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王”张仁武: 名扬北美的“中国超级农场主”

发布时间: 2013-02-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草王”张仁武:

名扬北美的“中国超级农场主”

乳制品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让奶牛长期吃到品质优异的绿色牧草。为解决国内高蛋白草短缺的难题,一位内蒙汉子竟破天荒地到美国买下一个130万亩的农场,大面积种植苜蓿,然后运回国内。如今他成了名扬北美的“中国草王”,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知道他的故事,加拿大《渥太华时报》更是称他为“点草成金”的“绿色魔法师”。这位“超级地主”在异国的种草生活,令无数网友惊羡不已!

震惊!

到美国买农场专门种苜蓿

  今年47岁的张仁武,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6年从山东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张仁武一直在和草、奶牛打交道,后来创办了北京绿田园生态农场公司。在种植奶牛专用饲料草的圈内,他是公认的专家。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业来说无疑是一次行业地震,留在消费者心中的阴影至今仍未彻底散去。而正是那次轰动全国的毒牛奶事件,让张仁武下定决心办一件能让国人喝上优质奶的大事!

  “为什么要往牛奶里加三聚氰胺,目的无非是为了增加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但是三聚氰胺对人体有害,真正要提高牛奶的蛋白含量,只能从源头着手,让奶牛食用高蛋白的粗饲料。”张仁武颇为痛心地说,养牛的人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国内大量土地都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像苜蓿草这样的饲料作物产量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各大奶企的需求。

  “牛是反刍动物,吃的日粮60%必须是粗饲料,如果玉米、大豆等精饲料比例超过50%,将影响牛的反刍机能,从而影响牛的健康、生长、产奶及生产性能。”而目前,国内采用农作物秸秆加精饲料的饲养模式已经达到了极限。“简单地说,粗饲料尤其是苜蓿草这样的高端粗饲料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苜蓿草的重要性,张仁武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普通农户用秸秆养牛一年,一头奶牛产奶只有35吨,而目前国内最好的规模化养殖场,使用苜蓿草等优质粗饲料后,一头奶牛的年产奶量超过11吨,这就是苜蓿草的价值所在。”

  只有让牛吃到好的饲料,它们才能产出优质奶。为此,张仁武决定到美国买农场,大面积种植苜蓿草!张仁武说,根据公开的数据,美国年产苜蓿草7000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苜蓿草是美国第四大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和管理经验全世界领先。

  对于张仁武这个近乎天方夜谭的想法,当时很多人都嗤之以鼻。且不说中国人在美国买地是否存在法律障碍,以及能否得到当地有关部门批准,种出的苜蓿草要千里迢迢运到国内,恐怕仅运费就是天价。

  张仁武之所以最后选择前往美国收购农场,也经过了多年的详细考察和市场调研。他发现美国因地广人稀,土地比较便宜。到那里种植苜蓿草比国内优势更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成本低。至于海上的运费成本,因路途遥远一般都认为一定高得惊人,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我国每年出口到北美地区的货物很多,而从那里进口的东西却很少,所以大货轮回国时空集装箱很多,导致运费一降再降。一吨苜蓿草运回国的费用只有15美元(不到100元人民币)。

  下定决心的张仁武,在已经移民美国的大学同学邵闻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目标”。地处美国中西部犹他州的艾斯克兰迪农场,占地130万亩。张仁武过去同这家农场曾有过业务关系,这里环境优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艾斯克兰迪农场农场主由于资金问题决定低价出售自己的农场,一解燃眉之急。张仁武最初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惊又喜,201212月,张仁武与农场主签定合同,购买了这家农场的全部资产。

高科技、机械化双管齐下,

打造“苜蓿王国”

  在张仁武看来,这是一桩非常划得来的买卖。这里除了大面积的水浇地可种植苜蓿,剩下的丘陵地还可以放牧及种植果树等。此外,还包括喷灌机、拖拉机、汽车、联合收割机、苜蓿草打捆机和维修车间等配置设施,另外还有几栋住宅。

  最让邵闻和张仁武满意的是,农场拥有旁边犹他州绿河每秒40立方英尺的水权,这让农场基本上可以确保旱涝保收。“国内很多人打算到美国买地,也许他们还不了解,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块地有没有水权,如果没有水权的话,等于是一块废地。”

  尽管是学农出身,但美国农业的先进还是令张仁武大开眼界。在国内,人们习惯于在种植区大面积使用一样的肥料。可是,每块土壤的含肥情况不同,使用一样剂量和一种类型的肥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而美国农场主在种植前,首先会委托农业咨询公司从农场各个不同区域的土壤中提取样品,对其中15种成分进行分析,确定每个区域土壤内所含氮和磷酸钙的浓度,以决定需要施用多少肥料和何种肥料。

  这些数据被输入喷洒拖拉机的计算机内,并与全球定位系统联接。工作时,拖拉机内的控制器将决定哪块土地应该施用何种肥料,并通过高、中、低三种速率来控制喷洒速度和剂量。车上的全球定位系统将会通过荧屏告诉驾驶员其所在位置。这种装有可变速率施肥器的拖拉机,一天可喷肥520英亩。

  美国大型农场面积一般都在2000英亩以上。农场主在地面上很难监视不同区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发生病虫害等。但他们却可以依靠人造卫星帮忙。从高空拍摄的红外线照片可以探测出每块种植区土壤的湿度和温度,同时及时发现虫害迹象。此外,美国农场主还利用小型飞机以每小时40英里的速度低空飞过农场,用红外线照相机拍摄农田照片。相机上的全球定位系统可自动标示出每张照片拍摄的土地所在位置。

  美国用于农业的科技费用也不高。如航空红外摄影的成本为每英亩5美元。人造卫星图像的成本更低,每英亩仅为2美元。高科技使得美国农场主用低成本换取了高效益。

  张仁武还感受到了美国农业机械化种植的强大实力。他的农场配套设施非常完善,各种大型机械设备有几十种。“这么大面积的农场,就算再忙的收割季节,也只需要5个人。”除了保留前任农场主雇佣的4名员工外,张仁武还从北京公司派了一名员工前往。最主要的就是学习,看人家怎么运作一家大型农场。他说国内要经营同样大小的农场,最起码也要好几百人。

  张仁武买下“艾斯克兰迪”后,全部按计划种植了有“牧草之王”美誉的紫花苜蓿。“对奶牛来说,其营养价值堪比鸡蛋。”2012年春天,130万亩的肥沃土地上绿草葱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连空气中都充满了淡淡的苜蓿草的清香,这简直就是一个极其壮观的“苜蓿王国”。

“中国草王”名扬北美

  20124月,第一茬苜蓿长成后,张仁武带领工人将收割捆扎好的鲜草先运往加工厂烘干,然后在专用机械设备的捆扎下,让其变成一个个巨大的“压缩饼干”。令人惊叹的是,数十吨苜蓿草十几分钟就捆扎、装车完毕。而国内由于缺乏设备,完成这些工序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还要花费十余倍时间。一个月内,这些已经捆好的优质苜蓿草就运到了北京。张仁武说:“每个喷灌圈的草质量不一样,我们每批都会取样,送到USDA认可的实验室进行分析。客户要什么级别的草,我们随时可以提供。”仅前两茬,就运回国内10000多吨干草,客户反应极好,市场供不应求。

  张仁武说,苜蓿营养价值居牧草之首,不仅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重要的营养成分,并且含有动物所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未知生长因子。在相同的土地上,苜蓿比禾本科牧草所收获的可消化蛋白质高2.5倍左右,矿物质高6倍左右,可消化养分高2倍左右。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苜蓿单位面积营养物质的产量也较高,蛋白质含量甚至远高于大豆。所以苜蓿可以替代部分精饲料,并能提高乳脂率,而且还能增加产奶量。

  张仁武说目前我国有奶牛约1300万头,其中大多数奶牛在农户手中放养,真正规模化养殖的只有200万头。而缺乏集约化的规模养殖,正是中国原料奶品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要降低成本,必须提高奶牛的单产量。“目前国内奶业的监管力度和管理水平都已经相当高,最大的问题还是饲料和环境因素带给行业发展的困扰。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国内没那么多好草。”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仁武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中国有多少苜蓿草,决定养多少牛,继而决定我们是否能喝得起牛奶,喝得上好牛奶。”而到美国大规模种植苜蓿草返销国内,就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由于张仁武的“绿田园”采购苜蓿草动作快、销量大,因而吸引了许多美国本土的苜蓿草种植户,纷纷找上门来要求成为他的供应商。当地政府对华裔投资农场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也持欢迎态度。

  更有趣的是,因为绿河环绕艾斯克兰迪农场,加之农场有1200多英亩湿地,里面栖息着大量鸟类,以及麋鹿、瞪羚、野兔、狐狸、加拿大野鹅和野鸡等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瞪羚,蓝天白云下,它们成群结队地在苜蓿地里悠然漫步,这里成了它们怡然自乐的天堂。

  张仁武计划在种草和大面积栽种果树的同时,依托这些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到这个远离尘世的桃花源里休闲度假。这样,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为当地政府解决一些就业问题。

  由于张仁武对农场的130万亩土地拥有永久产权,含地下矿产权和1500米以下的空域权,当地白人开玩笑时干脆称他为“国王”。前不久,有位加拿大商人提出用1.5亿美元收购农场,被张仁武拒绝。根据美国一家银行给出的第三方评估,仅艾斯克兰迪农场的水权就价值1亿美元。

  如今张仁武成了名扬北美的“中国草王”,就连希拉里和奥巴马都听说过有关他种草的故事,加拿大《渥太华时报》更是称他为“点草成金”的“超级农庄主”!

(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