂山萌送交梅兰芳。访苏演出是梅兰芳的夙愿,所以他立即复电接受邀请。但接受邀请有一个前提,即旅途中不经过被日本侵占的中国的南满路。苏方同意了这个条件,1935年3月12日,梅兰芳剧团到达莫斯科。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苏联戏剧家协会等代表团列车站欢迎。

  梅兰芳剧团即将演出的消息,引起莫斯科观众和文化艺术界极大的兴趣。各场戏票从3月5日开始出售,不到一周,也就是梅剧团尚未抵达莫斯科时便销售一空。为了让观众了解中国京剧,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特意编印了三本俄文图书,在剧院出售。这三本图书分别是《梅兰芳与中国戏剧》《梅兰芳在苏联所表演之六种戏及六种舞之说明》和《大剧院所演三种戏之对白》(“三种戏”是指《打渔杀家》《盗丹》和《虹霓关》)。

  梅兰芳原定在莫斯科演5场,列宁格勒演3场,但因观众购票踊跃,应苏方要求,在莫斯科演6场,列宁格勒演8场。

  从3月23日起,梅兰芳在莫斯科演出6场的戏码是《宇宙锋》《汾河湾》《贞娥刺虎》《打渔杀家》《虹霓关》《贵妃醉酒》等,同时还表演了6种舞:《西施》之“羽舞”,《木兰从军》之“鞭卦子”,《思凡》之“拂尘舞”,《麻姑献寿》之“袖舞”,《霸王别姬》之“剑舞”,《红线盗盒》之“单剑舞”。4月5日、6日在列宁格勒演出的戏码分别是《贵妃醉酒》《钟馗嫁妹》《木兰从军》《盗仙草》《贞娥刺虎》和《汾河湾》《钟馗嫁妹》《红线盗盒》《青石山》《贞娥刺虎》。在列宁格勒演出场场暴满,全城兴起“京剧热”。

  据《梅兰芳传》披露,梅兰芳在列宁格勒演出结束后,又回到了莫斯科。4月13日,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要求,在莫斯科大剧院加演一场,作为临别纪念招待晚会。莫斯科大剧院历史悠久,建筑辉煌,闻名世界,是苏联戏剧界的最高学府,向以演出歌剧和芭蕾舞著称。而这一天,却破例演出中国京剧,无疑显示出苏联对梅兰芳京剧表演的推崇。那天,梅兰芳演出的三出戏是苏联官方提出的,即《打渔杀家》《盗丹》和《虹霓关》。出席晚会的苏联党政领导人有莫洛托夫、季维诺夫、伏罗希洛夫等;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梅耶荷德,文学家高尔基、阿·托尔斯泰,著名芭蕾舞演员谢苗诺娃,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等;专程赴苏观摩梅兰芳演的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等也参加了晚会。

  梅兰芳、王少亭合演的《打渔杀家》,1930年出访美国时就很受欢迎,这次在苏联演出,仍然备受欢迎,并得到相当高的评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中国戏的表演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动作。”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于1936年发表一篇题为《论中国戏曲与间离效果》的论文,对梅兰芳在《打渔杀家》中的表演极为佩服。

  这场告别演出受到苏联各界人士热烈的欢迎,梅兰芳被剧院内经久不息的掌声请出来谢幕竟达18次之多。苏联《工人与戏剧》杂志发表文章认为:“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演出,应被视为苏中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里程碑。”

  梅兰芳在苏联演出一个半月之后的1935年4月中旬,离开苏联,前往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考察戏剧。6月到达英国伦敦,结识了肖伯纳等众多戏剧家,后取道埃及、印度回国,胜利完成了第一次赴苏演出。

  1952年底,梅兰芳第二次赴苏。这次不是专程演出,而是到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归途中访问苏联。此次,梅兰芳演出了3次昆曲《思凡》和《霸王别姬》的剑舞,颇受好评。

  1957年11月,梅兰芳第三次赴苏,随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庆祝典礼,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铺。在莫斯科,梅兰芳参加了隆重的红场检阅观礼。

  1960年2月,梅兰芳第四次访问苏联,还在莫斯科工会大厦参加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十周年的纪念活动。

(责编 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