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惹行记:“爪哇国”里的良辰美景

发布时间: 2013-12-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日惹是印度尼西亚的古城,位于爪哇岛中部,热情但不喧嚣,温和而又宁静。日惹街道不宽,建筑不高,感觉与人很接近,亲切而温馨。登高而望,在蓝天白云下,城市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充满生命气息。夕阳西下,云褪去了色彩,日惹躺在山的怀抱中,显得安详而宁静。走在街上,轻风拂面,星星闪耀,感到久违的清新与惬意。

  从清晨到夜幕,感受日惹的慢节奏旅行。

日惹行记:“爪哇国”里的良辰美景

□木子

清 晨

  清晨早起是游玩印尼的最好方式。

  赶在人群和热浪侵袭城市之前,来到幽静的马路旁看看蓝天白云。不一会儿,路边小摊一个个懒洋洋地搭了起来,五彩缤纷的水果摊、奇形怪状的工艺品铺、香味弥漫的小吃铺迎来了早起的第一批客人。再过一会儿,电驴一辆辆出现,紧接着一批批出现,再接着汽车和马车也跟着上路。嘈杂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这里是日惹,爪哇文化艺术的发源地。说是文化古城,日惹却一点也不斯文。呼啸的电驴是印尼各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日惹也一样。一辆小小的电驴可以拉家带口达到与汽车同等的载客量,它们成群结队地呼啸而过,飞驰在汽车和行人之间。若不是热心的本地人当街拦下各路车辆,笔者可能永远都无法穿越这不到十米宽的马路。

  据说早年的日惹干净纯洁,没有夜总会等声色场所,家长们放心地把孩子送去读书,使得日惹的教育业兴旺发达。但前卫的艺术文化使日惹沾染上一些坏风气,比如毒品与酗酒。日惹渐渐改写了它白衣飘飘的形象,不过日惹的女孩子到底还是脱不去那份学生味道的清纯。在日惹的马路上、路摊旁和书店前,一些身着白色、淡蓝和绿色纱笼的女孩子总能让城市变得格外好看。她们在车水马龙的日惹街头静静摇曳,白色或粉色的穆斯林头巾衬托出明月般的面庞,看到笔者举起相机,她们一边害羞地微笑一边礼貌地摆摆手。她们就像日惹的珍珠,俏生生地点缀在过时的庄重与现时的混乱之中。

正 午

  吃完午饭,日惹的阳光就像毒蛇一样刺人了,这时躲进拥有250多年历史的苏丹王宫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消暑纳凉,还可以欣赏不少特殊的藏品。

  这座建于1756年的王宫位于日惹市中心,是由日惹苏丹国首任国王哈孟古·布沃诺一世设计并修造的。王宫里收藏着20多套加美兰乐器,它们演奏出的空灵而富有节奏感的曲调从8世纪开始就是印尼最富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如今在许多Spa或者瑜伽冥想的时候播放的都是这种音乐。其中两套最古老的加美兰乐器,一套是麻喏巴歇王朝遗物,另一套来源于淡目王国。王宫里还有间专门收藏皮影戏傀儡的房间,里面保存着各种造型的傀儡。在王宫近处的大仓库里储藏着各式皇家车驾,其中一辆为英国制造,车上镶嵌着一个英国王冠。爪哇人有些特殊的信仰,比如每逢星期五,许多爪哇人会来王宫里奉献鲜花,甚至有人就睡在车房里,希望过去国王的灵魂降临在他身上,得到精神上的指导。人们还会为这些车辆和傀儡每年进行一次“圣浴”,届时当地男女老少都会采接“圣浴”用过的水洗浴自己,他们相信这样会带来好运。

  在王宫里闲散地穿行,就仿佛进行了一次跨时代、跨区域的文化之旅。这里既有象征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寺,又有四面通透的中国亭台式发呆屋,还有英国式的电话、办公室和室内装饰,同时又拥有丰富的象征爪哇文化的守护神雕像。更有意思的是,这座王宫并不是一座博物馆式的“故宫”,而是一座鲜活的宫殿,哈孟古·布沃诺十世苏丹依然住在里面,宫中所用仆人都还穿着古时的服装。偶尔看他们三三两两地走过,恍惚间完成了一次神奇的穿越。

傍 晚

  在距离日惹40公里外有一座婆罗浮屠佛塔,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佛教建筑遗迹,号称“古代东方四大奇迹”之一。租一辆马车,带上随身行李,前往婆罗浮屠。马车有节奏地颠簸在宁静的乡间小路上,感觉自己像个返乡的中世纪乡绅。小路两边是高大的椰子树,笔直地伸向高高的天空。穿过椰子树一眼望去,水嫩的新鲜稻秧绿葱葱地一望无垠。种稻的都是女人,在那么一大片碧绿的稻田中,她们娇小却包裹了彩色纱笼的身体看起来美极了,像花蝴蝶一样扑闪跳跃。

  佛塔共有10层,四面中间各有一条笔直的石级通道,由基角直达顶层。佛塔第一层至第六层是四方形,第七层至第九层像是塔顶的座脚,呈圆形。第十层是钟形的大塔,直径是9.9米。按照佛教解释,塔的下部四方形平台表示所谓“地界”,上部圆形平台表示所谓“天界”。“地界”各层共建有石壁佛龛432个,每座佛龛内有一莲座及盘足趺坐的佛像。“天界”各层建有72个钟形小塔,每个小塔内供奉一尊成人大小的盘坐佛像,形状别致,设计巧妙。佛像按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分别作出“指地”、“施与”、“禅定”、“无畏”、“转法轮”等各种手姿,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指、手掌、手臂等各部也是千姿百态,迥然各异,工艺精巧传神。塔内各层都有回廊,回廊两旁的石壁上刻有各式各样的浮雕,其中有很多是佛本生经故事浮雕,也有当时人民生活习俗、人物、花草、鸟兽、热带果品等雕刻,所有浮雕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堪称是艺术珍品,所以这里又有“石块上的史诗”之称。

  据专家研究,婆罗浮屠佛塔是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遗物而建的。佛祖去世后,遗体火化,骨灰分别安放在8座城市的墓地。阿育王即位后,下诏命令挖掘佛祖的7座坟墓,将遗灰放在8.4万个瓶瓮中,然后分发给佛教徒,在所到之处就地安葬,婆罗浮屠佛塔即是为此建筑的。至于里面是否有佛祖骨灰则没有记载。

  印尼不乏佛教遗迹,但这座“山丘上的寺庙”(“婆罗浮屠”的梵文之意)可真是不枉来一趟,尤其在黄昏。塔底四面墙内有160幅浮雕,塔身墙上、栏杆上均饰有浮雕,在全长2500米的范围内,共有1300幅叙事浮雕、1212幅装饰浮雕。这些有些残缺的艺术品在飘荡的空气中活灵活现,生动地演绎着佛教的种种传说。佛塔的台阶又高又陡,似乎在刻意地以体能为标准考验人们对佛法的诚心。像所有需要攀登的景点一样,越往上走,俯瞰的心境便越开阔,直到达到最高层。晚霞中,绿色葱葱的田地与远处泛蓝的火山绵延成一幅壮丽的图景。

夜 幕

  走了一天,本想早点回酒店,可是路过马里奥勃罗街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停了下来。这条全长3公里的商业街是日惹晚上最热闹的地方,一进来就好像扎进深海寻宝一样不可自拔。富有个性的小店出售各种巴迪布(Batik,印尼蜡染)、皮影戏木偶、银饰、包包、项链、头饰、搞怪T恤、美院学生的作品等等,让喜欢小东西和手工艺品的笔者一个劲儿往外掏腰包。碰上几个能说英语的美院学生,更是兴致勃勃地和他们聊个不停。他们建议笔者去看一场皮影戏,说印尼人几乎都有熬夜看皮影戏的经历。

  笔者慕名来到王宫附近的梭诺布朵么博物馆,据说这里的皮影戏是最传统和最专业的。在加美兰音乐的伴奏下,光束将影像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一段开场白后,伴唱开始了悠扬的歌曲,一个彩色的影人在或强或弱的光、影之间灵活地扭动,演绎着神秘的传说故事。皮影的操纵者根据角色台词和剧情的发展不停地改变嗓音,演绎剧中的不同人物。随着铜质古老乐器发出的金属撞击敲打声,皮影傀儡们在剧场中盘旋着,时而混战、时而舞动,高潮迭起。

  根据故事情节,皮影操纵者一个晚上要操纵50100个皮影,所以有人说他们是有魔法的,在当地与僧侣一样受人尊敬。虽然语言不通,笔者还是被皮影的神秘之美深深吸引。皮影戏没有悲剧,无论故事长短,结局都是美好的、圆满的。(责编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