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预警机研制的雷达院士 ——访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
发布时间: 2013-03-01 12:00:00
领航预警机研制的雷达院士
——访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
□吴志菲
王小谟的名字,与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紧密相连: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一组数据彰显着他的突出功绩: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获得近30项重大发明专利、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
当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把大红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交到王小谟手中时,台下掌声雷动。人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对共和国“预警机之父”的崇高敬意。
面对成绩和荣誉,王小谟淡然地说:“我只是一位普通人。国家给我这个奖,是对整个科研团队的肯定,我代表他们领奖。”“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
“老母鸡”在质疑中成就为
“空中雄鹰”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空警2000作为领航机型,秒米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预警机首次公开亮相,震惊了世界!
王小谟便是中国国产预警机的开创者和研制者,就是他以个体之“小谋”撬动国家预警机事业之“大成”,为翱击长空的雄鹰装上了明察秋毫的利眼。那一天,是他50多年科技生涯的收获时刻,那一刻,已年逾七旬的他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此时,“我们一定要争口气”的大幅标语,已在中国电科预警机机库的白墙上挂了近10年!
预警机,又称空中指挥预警飞机,是为了克服雷达受到地球曲度限制的低高度目标搜索距离,同时减轻地形的干扰,将整套远程警戒雷达系统放置在飞机上,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并可引导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现代高技术战争中,没有预警机的有效指挥和引导,要想组织大规模的空战几乎是不可能的。信息化战争正进一步提升着预警机的作用。21世纪的预警机超越了“千里眼”的范畴,它集侦察、指挥、控制、引导、通信、制导和遥控于一身,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指挥堡垒”或“空中司令部”。
预警机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多场战争中屡建奇功,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世界军事强国着力发展的重点。但其技术高度密集,系统十分复杂,世界上只有美、俄、以色列等国具备研制能力。拥有自己的预警机,是我国雷达科研工作者长久的梦想。其实我国预警机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技术基础薄弱而未能成功。当时外国有媒体断言:“地面的‘老母鸡’要变成‘空中雄鹰’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从那时起,已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王小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中国预警机研制事业中。
在预警机研制之初,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我国疆域广阔,除了装备大型预警机外,还应形成中国自己的预警机装备系列。他开始描绘中国预警机体系化发展的谱系蓝图。1992年,王小谟联合十几位老专家向中央领导联名上书,请求“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这一主动请缨的壮举,很多人根本不敢想象:预警机研制这样复杂浩大的工程,国内技术储备和配套能行吗?而且,按正常进度,自主研制并形成装备,至少需要10年时间。怀疑、否定和阻力,接踵而来;压力、挑战和艰难,不言而喻。然而,王小谟始终坚定地站在风浪的最前沿。他对科研团队有充分的自信,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充分的自信。他坚定地说:“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
最后国家同意从以色列先引进一架预警机,希望通过它把技术学到手。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主持系统总体设计,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基于二维有源相控阵体制的三面阵背负罩新型预警机工程方案。同时,带领和组织国内研发团队同步开展研制工作,掌握预警机设计方法和主要关键技术,锻炼和培养技术队伍,为我国自行研制预警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产预警机由此正式立项为“天字号”工程,自主研制出我们自己的预警机。
大多数预警机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机背上背有一个大圆盘,那是预警雷达的天线罩。中国人设计了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雷达天线罩,这被西方认为是整个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内容之一。此外,我国预警机上的所有关键元器件都是国产的,雷达等电子设备高速数据处理所需的专用处理器芯片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现在,从基础元器件到上游设备,预警机的制造技术我们已经全面掌握。”王小谟自豪地说。
中国研制出自己的预警机并装备部队,在历次重大军事演习及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安保等重大活动中,以优异的性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评论说:“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最终,中国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九个第一,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记载信息化武器装备。
以人生之远谋推国家之宏谟
大学毕业后,王小谟被分配到南京第14研究所。14所的前身是国民党的一个雷达修配厂,解放后一批老的技术人员留在了这里,新中国的雷达事业在这里起步。王小谟来到这里之前,14所已经做出了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的警戒雷达406。
早期的雷达只能给出目标的距离和方位两维坐标,不能给出高度。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国际雷达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14所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走了援助专家。
1961年,研究室主任薛国伟找到刚到14所报到的王小谟:“你负责做三坐标雷达吧。”说完,就把厚厚的一沓资料放在了他的桌上。那沓资料是苏联专家留下的手稿,也是当时所里仅有的资料。读完那些资料后,王小谟又从各种渠道搜集国外资料。
正当王小谟如饥似渴地钻研雷达技术时,1965年他被派到苏北溧阳的农村“搞四清”,直到半年后才回到14所。这时,所里正在“闹革命”,王小谟也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打入研究所机房管理计算机。两年后,当他从计算机房“放出来”时已是个计算机专家了,这为他以后应用到坐标雷达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69年,王小谟接到了一个新的调令:到三线去。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响彻天南地北。一大批国家重要的钢铁、常规兵器、航空、航天、能源、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向三线战略转移。跟王小谟一起从14所去贵州的有八九百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王小谟说,“这段时间我们的生活比较平静,是出成果的时期。”这时的王小谟挑起了三坐标雷达总设计师的担子,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开始了长达13年的三坐标雷达研究。
王小谟大胆创新,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脉内扫频的方法,解决了三坐标雷达的技术难关——威力、精度、时间的矛盾,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实现了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的重大跃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6年,王小谟担任38所所长。1988年,38所获得走出大山的机会,这是国务院三线办批准向外搬迁的第一个科研院所。但是,要把几千人的大所搬出大山谈何容易。国家财政只支持2000万元,王小谟则下决心举全所之力自筹5000万元。
但5000万元的庞大资金从何而来?王小谟想到了出口雷达,而这款出口型雷达还是“先有广告,后有产品”。一次国际防务展上,王小谟打出了一个很有“卖点”的广告——中低空兼顾雷达,而此时这款雷达根本没有制造出来。当时低空防御正是热点,一款能做到中低空兼顾的雷达自然马上引来关注,有国家提出购买。展览结束后,王小谟带着订单回国立即组织团队投入研制。由于三坐标雷达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他便率领团队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加入新的设计特点,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以超常规速度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的微波雷达。一年后,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该雷达曾与美、英、法、俄等国同类雷达装备同台竞技,取得综合性能排名第二、电子对抗性能排名第一的好成绩,为国产雷达赢得世界声誉。
王小谟顺利地将雷达卖到了国外。靠着这个冒险的广告,他给38所搬出大山赚到了“搬家费”——合肥成了38所的新驻点,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新型中低空兼顾雷达的研制机会。这个“出口转内销”的项目也为王小谟赢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53岁的王小谟离开合肥38所,到北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体研究院开始了他的又一段人生之路。2009年,已经72岁高龄的他,又回到合肥,欣然接受38所的聘请,担任38所“预警探测领域首席科学家”,继续为38所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悠扬婉转的京腔京韵中
笑对病魔
游泳、登山、唱京剧、拉胡琴等等,枯燥严谨的工作之外,王小谟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常常去体验生活带给他的精彩。
很少有人知道,成长在北京四合院里的王小谟差一点走上了艺术人生。每有闲暇,四合院里喜欢京剧的戏迷们总是三五成群,凳子一摆,胡琴一拉,京腔悠扬。王小谟从小厮混其中,时间长了也能哼上几段。他还缠着伴奏的胡琴师傅教他习琴,一学就会。高中时,他成了学校京剧团的骨干。没钱进戏院,他就从别人那借收音机听,电波里流出来的“咿~呀~呀”的节韵也能让他废寝忘食。后来,他想拥有一台自己的收音机,但因“家里根本负担不起”,他就用积攒了几个月的早点钱买了一个矿石、一根铜丝、一个耳机、一根铁丝当天线,经过一番鼓捣,组装起来的东西居然真的发出了声音。当梅兰芳的声音从耳机里流出时,他兴奋得一宿没睡,对无线电波的好感顿生。
1956年,即将高中毕业的王小谟听从父母的安排读了无线电系。大学里,王小谟的成绩在班上算中等。“我属于没好好上晚自习的。”他说,“学校的京剧团、摩托队,我都是活跃分子。大二时,我物理口试才得了2分,用现在的话讲,‘挂科了’。但《无线电原理》等一些专业课成绩还是拔尖的。毕业设计时,我首次应用最佳相速方法设计雷达八木天线,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成绩。”
2006年,正值某型预警机研制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到合肥出差遭遇车祸,伤愈后更有噩耗传来,他被确诊为淋巴癌。但是王小谟的淡定感动了所有人:“我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去的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国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荣誉,我该知足了。”即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王小谟依然关心我国的预警机事业,他把设计师们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赶赴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
生活中,京剧和胡琴依然是王小谟的良伴,《苏三起解》《杨门女将》等等,他把京腔京韵唱得悠扬婉转,把胡琴拉得如泣如诉,让大家找不到被病魔缠身的王小谟。最终,王小谟奇迹般地痊愈了,他对大家说:“我又活过来了!”
人生有低谷,心情从来没有低谷。王小谟笑着说:“我曾经有一个愿望,到70岁以后不再参与工作,找一帮喜欢京剧的人一起练练。现在看来只能80岁以后了!”在大儿子王岷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很忙,以至于经常和他见不到面,除此之外,其他时候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就是一位对待生活乐观开朗、非常普通的老人。“空闲时,我爸喜欢逛菜市,他和小摊贩讨价还价,到超市买东西总是自带购物袋,他下厨给我们做拿手饭菜,看着我们抢着吃完,特别生活化。”知足,让这位老人笑对晚年。
王小谟获得国家最高科技技术奖是实至名归。“雷达不是一个人能做出来的,特别是预警机,那是上千人协作的产物,所以,这个最高奖是奖给团队的,我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谈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元人民币奖金怎么花。王小谟表示,个人奖金部分一定要与预警机研制团队共享,另外部分他希望中国电科及自己曾经工作过的两个研究所能提供一些赞助,设立一个专项奖励基金,以激励和延揽雷达技术、预警机事业优秀人才,推动中国未来雷达、预警机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责编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