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真性情: 兼容并包 好善乐施 民朴风纯

发布时间: 2013-03-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澳门的真性情:

兼容并包 好善乐施 民朴风纯

□何自力

  “三面云山一面楼,帆樯出没绕青洲。侬家正住莲花地,倒泻波光接斗牛”。隐居澳门写下《盛世危言》的郑观应曾如此吟诵祖屋前的景致;

  “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澳门著名学者吴志良引用曾国藩这句诗,观照历史上的澳门;

“望洋山春风荡漾,濠江畔莲花绽放。”集音乐总监、作曲、作词于一身的李峻一放歌澳门,称颂澳门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澳门,这块交汇东西方文化的土地,这块见证近代中国荣辱兴衰的土地,在回归祖国十多年的路途上,袒呈着真性真情。

 

晓理明义

“澳门人从来就不存在国家认同问题。”澳门著名时事评论员郑国强说。1849年葡萄牙人硬生生地把澳门与国家分离出去;100年后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到共和国成立100年时,也是澳门回归50年不变的最后一年。“澳门的历史命运与国家命运永远相连。”

澳门闹市区的莲峰庙旁,有一座已有十几年历史的林则徐纪念馆,向人们讲述着170多年前林则徐巡阅澳门的往事。在澳门这块最早被西方殖民者侵占的中国领土上,为了捍卫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数中华儿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林则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纪念馆主席龚树根说,林则徐维护中国主权的措施和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丰功伟绩感召着一代代澳门人。

  “澳门人爱国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中华教育会副会长刘羡冰说,澳门人从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战中,不断觉醒,不断参与。在“七七事变”后,澳门迅即掀起抗日的高潮,进步的华人与华人团体纷纷组织各种行动,响应祖国的号召,参与抗日救亡的各种活动,包括有各界的捐献筹款、派粥赠衣、开办义学等。1937812日,澳门更有50多个社团联合成立“澳门学术界、音乐界、体育界、戏剧界救灾会”(简称四界救灾会),组织百人下乡宣传。以唤起民众齐心救国。

刘羡冰说,澳门人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与祖国人民心心相印,在这场伟大的世界性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澳门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了自己应该尽的责任,无愧于国家民族,也为下一代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光辉史迹。

在澳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出数量庞大的社团,构成了澳门社会的显著特征。翻阅这些澳门社团的章程,“爱国爱澳”的主题跃然眼前。长期从事澳门社团研究的澳门理工学院教授娄胜华认为,澳门的华人社团具有爱国传统,长期的澳葡统治不但没有湮灭华人社团的爱国意志,反而彰显华人的民族主义价值理念,自觉地关心祖国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澳门社团共同的行动特征。

19874月,中葡两国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澳门进入回归祖国的过渡时期,澳门民众爱国热情因此而得到空前释放:参与基本法的起草、咨询与宣传;参加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筹备;迎接与庆祝澳门回归。

兼容并包

史学家说,澳门是欧洲人来到中国的第一块落脚地,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第一个窗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早的交集点。420多年前,葡萄牙耶酥会士在澳门建立了中国土地上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它就是大三巴(“三巴”是“圣保禄”的粤语译音)令人称奇的前世。如今游人可以清楚地在“大三巴”牌坊上看到龙头与圣母像、中国牡丹与日本菊花,让游人从中体味到多元文化在这里的碰撞。

到澳门的人,都会品尝“葡式蛋挞”,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安德鲁葡挞”了。“安德鲁葡挞”背后是一个文化融合的故事:久居澳门的英国人安德鲁到葡萄牙旅游期间,品尝了当地蛋挞后突发奇想,回澳门后改良创新了这种蛋挞制法,靠自己不断看书钻研和试验,终于在饼店开业一年后加入了新产品“安德鲁葡挞”,成就了自己的品牌。

驰名的澳门手信肉干也有一个关于文化融合的故事:一位侨居新加坡的澳门人受新加坡沿街烧烤肉干启发,1969年回澳门开办了“香记鲜烤肉干店”,几十年来不断创新,最终使“香记鲜烤肉干店”拥有了“港澳第一家”的美名。

在澳门国际机场,随处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工作人员友好沟通、和谐工作。澳门国际机场专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及执行主席邓军介绍说,机场管理运营团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海峡两岸和港澳、葡萄牙及其他葡语系国家、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等。他们“专业而优秀”,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不仅促进了机场的发展,也体现了澳门独特的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包容。“这无疑是澳门国际机场亮丽的风景之一。”

澳门人的包容还体现在澳门的政治生活中。在像澳门这样一个空间狭窄、政府和社会时刻近距离互相塑造的地方,政府的施政无论得与失,都和社会荣辱与共。因此,包容和监督同样重要。

在澳门,包容甚至是监督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事实上,特区十多年来发展的成功,最深层的原因在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互相包容,一方面政府包容社会的批评,一方面社会包容政府施政的局限,容许政府拥有自我完善的时间与空间,让政府发挥施政的优势以造福居民。

好善乐施

澳门同善堂创办于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是民间慈善机构,至今已有120年历史。同善堂创办之初,以日常施赠与紧急救援作为重点,助贫施济。据史料记载,193810月广州陷落,大批难民涌入澳门,194112月香港陷于日敌,澳门人口由战前15万人激增至高峰时的45万人,其中大部分进入澳门的人属于贫苦无依的逃难者。面对祖国灾难和困栖澳门的难民,同善堂等民间社团伸出了大爱之手,他们或义卖、义演劝募征集钱物;或收容难民施粥派衣……帮助了许多难民贫民渡过困境。

多年来,遇到突发性天灾人祸等,同善堂均会派员慰问受灾者,并及时提供紧急援助。当内地发生如华东水灾、华南水灾及河北地震,以及2008年内地雪灾及汶川地震等巨大灾难时,同善堂也都慷慨相助。

澳门工联社会服务委员会主任卢勤心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澳门社会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经济不振,不少居民亟待经济救援,工联为协助他们渡过困境,自发举行派发面包、米等生活物资的救援活动。直至1993年,工联为了系统地筹集、积存善款,成立了福利基金会。

1984年,澳门最大的报纸《澳门日报》有感读者热心公益事业,经常通过报社赈灾济贫,便发起成立了“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这个独立和非营利的公益慈善团体,以无依老者、贫困学生为资助对象,并资助和推动社区服务。为了号召更多的人参与捐款,基金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自愿参加的“澳门日报读者公益金百万行”活动。这项29年不曾间断的公益活动,不仅成为澳门最具规模的慈善活动,也成为这里最重要的群众集会之一。

罗盛宗是澳门的地产商人,同时也是成立6年有余的“乐善行”的会长。乐善行由基层工友、医生、运动员、专业人士、教师、退休公务员等组成,分别在广东、广西、贵州、河北、甘肃等地捐建学校、孤儿院,帮助贫困学生和受灾农户。罗盛宗说,行善也是人生的一个体会,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改变了我做人做事的态度,“施比受有福”。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崔世平说,澳门回归后经济腾飞了,过去十多年收入增长,同善堂收到的捐款每年都有3%5%的增长,澳门人慈善的心没变,大家永远一块做慈善。

民朴风纯

“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这种百年称谓一向把袖珍小城澳门叫做“街”。街坊情谊亦成为澳门一大特色。像三盏灯、福隆新街、下环街,街窄巷短。朝见口,晚见面,今朝不见明晚见。因此见面打声招呼:“早晨(早上好)!”“您好!”“饮茶啦?”是极其自然的。见得多相熟了,远亲不如近邻,称呼一声“陈太早晨”就更亲切、更礼貌了。守望相助、荣辱与共自然便成了澳门街坊情谊的象征。

在澳门学者吴志良博士的眼里,“澳门这座小城,静默地伫立于南海之滨,犹如一个世外桃源,向来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难以言传的魅力。她少了几分大城市的喧嚣烦躁,多了几分朴实无华的乡土气息;少了几分冰冷的现代性,多了几分浓浓的人情味。无论从天南海北哪个地方来到澳门的人,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华洋杂处无贵贱,有财无德亦敬恭”。

“澳门是赌城,但澳门人自己并不赌。”在博彩业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澳门理工学院教授王五一说:“在漫长的历史中,澳门社会一方面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防赌祸文化心理屏障,一方面享受着来自各路赌客的‘进贡’。”他感叹:澳门以莲花为市花,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之义,澳门人受赌之利而不为赌所害,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奇观。

从小渔村走向日渐现代化的都市,澳门人的物质丰富了,生活节奏变快了,工作忙碌了。面向未来,只要澳门人葆有一片心灵的绿洲,澳门人就拥有恬静、安宁的日子,澳门就拥有温情、和谐的韵致。

(责编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