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唯愿玉壶春 ——九三学社社员、宋代官窑钧瓷研究所所长潘世豪人生探访
发布时间: 2013-10-01 12:00:00
此生唯愿玉壶春
——九三学社社员、宋代官窑钧瓷研究所所长潘世豪人生探访
□戴红
潘世豪钧瓷壶的问世,带来一个新奇的世界。世豪壶的“神”在于它的神工、它的神韵、它的神采,在于文化之积淀、历史之厚重,在于意志和自信,在于传承和创新。
十月初的中原,红枫簇簇,菊香点点,秋色无限。河南禹州市朱阁大道东段宋代官窑钧瓷研究所朱红色的大门里,主人公潘世豪走进镜中,一身得体的休闲装,笑容谦和。随着摄制组镜头摇曳,他开始泡茶,烹汤、焚香、涤器、烫盏,一会儿工夫,香气四溢的茶水从潘世豪手中的钧瓷壶里倾泻而下,其动作娴熟而又潇洒。看他一丝不苟的样子,仿似沉浸于茶与壶的世界……
这正是许昌电视台人物专题片——《神壶》的拍摄现场。
一枝红杏俏争春
潘世豪,1972年出生,河南禹州市人,年轻持重,行事低调,在此“闭关修炼”多年,其作品深受业界及藏家好评,被国内外政商文等名流大家追捧和收藏。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父母经营生意,家境还比较殷实,后来因家道中落,母亲便在当地开了一家彩瓷厂。我从小就对家中变故深有体会,所以,一有空闲我就帮家里进货,这也是我最早接触瓷器的时候。”潘世豪慢慢讲起自己的故事,淡淡的茶香也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当时俺家瓷厂进料都是借用邻居大叔的四轮拖拉机,夏天太阳毒,坐上车皮肤被烤得生疼,冬天拉货回家困得能从车上掉下来。”儿时艰苦的环境让幼小的世豪有了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心境。
1990年秋,潘世豪应征入伍,在解放军某部汽车团服役,担任川藏线物资运输任务。川藏线上,整年白雪皑皑、路途险峻,一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跌进万丈深渊。对潘世豪来说,这是生命对他最严峻的考验,他经常眼睁睁看着那些执行任务遇险的战友,用鲜血濯净了他的心灵。
“活着,就必须对得起生命。”在潘世豪看来,做什么都要追求完美,都要做得最好、做到极致,生命的旅途才因此辉煌。
后来,潘世豪在部队跟着首长当通讯员,身边的人喜欢喝茶,耳濡目染,他也慢慢养成喝茶的习惯。
“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我也是在悟出这个道理之后才开始研究茶壶的。那时喜欢紫砂壶,一年要去宜兴好几次。”潘世豪说:“就是自己喜欢,只为看壶,不图赚钱,现在光紫砂壶就收藏了好几百把。”去的次数多了,潘世豪慢慢掌握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这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希望能借鉴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去做钧瓷壶。
潘世豪是演技茶艺和鉴赏紫砂壶的高手,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可他为什么要研究钧瓷壶呢?
说起来这与女人有关。一天,潘世豪的一位女性客人用他的紫砂壶喝茶,口红的味道把茶香弄得不伦不类。这使潘世豪产生了做钧瓷壶的念头。
这个想法在2008年成为了现实。
“其实,‘中国钧瓷之都’神垕镇很早就烧制钧瓷壶,但那时做得太粗、太笨,不是温度高一注水就炸开,就是壶盖与壶身结合不严密。要是把紫砂壶的精髓和钧瓷的窑变结合起来就好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潘世豪在2008年春开始创建自己的钧窑——华豫钧窑。
“当时也有不少人怀疑我既没有祖传技艺,又没拜过师、学过艺,怎么能做出有相当技术含量的钧瓷?”潘世豪笑着说。
方寸茶壶绘乾坤
做自己想做的事,潘世豪最终踏上了圆梦的艰难路程。他以研究宋代钧瓷为支点,追求宋代钧瓷的境界、韵味,选窑址、建生产线、购设备、买材料、搞设计、定规划,研究宋代钧瓷工艺。他使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釉料配方,追求最高的艺术效果。从造型设计、釉料配方到制作烧造,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细心揣摩、煞费苦心。“我有母亲留下来的老釉配法,再加上近几年对壶的研究,慢慢雕琢,逐步成型。”
万事还是开头难。当时仅筹集资金就让潘世豪很为难。那会儿家里不宽裕,他结婚时只问家里要了一对钧瓷鸡血红的双龙活环瓶。这是因为他从小接触瓷器,确实也喜欢这件老器物;再者家中也真是拿不出其他的。所以建钧窑的钱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做好钧瓷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光壶口、壶嘴和壶把儿的角度掌握就很难。钧瓷的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温度越高,茶壶的收缩比越大,越容易变形、走样。潘世豪笑着说:“当年第一窑什么都没出,而且不仅第一窑,连着十几窑都没烧成,开窑就砸,砸的手疼、心疼。”
一把小小的钧瓷茶壶,一个小小的钧瓷茶杯,试了又试,改了又改。眼看着一窑一窑的作品扔进废弃池,潘世豪的内心也在强烈地纠结着。
艰难玉成,潘世豪始终没有退缩。一窑不行,就再烧一窑,有时候做梦都能梦到在做壶。潘世豪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十窑九不成”!就在他感到十分茫然的时候,母亲的一句话让事情有了转机。“烧钧瓷不往膨出(最坏处)烧,就出不来好东西。”就是这句话让潘世豪茅塞顿开。物极必反,留下的才是精品。就这样,经过无数次失败,第一件钧瓷壶烧成了,接着有了第二件、第三件……
说到这里,潘世豪拿起泡茶的钧瓷壶,用左手中指按住壶盖上的小孔,右手把壶翻转过来,钧瓷壶竟不漏一滴水。潘世豪说:“壶里的茶水之所以不外流,是因为壶盖与壶口的密闭性好。不过,这只是好壶需要具备的要素之一。”
“除了刚才说的釉料纯净不夺茶之香气、密封性好经得起温度冷热剧变外,还有这儿……”潘世豪掀开壶盖,指给大家看。只见壶内线条流畅,壶底中间高、周边底。“这是我从喝茶中得来的灵感。”潘世豪笑着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往壶中注水时形成旋涡,既不会烫伤茶叶,又有利于茶叶和水充分交融。”
拿起潘世豪烧制的其中一把壶仔细观看,其壶身线条优美、造型优雅,用手把玩,如玉一般光滑圆润。而壶盖和口的衔接恰到好处。“这些壶的釉料全部都是天然制品,没有任何添加剂。”潘世豪说。
潘世豪把他的钧瓷壶称为“壶说八道”。即天道、地道、人道、理道、商道、官道、艺道、职道。他对壶的理解是思想、是道德、是文化、是情感、是人伦,是天地万物的聚集和演绎、是自然人文的浓缩和注解。一把小小的钧瓷壶容纳了自然万象、天地人伦。
不久前,河南许昌电视台、市文联联合举行的潘世豪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对他的钧瓷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誉。
“精”。世豪壶精工细作,技术精湛。选料精、工艺精、造型精、釉色精,壶身、壶盖、壶把、壶嘴、壶底比例协调,天衣无缝;“妙”。世豪壶壶内是紫砂胎质,有紫砂透气之功用;壶外有钧瓷釉色,有钧瓷玉质之神韵;“绝”。世豪壶注水流畅,圆而不散,翻转自如,堪称一绝;“雅”。世豪壶造型古朴,端庄高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韵”。世豪壶有宋代钧瓷的韵味,如玉一般温润,如翡翠一般碧彻,沉稳静穆,韵味无穷。
专家们的赞誉也为电视专题片《神壶》的“神”作了生动诠释。世豪钧瓷壶的“神”,在于它的神工、神韵、神采,在于文化之积淀、历史之厚重,在于意志和自信,在于传承和创新。
宋钧遗韵贯古今
钧瓷始于唐而盛于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历代皇家御品。钧瓷最神奇的地方是自然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纯属天然变化,人工难以掌控,烧制难度极高。钧瓷的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的审美意象。“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因此钧瓷被称之为国之瑰宝。
那天,我们也终于目睹潘世豪开窑场景。窑温降下,窑门打开,一窑成品出现眼前。烧窑师傅满脸沮丧,蹲在一边一声不吭。“别难受了!如果出窑件件都是藏品,那还叫宋钧吗?清理一下,全部砸掉。”潘世豪的语气里没有半点犹豫。
潘世豪告诉大家,作为一个钧瓷人,每一件作品都必须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宁折不弯。艺术人生必须完美,决不能有瑕疵。
潘世豪还告诉大家,在宋代五大官瓷中,唯有钧瓷能成为天人合一的产物,钧瓷是天假人之术、人假天之功成就的中华文明精髓。
在潘世豪的作品中,处处充满着对天地人的敬重。譬如,潘世豪的作品《十二生肖》,其创意来自成龙的同名电影,也有圆明园十二兽首的影子。但更多的则来自他对天地人的感悟。为了创作这套作品,潘世豪认真对各种动物进行仔细观察,并结合不同属相的有成就的历史人物肖像,进行过无数次修正。基于此,他的这套作品“精”、“气”、“神”韵十足,其实就是一个人物的“精”、“气”、“神”与自然形象的完美结合。以至于许多工艺美术界的专家学者评价,他《十二生肖》的艺术境界远远超过了十二兽首。
再如潘世豪的《宣德炉》。宣德炉是明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香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潘世豪的这套作品也叫《宣德十三品》,共13款,全部采用宋代工艺,端庄大方、线条流畅,既具有铜器的古朴,又兼备钧瓷之温润。从釉色上看,有的似铜非铜、温润如翡;有的青若翠竹,红若榴仔,炉底一抹宝石蓝。近观之,仿觉一缕檀香扑面,回味无穷……
“中华民族的艺术需要传承,我们应当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对于各类褒奖,潘世豪的回答掷地有声。
这些年,潘世豪一直埋首做钧瓷,小院的大门连个招牌都没有,平时更是很少开门。但他的作品却经过口口相传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08年,潘世豪在北京拜访了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当时耿老对潘世豪带去的仿宋六棱瓶给予了高度评价。
心随壶动,情随茶涌。潘世豪还是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茶艺大师。只要有空,潘世豪就会不厌其烦地摩挲一把把心爱的茶壶。经过长时间的把玩,茶壶日渐有了温润的神韵。“壶小乾坤大,茶中岁月长。走进茶的世界,大家在那里倾心交谈,一起品茗,一起享受精神的快乐。那是人生的一种承诺,也是一份生活的温情。”
潘世豪的故事普通却不平凡。如诗所证:“方寸茶壶内,呕血绘乾坤。钧艺数千载,唯愿玉壶春。”“唯愿玉壶春”,反映了他的心际和胸怀。如今,独树一帜的世豪壶已经在钧瓷艺术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潘世豪也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辉煌着自己的人生。
(责编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