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石头村庄

发布时间: 2013-03-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茶马古道上的石头村庄

□庄文勤

茶马古道

  开春乍暖还寒时,笔者徒步踏上云南省临沧市鲁史镇到塘房村这段路,想象着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浩浩荡荡地驮着茶叶、毛皮、药材、核桃等山货,唱着“……赶起百十匹马帮(哟咳),驮上百十斤驮子(哎),翻过(哦)百十个梁子(呀),换回(哟)百十样货子,填饱(嗯)干瘪瘪的肚子(呀),狂欢一阵子(啊)”的号子,踏出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之路,换回生活必需的盐巴、布匹等。

  滇西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路线有两条,塘房村是位于南线普洱到大理上的小村庄。当年茶马古道最盛时期,每天来往塘房的人要排队才能经过。

  由于塘房交通位置显要,直至民国始终是中外客商会聚的繁华村庄。1938年秋,中国原有的红茶产区在日军侵华时期沦陷。为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军需,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派茶叶专家冯绍裘到云南开辟新的红茶生产基地。经多方考察,冯绍裘终于在凤庆觅得可制作上乘红茶的鲜叶,着手试制云南红茶并大获成功,定名为“滇红”。首批“滇红”通过凤庆、塘房、鲁史古道、祥云,从滇缅公路运到昆明,再装进木箱铝罐,转运香港出口,在伦敦以每磅800便士的最高价格售出,立即在世界茶界中引起轰动,鲁史古道也成为那段日子里唯一驮运过红茶的茶马古道。

  沿着弯弯曲曲的古道,一直向上攀登,刚开始还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大腿酸痛。此时,笔者看见一位村民赶着马,身上扛着百十斤重的小型农用机械,竟然健步如飞。他告诉笔者,这段路是茶马古道上赫赫有名的“九曲十八弯”,到塘房村还早着呢。随后,他唱着“身着大地头顶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赶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的赶马调,很快消失在路的尽头……

石板房子

  石头是塘房的财富,这里产的石头像千层的油饼,用扁锤沿石角一敲,就能敲下一大块。一层一层的石板,像一本厚厚的书,层次之间毫不粘连,只要你乐意,就可随意翻阅。村民建房就地取石,不做任何二次加工。石材是天然具备的,木材是自然生长的,墙是石头砌的,支离的碎石,平面往外地块块砌起,不用半点沙灰水泥黏合。石墙的顶上再架木椽,木椽的上面再铺石板。石板从檐口铺起,块块叠压,至脊而收。

  大块小块、参差不齐的石板,充当了遮风挡雨的屋瓦。这就是塘房人的高明之处,深知才尽其能、物尽其用之理。“长相”再不规则,塘房人都能给这些石板找到最恰当的位置。据村里的老人说,这样独特的石板房,雨季时,屋顶有石板遮挡,水不入室;晴天时,满室潮气蒸发,沿缝隙罅漏四散飘逸,室内很快又可干爽如初,居住于内,冬暖夏凉。

  石头垒成的房子,毕竟不能建得太高太大,所以村里几乎每间屋子都一般大小,结构也基本相同。屋里没有一扇窗户,只有一个天井,是屋子采光的重要途径。

  村民搭建石屋,大多是随意而为,有的石块横着叠砌,有的斜着堆砌,大石块和大石块之间用小石块补缝加固,连木质的梁柱用在石屋里还是保持原来的形状,没有刻意修整过。整体上看,塘房村的石屋显得硬朗、厚实凝重,极具质朴之感。

石板烤肉

  走进一户人家,里面别有洞天,大大的天井里有石头砌的猪圈、鸡窝,院里有长石条搭的凳子,地面用薄石片铺成。猪圈里喂猪的槽子是石凿的,洗衣服的搓板是石板做的,捣蒜用的也是石锤、石臼。小院里散发着香椿、月季花、木槿花的香味……

  主人家在办喜事,几个小伙子正往青石板上放肉,要做塘房特色菜——青石板烤肉。几个烧得通红的炭火盆并排支在厨房里,炭火上搭着一块石板,另一块一模一样的石板压在鲜猪肉上。等猪肉烤好后,打开上面的石板,烤出的肉外焦里嫩,割下一块嚼在嘴里,既香又脆,还 没有直接在炭火上烤出的肉的烟熏味。

  石水缸是塘房人家的必需品,做饭、洗菜的水都来自石水缸。其大小、样式并不统一,有的能装十多担水,有的只能装两三担,形状上以正方形、长方形的居多,当然也有正六边形的。水是从屋后的老林里用水井槽引来的,水井槽用龙竹或整棵的原木挖成,涓涓的山泉沿着高高低低的水井槽,翻过一道又一道山坡,把石水缸装得满满当当。

  笔者舀了一瓢石水缸的水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下,果然,沁人心脾的清凉和痛快立即深入五脏六腑。

石板烤茶

  塘房是一个被茶香浸泡的村庄,人们从茶园采回鲜嫩的茶叶,洗净晾干后用手揉软搓细,放进一个大碗中,再加上柑橘叶、酸竹笋、大蒜、辣椒、盐巴等作料拌和,就成了一碗“凉拌茶”。这种茶滋味变化多端,苦中透出暗暗的鲜香,是下饭的好凉菜。有的则把采来的新鲜茶芽放进小缸里,撒上盐巴拌匀,层层压紧,腌制几个月后拌上作料,也是开胃佐餐的好菜。当然,也有三五人爱聚在一起,持一杯香茶,怀一份闲情,细细品味,在幽香芬芳中涤尽俗尘。

  青石板烤茶,是塘房人独特的饮茶方式。石板用的是薄片青石,其质地细腻均匀,在温火上预热十多分钟后,待石板有些烫手,便可开始准备烤茶了。主人从竹筒里取出几小撮晒青茶放到青石板上,茶在青石板上欢快地翻滚着。烤茶最讲究火候,几个来回,茶叶颜色渐渐由棕黄色变成棕褐色,茶便烤好了。此时,整个院子已是茶香四溢。

  取一小撮烤好的茶叶放入水中,茶叶在水中沸腾的时候,主人将茶壶盖子一扣,再用沸水浇注壶身。接着将竹制的茶杯翻转,用水洗净,片刻之后,清香的茶水一一流入竹杯。端起竹杯,抿一小口,茶香在唇齿间流连,顿时清香氤氲,回味无穷。

  塘房四周都是茶山,这里的茶味道好、香气浓,几乎家家户户都制茶,即使没有烘焙茶叶,村子也被茶山的阵阵清香包围着。何况,村里的人家都爱喝茶,日泡茶夜泡茶,茶汤的香气时时飘荡着。历经数百年,这里的房砖屋瓦、柴门木窗也都贮满了茶香。

  茶叶温和而醇厚的性味,造就了塘房人淡泊明志的个性,他们不骄不躁、安于现状,默守着“明窗净几安居好,清茶淡饭滋味长”的格言,一生一世耕作于茶园。(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