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互联网生活
发布时间: 2013-11-01 12:00:00
近几个月以来,香港电信宽频运营商频频升级网络,100M到1G的跨越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其实,上世纪90年代初,当许多内地人还不知什么是互联网时,香港已为一般市民提供互联网服务。2004年,香港互联网渗透率已经高达51%,遥遥领先于内地。时至今天,宽带网络已覆盖香港所有商业楼宇和95%以上的住宅,网速为全球第二,而价格却只有内地的几十分之一。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香港,人们究竟过着怎样一种DotNet生活呢?他们也会跟内地人一样,经常泡论坛、“织围脖”、购物、看电影吗?他们的网络生活与内地人有哪些异同?
热衷上淘宝网购
香港人喜欢在网上购物,而且网购的途径很多,除了ebay、Amazon以及当地的网上商城外,全世界的网站都是网购的对象。不过,与大多数人想象不同,香港人最喜爱的竟然是淘宝与拍拍。
许多内地人都热衷于到香港购物,因为在很多人眼里,香港的东西不仅有保障,而且与全球同步,新潮玩意都是第一时间上市。那么,以精打细算著称的港人为何不直接在当地买,何必在内地网购呢?
香港人郭行说:“我每个月都会在网上买很多东西,大到家具,小至一些饰品,贵的可能上万元,便宜的可能就几块。过去喜欢比价,看看哪个网站最便宜,而现在已经基本摸出了一条规律:数码产品,主机在香港的网站买最划算,而零配件则选择淘宝。”刚从港大毕业的伍楚楚喜欢网上买衣服,她喜欢新加坡的一个牌子,然而香港没有专卖店,但在淘宝网上却有所有最新、最潮的款式,而且价格只有香港的1/5,这让她感到非常意外。“与ebay相比,我现在更喜欢淘宝,买东西可以跟卖家慢慢聊,他们会很细心地帮你解答所有的问题,感觉很亲切。”伍楚楚说。同时,虽然她知道内地有些网站假货横行,但是她觉得:“不管哪里都一样,只能靠自己的判断,多看信用、看评价就不用怕了。”
其实,还有一样东西吸引着港人到内地的网上商城买东西——“免邮”。现在内地的快递价格飙涨,而发往香港的跨境快递却可以免邮。据了解,从深圳发往香港的运费一般要30元,但由于近来香港一些银行跟淘宝搞活动,只要刷信用卡基本就可以把这部分运费免掉。
除了购物,现在越来越多香港人到内地旅游,芒果旅行、携程、艺龙等也是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
现在内地网站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渗透进港人的生活中,香港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内地网站在搞宣传活动,而且服务更细致,比香港的卖家更懂香港人,几乎香港人所热衷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在上面找到。
下载电影怕违法
近两年来,内地电信、联通、长城等几大宽带供应商都几乎将宽带的速度提高了2倍以上。自从安上了2M、4M、6M甚至8M的宽带后,人们逐渐习惯利用迅雷、快播、QQ旋风等一批国内最热门BT(或称P2P)下载、上传工具下载、分享各种各样的影视资源。
但在香港,BT与影视资源却存在一种危险关系,通过BT下载带版权的电影有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近年香港已发生多起网友使用BT下载或上传电影后,遭执法机构拘捕并受到法律制裁的事件。
2005年1月,香港网友“古惑天皇”因为上传《夜魔侠》《选美俏卧底》,以及《宇宙深慌》3套未经版权持有人授权的电影,而成为第一个使用BT被拘捕的港人,香港政府以“有犯罪或不诚实意图而取用计算机”的罪名,判处了他监禁3个月。2006年8月,香港电影业向42名利用BT下载港产电影的香港网友发出民事控告。2009年4月,香港海关宣布拘捕一名38岁网友,该网友涉嫌“以BT分阶段分发”侵权影视资源。
虽然香港遏止了BT下载,但并没能阻止香港的网友访问内地的视频网站,而这些网站上,有非常丰富的影视资源,比如优酷、迅雷看看、土豆等。不过,现在香港访问这些视频网站越来越难了,因为它们为了规避当地版权的风险,正逐步屏蔽来自香港的IP。
香港不仅打击网络侵权,其实也一直在推动网络内容正版化,丰富市民的网络生活。比如,2006年,首个非下载的网上音乐收费平台MOOV成立,用户只需缴付一定的月租,就可以随意收听网站里所有的音乐或者演唱会实况,但内容不能下载,只能在线听。
网络论坛充当门户
虽然影视资源被严格限制传播,但是香港的网络论坛却别有一番景象,任何资讯都有可能被分享、讨论,而且几乎完全没有禁忌。在香港最有名的高登论坛上,大至知名人物八卦、社会事件讨论,小至家门口的小狗都会有网友在上面“唧唧歪歪”,市井之风极甚。
由于论坛太过活跃,甚至惹来了非议。香港专栏作家袁弥明曾称:“做大事的男人怎会在高登打东西,你上去就代表你真的不是做大事的,高登人的行为,就是一推(堆)诸事的人诉说诸事是非,讨论着没有take-away的讨论,不是无聊费时是什么?”接着他还劝吁上高登的人空余时不如多找朋友联谊、做做运动和增值自己。不过,让人费解的是,究竟香港的论坛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虽然被指“无聊”,但仍能吸引那么多人?其实关键在于,早在多年前,香港的论坛就不断向主流媒体渗透,成为了媒体焦点,使其关注度不断急升。
香港一个知名数码论坛的版主阿亮介绍,香港媒体的记者一直大量潜伏在各大论坛中,几乎每天都有媒体关注、引用网络论坛上的报道。2006年,“巴士阿叔”事件经过论坛传播、发酵后,媒体对论坛的关注度再进一步上升,各大媒体纷纷开设网络专版。到2008年,香港娱乐圈发生震惊中外的“陈冠希艳照”事件,此时论坛担任了重要角色,香港电台节目《铿锵集》中特地探讨此事,而且节目中多次出现了论坛截图,“香港的论坛人气都一直非常集中,加之媒体炒作,现在一旦社会发生什么大事,不少港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去这些论坛八卦”。阿亮表示,现在香港很少有像内地一样的大型门户网站,前两年在社交网络流行之前,几乎所有信息都是来自于论坛,这是香港独特的网络文化。
坚守Facebook
香港网民喜欢社交网站就像内地人喜欢微博,有数据显示,已有超过七成网民注册了Facebook,这个数字远超越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甚至是美国。同时,香港网民用于社交网站的时间平均已超过15%,2010年是10%,18至25岁的使用率最高,平均每周有7.7小时用在社交网站上,仅在2011年1月,香港网民在Facebook上的总时间便达1600年。香港的商场不管有什么活动一般都是在Facebook上面召集,活动的图片、文字都是利用Facebook的相册发布。而同事之间有什么新鲜事要分享,都是通过Facebook,甚至老板有时候也会通过Facebook来安排工作任务。
微博进入香港的时间要比内地还早,但是一直没能走红,艾媒资讯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Facebook同样有实时更新状态功能,亦较容易操作,还有很多游戏玩意,而微博却用途过于单一。最重要的是,香港不少网友早已在Facebook建立社交网络,习惯以此与亲友联系沟通,难以在一时间转到另一平台。
(责编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