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中国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发布时间: 2013-11-01 12:00:00
毕飞宇:
“中国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他是中国刻画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他是亚洲文学奖新科状元,他被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誉为“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男作家”。他曾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大红鹰奖、《小说选刊》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1年凭借《玉米》获2010年度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11年凭借长篇小说《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3年10月31日,毕飞宇带着新作《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在南京大众书局国药店举行了新书首发会。这本书是毕飞宇的第一本非虚构类作品,讲述了他在泰州兴化街头的童年生活。在发布会现场,毕飞宇表示,虽然是写自己的童年,但这是他所有的创作中最痛苦的一本。
初登文坛,折桂鲁迅文学奖
1964年,毕飞宇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兴化乡下。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糟糕的经济状况和几近原始的乡土文明,在毕飞宇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以至于长大成人后,那种寒怆悲凉的情绪时时在他的作品中若隐若现。
在兴化乡下生活了19年后,1983年,毕飞宇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他面前徐徐展开。大学期间的毕飞宇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少年情怀总是诗”,他的文学生涯是从诗歌开始的,整天沉湎于诗情画意,“为赋新诗强说愁”,时而冥思苦想,搜肠刮肚;时而激情飞扬,踌躇满志……小荷才露尖尖角,他的第一首诗萌芽在校刊上。看着自己的习作变成铅字,散发着油墨芳香,毕飞宇激动不已,他突然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下子亮丽宽敞起来,文学居然有着如此神奇的魔力。
1987年,毕飞宇大学毕业,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位于螺丝桥附近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教书育人。一次,毕飞宇在南京街头闲荡,墙上一则招聘启示映入眼帘,原来《南京日报》正招聘记者。他掂量下自己,觉得当记者比当老师自由,况且自己喜爱写作,能胜任这份工作。于是,毕飞宇前去应聘,笔试面试一路过关斩将,终被报社录用。
一个作家最初的创作往往跟他当时的人生际遇有着某种关联。1995年,毕飞宇突然感觉胃不舒服,在医院做胃镜时却导致胃动脉大出血,经过全力抢救才转危为安。躺在病床上的他百无聊赖,开始用笔来打发难熬的时光,驱赶内心寂寞。“当时的目的并不是写小说,只是排遣病中的无聊和忧伤。”毕飞宇开始在病榻上构思《哺乳期的女人》。那时还是单身的他婚姻生活一片空白,却鬼使神差涉足“家庭题材”,作品描写了一个小孩和一个母亲的关系,场景虽小,亲情容量却很大。写作中,“我突然嗅到了一股好闻的气味,它属于家庭人伦,芬芳而又迷人,当然,它也可以带来某种伤痛……”作品发表后震动文坛,好评如潮,连毕飞宇自己都未曾料到,在病床上诞生的这篇小说竟荣膺首届全国鲁迅文学大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起点如此之高,令人咂舌。人生处处充满意外,谁能想到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却令毕飞宇峰回路转,从此走上创作之路。
帅哥作家,
笔触窥见女性心灵深处
不久,“新生代作家”毕飞宇调入江苏作协《雨花》杂志,这下“英雄”总算找到用武之地。
当时中国文坛正值先锋文学异军突起,以马原、苏童、余华、格非为代表的先锋作家横空出世,叱咤风云。而此时的毕飞宇也曾受到不少西方现代作品影响,因此他早期的创作总会带有某种先锋姿态。然而,时间一长,他渐渐感到这条光怪陆离的先锋之路越走越窄。
随着年龄增长,毕飞宇开始思考一个作家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他从一个对故事不感兴趣的叙述者转变为一个说故事的文坛高手。“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特别关注他与生存状态的关系,那他的作品,必然就有写实的倾向。”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有着很深乡土情结的毕飞宇梦想创作一部农村题材的作品,就这样,一部新作品《玉米》呱呱坠地。但面对心血结晶,敝帚自珍的毕飞宇还是拿捏不准,倒不是说作品底气不足,而是当时文坛正刮起时尚风潮,一些都市亮丽题材粉墨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国内文坛充溢着华美精致格调,而我写这么老土的东西,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况且《玉米》还涉及文革时一些荒唐敏感话题,包括一些戏讽的语境。”在他看来,生不逢时的《玉米》恐怕要待字闺中。然而,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玉米》发表后,各种荣誉接踵而至,成为当年中国文坛最大收获之一,不但得到专家的赞誉认可,连普通读者都爱不释手,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凭借《玉米》,毕飞宇当仁不让跻身中国最具实力的作家前列。
《玉米》空前成功,极大地激发了毕飞宇的创作激情,随之而来的《玉秀》《玉秧》联袂推出,不但将他的文学生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奠定了他在文坛应有的地位。这之后,毕飞宇一发不可收,成为当今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虽如日中天,人气爆棚,但他没有粗制滥造,而是沉静下来,用心打磨着每篇心血之作,他相信“慢工出细活”。
凡读过毕飞宇作品的读者,大都有这样的感受,看似轻松诙谐的表面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莫名的冷漠和忧伤。作为男人,外表冷峻的毕飞宇内心却炽热如火,情感饱满丰富。但在创作时,他却笔致冷静克制、“惜情如金”,总能恰到好处地掌控着情感流向,像在汹涌澎湃的情感之河上筑起一座“大坝”,时刻调控着奔腾不息的情感激流。他认为如此克制地创作,会让作品有更好的艺术魅力和涤荡心灵的感染力。
鲁迅的作品一直滋养着毕飞宇的文学心灵,因此,他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也流露出鲁迅那种“狠劲”锋芒。譬如《推拿》,这是一部彰显人性的扛鼎之作,毕飞宇以细致温暖的笔调讲述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他在塑造盲人形象时,没有同情,没有怜悯,甚至有些漠然,把他们当成正常人一样看待。“写作之前,我跟盲人朋友的交往,已有相当长时间,熟悉到一定地步,便会麻木,甚至无视身份,和其他人一样,只想塑造人物。”
从事写作20载,毕飞宇说,他的生活可以分为“写作时段”和“非写作时段”。在非写作时段,他过的是普通居家生活,自由自在,率性而为。然而,一旦进入写作时段便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能在书房里“一口气呆上好几个月”。为伊消得人憔悴,作品呱呱坠地,他人也累瘦一圈儿,有种虚脱的感觉。
毕飞宇的创作,小视野、大气象,“关注现实”一直是他重要的审美取向。他平时虽“深居简出”,被人称为“宅男作家”,但他体验生活,并贯穿于日常每一个细节中:小商贩、个体户、流浪汉、残疾人……这些都是他观察社会的窗口。这些小小的窗口,为他呈现了市井百态,喜怒哀乐。“我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我与社会底层有一种天然的默契感,而且,我在沟通上没有丝毫障碍,我想,这种‘接地气’的写作,是我文学创作上一个天然优势。”
零度写作,
最大的才华就是耐心
一些作者成名后,会泥沙俱下,接二连三地出书。毕飞宇说,这种事年轻时也曾遇到过,但都婉言谢绝了。这不是说,他跟金钱有仇,而是他觉得弄不好会深陷痛苦泥潭不能自拔。当初跟张艺谋合作《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就是先签合同然后再埋首创作,“太痛苦了,我几乎崩溃,想想看,人家剧组投入几千万,还有几百号人马,翘首以盼,你夹在中间是什么滋味?哪里还是写作,简直是活受罪。”从此,不管对方开出的条件多么诱人,他绝不动心。“当你决定做个艺术家的时候,你需要在生活中,手里拿把刀,‘嘁哩喀喳’,把许多东西一一砍掉,删繁就简。”
在中国文坛,毕飞宇是个“魅力四射”的作家,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平常生活中的他,活得简单而充实,他不喜欢开会、饭局和应酬,没有手机,也不上网,电脑对他来说相当于“打字机”,生活得有些保守和单调:上午九点起床,然后读书、吃饭、喝咖啡、抽烟,感觉好了,就开工写,一口气写到下午三四点,再翻翻书。晚上去健身中心,雷打不动,直到出一身汗才倍觉畅快淋漓。
毕飞宇有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妻子是一名教师。每次获得奖金,他都会拱手交给妻子,是圈里公认的“模范丈夫”。他和太太是“裸婚”,结婚之初,条件简陋,冰箱离他的写字台只有30厘米,嗡嗡直响;餐桌离他只有一米多,太太在桌边和客人说话,他照样写他的,抗干扰能力特强,“只要我想写,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
毕飞宇在同代作家中,正有一种渐成大家气候,同时,他也被同行誉为“获奖专业户”,拿奖拿得手软,他曾获得两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大红鹰奖。2011年,他还凭借《玉米》击败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折桂“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有国外评委断言:“20年后,毕飞宇的《玉米》将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名著。”2011年凭借长篇小说《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我觉得奖这个东西,就像足球场上进球的感觉,当我进球的时候,队友、教练奔过来拥抱,庆祝一下,接着很快球员又投入比赛,去争去抢,去寻找下一个机会和突破……”
如今,人到中年的毕飞宇,人生在磨砺中有了岁月痕迹,一路走到今天,他的作品却始终花开不败。“写了20多年,我最大的才华就是耐心。”在他眼里,作家的耐心是抵抗浮躁的手段,只有具备耐心,才华才能发挥,判断才准确可靠,感受才不会变形,他想这样一直“耐心”写下去,生命不息,创作不止。(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