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逸凡:19岁“天才少女”缔造世界奇迹
发布时间: 2013-12-01 12:00:00
侯逸凡:19岁“天才少女”缔造世界奇迹
□阿红
5岁开蒙习棋,12岁跻身世界特级大师,16岁荣膺世界棋后,侯逸凡创造了无数惊人奇迹:年龄最小国手、奥赛史上最小队员、世锦赛史上最小选手、世界最年轻超级大赛冠军……《纽约时报》盛誉:“若有人代表崛起的中国,不是政治局领导,不是互联网大佬,而是一位安静的、态度温和的年轻女孩,她就是棋手侯逸凡。”
望女成凤,侯家有女初长成
1994年2月27日,侯逸凡出生于江苏泰州兴化。这座苏北小城人杰地灵,古有郑板桥、施耐庵,今有著名作家毕飞宇等,同时也是“国际象棋之乡”。
儿时的侯逸凡个性鲜明,不爱梳辫子穿裙子,喜欢留齐耳短发,爱在刘海上别一枚蝴蝶饰物,常跟男孩子一起摸爬滚打,其调皮淘气略见一斑。
3岁那年,侯逸凡突然喜欢上六角跳棋,做桥、借桥、搭桥,棋子如袋鼠般连续跳跃,走法简单,特别好玩,她很快迷上了这种益智游戏。每天去幼儿园上学,侯逸凡的书包里总是带着一盘跳棋,很快她就赢遍周围的小朋友。后来棋艺见长,连幼教老师都下不过她。老师对侯逸凡的妈妈王茜说:“往往棋下得好的孩子都很聪明,不妨因势利导,也许将来能成大器。”
侯逸凡的父母一商量,决定把她送进市少年宫学习下棋。在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三种棋类中,侯逸凡选择了国际象棋,从此与国际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一番启蒙训练,当时只有4岁的侯逸凡对国际象棋产生了异乎寻常的热爱,通过学习,她的棋技提高很快。为了给女儿从小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王茜夫妇俩开始遍寻名师。很快他们得知,有一位名叫王宪的国象教练,经验丰富,曾培养出谷笑冰这样的女子特级大师。
见了面,才知道原来王宪已年逾花甲。这一老一小对弈作罢,老人慈祥的眼神透着赏识的笑意:“不错,这孩子很有灵性,是下棋的料。”
侯逸凡的确很幸运,初涉棋坛便幸遇赏识自己的启蒙教练。在王宪口传心授下,侯逸凡很快锋芒初露。
随着侯逸凡棋技渐长,一个现实问题摆在她的父母面前,以她棋艺发展趋势来看,若继续待在兴化,可能会贻误前程。此时王宪也对他们说:“我这池子小,难养她这条大鱼,她需要更好的训练环境和比赛机会。”于是夫妻俩又开始为她寻觅良机。
一次,侯逸凡在南京参加比赛,一位鹤发童颜老者对她凌厉的棋风赞不绝口,喜爱有加。后来得知这位老人姓童,乃我国国象界耆宿。爱才如命的童老将侯逸凡引荐给了当时在山东的自己的儿子——当时全国最好的少儿教练童渊铭。
去济南前,夫妇俩顾虑重重,举棋不定,如果此行成功,那就意味着刚满学龄的女儿就要走上专业的道路。他们知道,专业棋手这条道路不是轻而易举的,层层选拔,层层淘汰,孩子究竟能走多远,一切都是未知数,他们心里没底。其实,他们最担心的还是万一下棋这条路行不通,又因此耽误学业,女儿一生可能就全毁了,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开弓没有回头箭,夫妇俩思考再三,觉得女儿棋艺都已经到这份上了,放弃实在可惜,只能破釜沉舟了。
为棋而生,“天才少女”横空出世
童渊铭很快见到了侯逸凡。和侯逸凡下完一盘后,童渊铭大为赞赏,尤其钟爱她对国象独特的理解力,这是其他少儿选手的“短板”。虽说棋艺稍显稚嫩,但她反应快,对棋路判断与棋局掌控准确独道,具备少年棋手的优秀素质,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慧眼识珠的童渊铭当场拍板,说道:“很有潜力,是个可塑之才。”遂收下这个7岁小徒弟。
很快,侯逸凡的棋艺才华开始显山露水,“童家军”几个水平较高的女棋手逐一败在她手下,后来甚至战胜了老师童渊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此,童渊铭发现,侯逸凡看似外表乖巧柔弱,但骨子里却坚毅不拔,争强好胜。
有名师倾囊相授和指点,再加上队友之间经常互相切磋,侯逸凡进步神速,当仁不让成为童渊铭麾下“女一号”。2002年,全国国象团体赛在广西举行,童渊铭力排众议,决定派8岁的侯逸凡代表俱乐部参赛。虽然当时她已是全国最年轻的棋协大师,但有人担心,毕竟还是混沌初开的孩童,小马难拉大车。童渊铭却信心满满地说:“有志不在年高,况且她的棋艺水平有目共睹,我相信她能有出色表现。”
这次比赛高手云集、名流荟萃,侯逸凡沉着应战,虽说是参赛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但拼劲十足,势不可挡,以小打大,屡屡击败一些久经沙场的老将,成为山东队的中流砥柱。“大赛不仅丰富了她的比赛经验,还锻炼了她的心理承受力,使她能不断地超越自己。”童渊铭说。
童渊铭说:“侯逸凡也遭受过批评,但她很少哭,低着头,狠狠咬着嘴唇,能感受出她是个倔强很有心劲的孩子,她这种性格的人,特别适合从事棋手这个行业。”
毕竟还是孩子,一脸稚气未脱的侯逸凡偶尔也会在妈妈怀里撒撒娇,但只要在训练室坐下来,面对64格32棋子,此时的侯逸凡屏息凝神,有着超乎年龄的沉稳与冷静。运筹帷幄,排兵布阵,很快进入一场不见硝烟的激烈角逐,谋略与战术角力碰撞,灵感与智力分庭抗礼,步步惊心围城,招招见血封喉。手起子落间,成败泾渭分明,一目了然。
侯逸凡在童渊铭严师与慈父般的调教下,破茧成蝶,脱颖而出,在国内国际大赛上所向披靡,捧回一座座金灿灿的奖杯。“但凡有她参加的比赛,别的选手休想拿第一。”曾一起学棋的昔日队友,如此这般回忆侯逸凡的“光辉岁月”。
叱咤棋坛,16岁登上世界之巅
在一次全国大赛夺冠后,9岁的侯逸凡被国家队总教练叶江川选中,成为国象队史上年龄最小的队员。从此,侯逸凡在国家队里迅速成长,成为世界棋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这是铭刻在侯逸凡心里的一句话。在鲜花掌声簇拥的背后,她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为了专研棋谱,她常常废寝忘食,每晚只睡几个小时,有时说梦话都在下棋……“特别是备战大赛期间,每天都要强化训练,研究棋谱,学习棋局理论,这一切看似枯燥乏味,但逸凡却甘之如饴,乐在其中,这一切都源自她对国象的由衷热爱。”侯雪健说。一般来讲,十来岁正是贪玩不定性的年龄,而侯逸凡却有着很强的自控力,不用父母督促,不用教练操心,自己就知道刻苦用功,一本《情报》(国际象棋专业书籍)都能倒背如流。
“聪明伶俐、反应快、对棋路判断精准、棋感直觉绝好,优秀女棋手我见得多了,但像侯逸凡这样潜质出众的国象奇才,简直凤毛麟角。”叶江川对爱徒赞赏不已,“她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谢军……”
侯逸凡平时慢条斯理,属于慢热型棋手,状态稳定,少有大起大落,往往越是重大的比赛,她越沉得住气,连下棋记录都字迹清晰工整,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不难看出她比赛时镇定缜密的心态。
比赛时,国象开局是有章可循的,但十几步后,棋手们开始脱谱行棋,所有战术都要靠选手临场发挥,这时候,超强的心算能力尤为重要。侯逸凡说:“每走一步,脑海里就要进行二三十次快速运算,不能有丝毫差错。”另外,她特别喜欢跟高手过招、切磋棋艺,即使输了也是种收获,起码知道哪里技不如人,需要改进提高。
一位一直关注侯逸凡成长的资深教练认为,一个棋手的成功有3个因素:一是天赋好,二是勤奋刻苦,三是意志品质过硬。侯逸凡下棋天赋无人能及,看似四平八稳,但不经意间却狂飙骤起,一路搏杀到底。当然,兵不厌诈,她也会声东击西,剑走偏锋,令对手晕头转向,措手不及,表现出超乎年龄的老练与成熟。
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怎么能有如此过硬心态?侯逸凡说:“这种性格与生俱来,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尤其比赛时,一旦遇到困境,若自己先乱了阵脚,那只能一败涂地。另外一点也很重要,每次比赛,我都不是太看重胜负,往往过程比结果重要,看淡得失,从容面对,压力自然小,情绪也就没有那么大的波动。”
在叶江川的精心栽培下,如鱼得水的侯逸凡进步神速,这匹神秘“黑马”如火箭般的蹿升棋艺,令世界棋坛瞩目。
在侯逸凡国象生涯中,“史上最小”是伴随她最多的字眼之一:在2004年“李成智杯”全国少儿冠军赛上,年仅10岁的侯逸凡,参加12岁组的比赛竟11战皆胜,一举夺冠;11岁成为成年国象赛事世界年龄最小棋手;12岁摘得成年组最小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最年轻女子国际特级大师;2008年9月,世界女子国际象棋锦标赛在俄罗斯纳尔奇克举行,14岁的侯逸凡获得亚军,并成为国际象棋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得男子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棋手;2010年,国际象棋女子世锦赛在土耳其安塔基亚举行,16岁的侯逸凡经过四盘慢棋和四盘快棋的较量,战胜对手,荣登世界冠军宝座,成为最年轻的世界棋后;2011 CCTV体坛风云人物评选中,荣膺最佳非奥项目运动员奖……侯逸凡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棋坛多项辉煌奇迹。而风轻云淡的她,胜似闲庭信步般悠游于世界棋坛风云变幻中,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已接近世界巅峰。
2011年11月24日,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对抗赛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举行,尽管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比赛,侯逸凡仍以不败战绩战胜排名世界第二的印度名将科内鲁。原定十盘棋的比赛,侯逸凡仅用八盘棋就击败了对手,成功卫冕。2012年,侯逸凡在第十届直布罗陀国际象棋公开赛中,表现出色,获得亚军和最佳女棋手奖。2013年9月20日,于江苏泰州结束的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上,她成功夺回世界棋后头衔。这也是侯逸凡继2010年和2011年之后,第三次登上世界棋后宝座。
侯逸凡的异军突起震惊世界棋坛,西方媒体竞相追逐报道。《纽约时报》刊文赞誉,称其为中国崛起的棋界标志性人物。比尔·盖茨看后,欣然在微博上褒扬这位素昧平生的花季少女:“中国是世界第一,至少在女子国际象棋领域,无论如何,她值得我们学习!”
从5岁开始涉足国象,侯逸凡在这个领域异军突起,横空出世,在天才神童光环的辉映下,刷新了一个个难以企及的棋坛纪录,缔造了一个个浓墨重彩的传奇神话。面对扑面而来的赞誉,侯逸凡心态淡然:“别人说我是天才神童,其实我就是一个很平常的女孩子,除了下棋外,我还喜欢看儿童文学,比如科幻、童话之类。我是个童心未泯的人,估计即使活到99岁,我仍喜欢看儿童文学,这怎么能算作天才呢?可能这一生就在儿童堆里呆着了。”一脸稚嫩未脱的侯逸凡笑靥如花,幽默言词中,不难看出,她仍是个尚未长大的孩子。但属于她的传奇,仍在继续……(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