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撒刀:阿昌族民间工艺一绝

发布时间: 2013-05-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户撒刀:阿昌族民间工艺一绝

□刘扬武

  户撒刀是居住在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的阿昌族的传统手工艺品。《腾越边地状况及殖边刍言》云:户撒“其地人民以制刀为业,做工在木邦刀之上,即著名之户撒刀……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

  阿昌族打刀技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开国名将沐英南征滇西,因户撒气候良好,霸为庄园,让制刀工匠聚居此间为军队打刀,阿昌人民便从汉族士兵那里学会了打铁和制造刀剑的技术,一直流传至今。年复一年,阿昌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磨炼出了上好的制刀技术,许多能手经常走乡串寨,为各族人民制刀献艺。

  户撒刀的品种包括腰刀、背刀、花钢刀、黑长刀、藏刀、蒙古刀、彝族刀……只要购买者画出图样,材料许可,都能打出来。整个户撒坝子好比一座手工业加工厂,每个寨子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刀品闻名。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新寨的背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等等。

背刀是阿昌族语言,汉语称长刀,式样很多,齐头的为景颇族和傈僳族所喜欢;尖头的为傣族和阿昌族最爱。高明的师傅能将刀打得薄韧可弯,平时系在腰间,活像一根带子,遇险时突然解下,自然伸直,可以出奇制胜。这种薄如铜片的背刀,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打成的。藏刀原从印度进口,一把藏刀相当于一匹马的价钱。30多年前,阿昌族的能工巧匠组成了户撒民族刀具厂,开始生产藏刀。藏刀宽厚,出门可防身,还可以用来挖草药,打着野兽则用来剥皮砍骨,一刀多用。藏刀工艺精巧,长短不一,刀把上镌有“猛虎长啸”、“飞燕迎春”等精美图案,刀鞘也刻有龙飞凤舞的花纹,佩挂在身上还可以当作装饰品。据藏族人反映,户撒民族刀具厂生产的藏刀质量超过进口刀,而且价钱便宜。1987年8月,户撒民族刀具厂生产的“关刀牌”藏刀,获1987年度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用品轻工业优质产品奖。

  户撒刀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制作特别精巧。就说花钢刀的制作,它是运用古人把钢作为剑刃,用韧性较好的熟铁做剑柄和剑脊,刚柔相济的制剑术打制的。缅甸密支那江头的少数民族和卡苦人最爱花钢刀,解放前他们经常到户撒买花钢刀,所以花钢刀又叫江头刀或卡苦刀。

户撒刀的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户撒刀从不用太硬的钢材制作,这样就不容易折断,钢虽不太硬,但由于他们有一套独特的蘸水淬火技术,可以使做出来的刀锋利无比,即使挥刀斩大铁钉,钉子断了,锋刃都不会有丝毫损伤的痕迹。1981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民族用品生产供应会上展出了户撒藏刀,参加会议的人当场进行了削铁、砍铁钉试验,结果刃不卷口、刀不变形,立刻被西藏、四川、青海、内蒙古等地的来宾争购一空。

  阿昌族人擅长打刀也爱刀,每家至少有把长刀;青年男子结婚那天,总要身背一柄长刀,喜气洋洋,英姿飒爽,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阿昌族有句口头禅:“大路不通长刀砍!”解放前,他们挥舞长刀先后击退过英、日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曾多次发动武装起义,用长刀砍死过作恶多端的土司头人;在解放大西南时期,他们又派代表手执长刀冲破难关,迎来解放军,使户撒刀增添了光辉。

  户撒刀一直以花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目前户撒刀已发展到25个品种、51个花色。1980年春,某地质队设计了一种土壤刀,要求能撬土、石,能砍树,能防身,以便适合地质队员使用,阿昌人很快就按地质队的要求制作完成了土壤刀。一些部队在丛林作战的训练中,用来劈树枝、砍藤蔓的开路刀,也出自户撒阿昌族工匠之手。

(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