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黄芽韭菜焖鸡蛋
发布时间: 2013-05-01 12:00:00
老底子的黄芽韭菜焖鸡蛋
□沈树人
老底子在杭州城郊一带的乡间,对于“上台面”的佳肴美味,有一套民间评价标准,讲究的是正宗地道、原汁原味。有一段顺口溜说得十分形象生动:“老板鲫鱼精肉嵌,青壳螺蛳笃屁眼;湖羊尾巴太油蘸,黄芽韭菜焖鸡蛋。”其实这段顺口溜在杭城的市井坊巷里也广为人知。看来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乡下村民,口味基本是一致的。今天,我们就专门来说说这“黄芽韭菜焖鸡蛋”。
韭菜历史悠远,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已有了有关韭菜的文字:“四之日其蚤,献羊祭韭。“由此可见,那时的韭菜还是供品。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位太子向御医请教饮食问题:“菜食何味最胜?”御医答曰:“春初早韭。”所以韭菜自古以来就享有“春菜第一美食”之誉。韭菜不但颜色碧绿,身姿纤长婀娜,而且味道鲜美,辛香开胃,的确称得上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蔬美食。尤其是春韭,特别娇嫩新鲜,养生补气,深受人们的喜爱。唐代诗人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云:“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可谓烩炙人口。而苏东坡的诗句“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更是让人口内生津。就连《红楼梦》里的纤纤淑女林黛玉,在替宝玉作“杏帘招客”的诗中,也写出了“一夜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样的妙文,可见春韭是何等受人欢迎。
沿钱塘江的下沙、九堡、四季青及彭埠一带,气候温润、沙壤肥厚,是韭菜的主要产地。而要使“韭菜”蜕变成“黄芽韭菜”,也就是“韭芽”,需要通过一定技艺用泥土焐出来。这种农技就叫做“捂韭菜”,是生产“韭芽”的专技,做起来难度较大。
“韭芽”以雪韭为佳,绵韭为次。寒露时节,韭长近尺,即分垄扎梢,根部培薄土,垄中浇粪肥,待粪肥稍干后用稻草将垄内韭菜分丛扎起,用平肩铁耙把垄沟之泥土均匀培土雍菜。每隔半月再往上培土雍菜,如此数次,即可覆上顶层土,再拍平垄土,使韭菜全部焐在泥土里,待到春节前后当可开刀收割。这时候用刀,既不能高,以免留下菜芽而可惜;又不能低,避免伤及菜根,所以全凭手上技术,单求一个稳字。但见割下来的韭菜,早已褪去原来的青色,只要在水中轻轻漂洗,除去泥土腐叶,就显出它嫩白微黄、娇嫩无比的形态,真可谓是脱胎换骨,人见人爱。
要说当年乡间农家,虽然生活清苦,一日三餐并不宽裕,但有两碗荤菜还是吃得到的,一是“青壳螺蛳笃屁眼”,再就是“黄芽韭菜焖鸡蛋”。试想想,每当晚饭时节,到屋前自家的地里割上一把韭芽,洗去泥巴,转手到鸡窠里捡两个本鸡蛋,回到灶膛里添一把火,待油锅旺起,“嚓”,鸡蛋、韭菜下锅,用旺火一炒,再焖一焖,掀盖起锅,那特有的香味顿时弥漫了整个灶间!但见碗里韭芽雪白、鸡蛋嫩黄,惹人食指大动!再从饭锅里端出一碗清蒸螺蛳,倒上半碗自制土烧酒,那该有多少惬意,多少“落胃”(杭州话,舒坦、满足之意)。可不,这农家的日子照样能过出别样的滋味。
如今的农贸市场里,卖韭芽和鸡蛋的摊位倒是不少,但要想吃到真正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黄芽韭菜焖鸡蛋”的机会恐怕不多,韭菜还是韭菜,鸡蛋也还是鸡蛋,可焖出来的味道早已大不如前了。什么时候,能再尝尝那农家正宗的“黄芽韭菜焖鸡蛋”,那才真称得上是有口福呢。
(责编 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