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崔琦的励志人生
发布时间: 2013-12-01 12:00:00
诺奖得主崔琦的励志人生
□小非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62年前,年仅12岁的崔琦离开家乡,远赴香港求学。2013年10月,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74岁的崔琦偕妻子琳达,首次回到了故乡河南。从当年农村的放牛娃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求学路?他是如何跟物理结缘,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少时聪颖,赴港读书
1939年,崔琦出生在河南宝丰县城向北十公里左右的范庄。
崔琦是家中最小的,上有三个姐姐。当年,崔琦的母亲王双贤家世显赫。本来,王双贤有的是读书习文的机会,然而,她的父亲却固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让她跟着三个哥哥进私塾。王双贤不识多少字,但这并不影响她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深远见识和博大胸怀。思想开明的王双贤不管生活多艰难,都要求孩子们跟着三舅读书。崔琦的三个姐姐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先后上了大学。崔琦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更被王双贤寄予厚望,要求极严。而懂事的崔琦课余时间要么帮助父母干家务,要么温习功课。
崔琦的高智商,年少时即有体现。现在老人们还津津乐道关于崔琦“量地”的故事。据说,在崔琦十多岁时,因为他能写会算,村里就把他抽去跟着分地,无论三角形、菱形、梯形地都难不住他。当时有个叫崔安的老会计看到崔琦好像“心不在焉”,等快量完的时候,就故意问他总共量了多少,谁知崔琦一口就说了出来,一点不差。老会计不信,故意找了块号称“一杆旗”的地(相当于不规则的三角形)为难他,结果各个边的数据一测出,崔琦又是一口说了出来,惊得大伙儿直吐舌头。据崔琦小学的同班同学、现退休在家的原宝丰县人大农工委副主任蒋自强回忆,当时崔琦年龄小、个子矮,性情随和,一笑嘴角露出两个虎牙,可学习成绩很好,老师一点就会。
1949年,崔琦从宝丰县新宝镇(解放后该镇被撤)的高皇庙高小毕业。由于当地没有中学,他只好辍学在家。转眼间两年过去了,这可急坏了母亲王双贤。当时,崔琦的大姐崔颖在北京总书局工作,二姐崔珂在香港定居。本来崔琦要留在家里伺候双亲,可是为了儿子的将来,王双贤毅然把他送往香港读书。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分别竟是永诀。
刻苦求学,获得诺奖
1951年,崔琦辗转到达香港进入培正中学就读。初到香港,崔琦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因为他不但要学会拗口的广东话,还要学会英文。因为语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艰难,加上思念父母,崔琦两次写信给母亲要求回老家。王双贤收到信后泪流满面,但她将思子之情埋在心底,让人写信给崔琦让他不要想家,要好好读书求学。
培正中学是一所双语并用的学校,课本用中文,授课用英语或是名词中英对照,这种教学方式使崔琦受益匪浅,他的英文进步很快。
在母亲的鼓励下,崔琦努力学习、刻苦求知,靠全额奖学金完成了中学学业。1958年,19岁的崔琦获得全额资助赴美学习,入读伊利诺斯州的奥古斯塔纳学院,全校只有他一名华裔学生。崔琦兴趣广泛,他不仅物理、生物、化学、中英文等学科成绩非常好,而且还喜爱打篮球和唱歌。大学毕业时,有同学这样评价崔琦:“六尺身材堪谓高,天赋英聪功课好,兼长国、英、数……”
从奥古斯塔纳学院毕业后,崔琦又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67年,崔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然而,一方面是崔琦的学业有成,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悲痛辞世。崔琦在奥古斯塔纳学院学习时,他的父亲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崔琦本应回国尽孝,为了不让儿子在学业上分心,母亲对儿子隐瞒了这件事,直到1959年夏天父亲去世,都没对他透露一点儿消息。随后9年间,母亲不顾年老体弱,自我料理生活起居,一直不愿影响儿子的学业。1968年,81岁的母亲在茅草庵里离世。当时,只有大女儿崔颖一个人守在老人身边。合葬完父母,崔琦的大姐崔颖返回北京,因积劳成疾,过分悲伤,不久也去世了。这是崔琦一生的疼痛。
接下来,崔琦又前往著名的贝尔研究室,跟随罗威尔教授学习研究,此时的物理实验更使崔琦感到趣味盎然。
1982年,崔琦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和其他物理学家一起开始了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下的电子研究。研究是枯燥的,但崔琦总能从中发现乐趣,他说:“能随心所欲设计新模型,能制造一个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新产品,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做实验又有何难?”每当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他会说:“外面天气很好,到外面玩玩再回来,不要压着自己钻进牛角尖,松弛一下,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后两年,崔琦于1984年和另外两位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赢得“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头衔及巴克利物理大奖。
最有意思的是,1998年10月13日,当崔琦在收音机中听到,自己及其他两位科学家因为在量子物理领域的重大突破而折桂诺贝尔物理学奖时,表示“深感意外”。当时的他仍旧做着自己的日常工作,并按原先的安排到医院做检查。直到校方费力找到他时,他才一身便装与蜂拥而至的记者们见面。
获得诺贝尔奖后,崔琦曾接受过著名主持人杨澜的专访。杨澜问:“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面对提问,崔琦流泪了,他给出了一个让世界动容的回答:“如果我不出来,我的父母就不会那么早去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崔琦含泪回忆起难忘的童年时光和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小时候在乡下耕田、割草、放牛,能从中学毕业已算幸运,但是母亲有远见,自己不识字,却坚持要我上学……”
乡情难忘,寄语学子
崔琦一直思念着故乡。2004年,当地县政府修复了崔琦旧居,新建了崔琦事迹展厅。崔琦还专门从美国寄回诺贝尔颁奖礼盛况、诺贝尔奖牌、与瑞典国王王后合影、全家照等珍贵资料。如今,这些地方已成为当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2007年4月,崔琦在美国与宝丰县侨联签订了希望小学捐建协议书。当年6月,由崔琦出资35万元人民币捐建的希望小学在肖旗镇开建。
2012年6月24日,崔琦来到北京大学。谈及儿时的记忆,崔琦回忆起春天背着自家种的韭菜去高皇庙大集卖菜;夏天在村北石河中和伙伴儿洗澡;秋天在田野割草、放驴;冬天集会上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和锅盔以及土改时用算盘帮助乡亲分地……那天在现场,崔琦接通了小学同学、退休教师金克敬的电话,两人尽情地交谈,回忆着往事。放下电话后,崔琦的眼睛湿润了。
2013年10月23日,阔别家乡62年的崔琦终于有机会偕夫人琳达女士重返中原故土。第二日,74岁高龄的崔琦偕夫人先后前往河南博物院、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参观考察。崔琦看起来精神矍铄、笑容可亲、气度儒雅,与师生们座谈交流,和学子们说物理、讲求学、谈兴趣,交流研究心得,分享个人经验。
生存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崔琦在郑州大学座谈会上说的一句话。对于为什么会选择物理作为自己的专业,崔琦坦言自己是“干一行,爱一行”,起初他最想学的是医学,那时候,香港的教育与现在不同,中文学校学生不能考香港的大学,学生要么回大陆要么去台湾。崔琦也考了台湾的大学,想去学医。但是父母在河南乡下,他们不会写也不会看,收到信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因为种种原因,崔琦没能学医,随后获得机会赴美求学。
谈及往事,崔琦说自己能够在物理上有所建树,是因为偶然而非刻意为之。“我学物理,不是很早有什么计划。”崔琦笑着说,他在香港时化学学得很深,和大学的内容差不多,于是就选了物理专业。正是求学过程中,他找到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有学生提出问题:“学经济可以挣大钱,学工科的容易找工作,想知道您对物理学有没有动摇过。”对此,崔琦说,一般人看来,学物理非常枯燥,不容易出成果,也挣不到大钱,后来都会boring(厌烦),但他却觉得做物理学研究不会boring,反而很有意思,能体会到满足。因为真正做理论要特别执著才行,要学会从实验室里的动手开始,找乐趣,永远不会boring。
对于何为成功、何为快乐生活,崔琦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经商从政很bored(无趣),而物理让他觉得每天都有新发现,这是他坚持的原动力,远远大于各种诱惑。崔琦认为,一个人内在的力量最为强大,只有从心里热爱才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迎合社会,要摒弃功名利禄,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崔琦说:做研究不要听别人讲,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手去验证。做科学研究不是“观光”,不能仅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更重要的是要“找新的”,要耐得住寂寞,不怕枯燥,坚持下去,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秘密。现在念书,还是别人告诉你要这样做,要那样做。如果你开始做研究就发现不是这个样子,你必须通过自己努力去做。
崔琦认为,课本上的知识就好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能够驱赶黑暗但只能照亮一部分,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需要学习。此外,他还建议研究物理的学生不能拘泥于书本,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谈话可以激发灵感;对于有出国求学计划的中国学子,要尽可能地提高语言能力。
(责编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