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藏人间大爱,平凡村妇15 载办学感动中国

发布时间: 2013-05-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为残疾儿子办起“炕头学堂”,

扩大规模“爱心小院”开张

高淑珍,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人。她15 年前创办“爱心小院”的初衷,皆因为她有个患类风湿致残的儿子。

高淑珍和丈夫王跃元育有一儿一女,儿子王利国在4 岁那年患上类风湿,这种病俗称“不死的癌症”,很难彻底医治,骨节疼痛折磨得幼小的孩子不分日夜地哭嚎。病在儿身,疼在娘心。高淑珍带着王利国到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求医,医药费花了好几万,病却不见好转,还落下了残疾,走路也变得十分艰难。

转眼, 王利国到了该入学的年龄,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他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每天

一到放学的时候, 王利国看着一个又一个同龄小伙伴背着书包从自家大门前说笑着走过,感到十分羡慕。他对妈妈说:“如果我也能上学该多好啊!以后我要当医生, 专门治我这样的病!”王利国渴望而又失落的神情刺痛了高淑珍的心, 无数个夜晚,她都夜不能寐。

转眼, 女儿王国光初中毕业了,看到家里条件困难,她没有参加中考,想出去打工挣钱。

高淑珍不同意,“你现在出去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 还是我想办法挣钱, 你来教弟弟读书

吧! ”

为了贴补家用, 高淑珍经常到县城批发小商品, 然后走街串巷或到集市上去卖。有一

次,她路过一个村子时,看到一个患“侏儒症”的孩子坐在门前发呆。高淑珍上前问那孩子:

“你叫啥名,咋不去上学呀?”那孩子说:“我叫赵洪刚, 我上过几天学, 他们都欺负我、嘲笑我,就不读了!”高淑珍接着问:“那你想不想上学呀? ”那孩子揉揉眼睛说:“我做梦都想上学,上了学,我将来就能开小卖部了! ”

听了赵洪刚的话, 高淑珍动了恻隐之心,她想,女儿教一个也是教,教两个也是教,不如把这孩子也接过去读书吧! 于是,她找到赵洪刚的父母,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赵洪刚的父亲听后,连声道谢。

为了让儿子王利国和赵洪刚有在学校上学的感觉, 高淑珍把自己院子里的两间屋子腾出来,置办了两张课桌,还买了一个小黑板、两盒粉笔。1998年4 月,高淑珍的“爱心小院”

正式开课了!

每天早上, 王国光教赵洪刚和弟弟读书、识字,两个小家伙相互比着写字、做作业。高淑珍在家里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做起事来也浑身是劲儿。

听说高淑珍在家里收留残疾孩子上学, 邻村有残疾孩子的人家托亲戚说情, 也想把孩子送过来,高淑珍都来者不拒。很快,“爱心小院” 就收留了5名孩子。这些孩子在高淑珍家里都是免费吃住。学生家长为表示感谢,有的拉来了粮食、蔬菜,有的还提出交点钱,可都被高淑珍婉拒了。因为有给王利国治病的经历,高淑珍知道,为了给孩子治病, 很多家庭都掏空了四壁,甚至背上了债务。如果她收饭费、生活费,家里有困难的孩子可能就不来了,那样,孩子就没书读了。所以高淑珍暗暗发誓:“只要有口气, 就免费让这帮孩子在这里读下去!”

看到高淑珍和王国光整天围着一堆残疾孩子, 不但教他们识字、读书,还让他们在家里白吃、白住,村里人都嘲笑高淑珍“缺心眼”,不知道她这么做到底图什么。可不管遇到的阻力有多大, 高淑珍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孩子们肢残志不残,让他们学点知识,长大了有个一技之长, 才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 ”

免费办学吃尽千般苦,残疾儿女跪谢心中的“好妈妈”

慢慢地,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一年后, 高淑珍的“爱心小院”涌进20 多个孩子,

家里的负担也越来越大。

高淑珍承包了20 多亩田地, 孩子们的口粮全指望着这些田地。收成不好的时候,让每

个孩子填饱肚子都成了难题,但无论多么艰难, 高淑珍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生活得好一些。为了挣钱,高淑珍骑辆破旧的自行车, 经常到县城批发些东西,然后到集市上去卖。生意好的时候可以赚100 多元,不好的时候只有三五块。农闲时, 丈夫王跃元也外出打工挣钱。

和这些孩子相处久了,高淑珍对待每个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了照顾这些孩子,她没在饭桌上正儿八经地吃过一次饭,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每天晚上,孩子们临睡前,高淑珍和王国光都会分头给患类风湿的孩子按摩,然后照顾他们睡觉。有的孩子晚上尿床,高淑珍还要定时起来叫醒他们上厕所。冬天的夜晚天气寒冷,高淑珍会在孩子们的屋里生上炉火, 因怕炉火不安全,她每晚都要打着手电检查几遍。每天凌晨4 点,孩子们还在熟睡的时候,高淑珍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最让高淑珍揪心的就是遇上孩子生病。只要有一个孩子

不舒服, 她就不眠不休地守在旁边,对孩子极尽呵护、疼爱。有一次, 一个叫张杰的男孩发烧, 到了半夜, 孩子烧退了喊饿,高淑珍想给他做碗荷包蛋,偏偏家里没有鸡蛋了。于是,她半夜敲开邻居家的门, 借了几个鸡蛋给孩子做了碗荷包蛋。

邻村有个姓陈的村民,三年前把14 岁的儿子陈东送到高淑珍家。刚开始,他对儿子在

高家生活不放心, 隔几天就过来看看儿子。陈东性格孤僻,在家里很少说话。没想到,自从来到“爱心小院”后,陈东喜欢说话了, 还拿着自己的作业本让他看。更让他高兴的是,两个月不到,儿子明显胖了一圈,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这位姓陈的村民对高淑珍非常感激, 从家里带来一袋小麦要给高淑珍。高淑珍说啥都不要,说这里有我吃的,就不缺孩子的口粮。高淑珍的义举感动得那位姓陈的村民逢人就说:“高大姐是个好人, 菩萨一样的好人,她很不容易啊!

17 岁的刘双来到“爱心小院”已经十多个年头,随着刘双一天天长大, 她对高淑珍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有一天,天下着大雨,高淑珍从外面回来,身上沾满了泥巴, 走路也一瘸一拐的。原来,她去集市上卖东西的时候摔了跤。刘双看到浑身是泥的她, 扑上去脱口喊了声“妈妈! ”没想到,屋子里的孩子们都在她面前齐刷刷地跪了下来,发自肺腑地喊着“妈妈! ”

高淑珍至今都保存着刘双的一篇作文,刘双在文章里写道:“是‘爱心小院’改变了

我一生的命运, 我要好好学习, 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来报答我亲爱的

‘妈妈’! ”

以爱为媒,支教青年成了上门女婿

15 年来,高淑珍的“爱心小院”先后接收了上百名残疾学生, 孩子们在这里免费吃

住,免费接受教育,快乐地生活着。这些孩子年龄参差不齐,高淑珍从一年级到初一都

开了班, 负担很大。“爱心小院”的事迹曝光后,许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了援手。

2002 年5 月,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敲开了“爱心小院”的院门,他叫王利忠,是来自河北邯郸市的一名志愿者。王利忠在“爱心小院”做了两个月的老师,业余时间,他和学生们一起打球、下棋、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热情而又知识丰富的大哥哥。当两个月支教期满,他收拾背包准备回邯郸上班的时候, 孩子们抱着他的腿哭着不让他走,说你走了,就再也找不到对我们这么好的大哥哥了,王利忠感动地泪水四溢。

最终王利忠还是回到了邯郸上班,但他却有些心不在焉,眼前总是浮现出“爱心小院”里孩子们的张张笑脸。经过慎重考虑,王利忠决定辞职回到“爱心小院”任教。一个月后,当他再次推开“爱心小院” 的大门时,孩子们惊喜地扑了上来,簇拥着他不愿离开。王利忠笑着说:“哥哥这次来了, 就再也不走了! ”

对于王利忠的回归和决定,高淑珍心里很不安。她认真地和王利忠谈了次话:“孩子,你还是回邯郸上班吧, 你在这里没有工资,条件又这么苦,高姨不忍心耽误了你!”没想到王利忠坚定地说:“高姨, 我来之前什么都想好了, 我放不下这群孩子!”自此,高淑珍的“爱心小院”里多了位男老师。

王国光和王利忠年龄一样大,她对大学毕业、知识渊博的王利忠既敬重又喜欢, 生活上

对他照顾得很细心。王利忠也很喜欢漂亮而又朴实善良的王国光,业务上经常帮助她,还教

她上网。时间一长,两个年轻人暗生情愫。高淑珍对王利忠也挺满意, 但她总觉得让一个城市长大的孩子落户到农村有些不忍心。没想到,王利忠爽快地说:“高姨, 我就喜欢和这些孩子在一起,只要您不赶我走,我就在这里待一辈子了! ”不久,王国光和王利忠结了婚,随后,王利忠把户口迁了过来, 做了“倒插门”女婿。如今,他在“爱心小院”已经工作了十多年,并成了两个孩子的爸爸。

随着媒体的连续报道,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好心人和志愿者涌进“爱心小院”,捐款捐物的人更是不计其数,高淑珍让女儿把每一笔捐款都记得清清楚楚,她希望有一天把好心人的名字公布出来,让孩子们记住,有这么多好心人在关心着他们、爱着他们。而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爱心小院”的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孩子们还能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授课。

2013 年2 月19 日,高淑珍到北京参加了央视“感动中国”2012 年度人物颁奖典礼。2 月27日, 高淑珍又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年逾五旬的高淑珍既高兴又惶恐,她

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荣誉。她在两会上对农村残疾孩子接受教育这一问题提交议案,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一特殊群体,而她的“爱心小院”依然是折翅天使们快乐的天堂。

(责编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