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文化村:火山口上的文明社会
发布时间: 2013-10-01 12:00:00
毛利文化村:火山口上的文明社会
□刘少才
新西兰以优美的环境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新西兰的原住居民毛利人文化更是让人产生极大的兴趣,所以有人说,到新西兰不到毛利村就等于没来过新西兰。
毛利人之乡
新西兰罗托鲁阿市是新西兰北岛中北部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城,这里是毛利人聚居的中心,新西兰全国1/3的毛利人聚居于此,号称“毛利人之乡”。
毛利人是新西兰第一批居民。据史料载,公元14世纪,毛利人从波利尼西亚来到新西兰定居,成为新西兰最早的居民,并用波利尼西亚语“aotearoa”做了它的名字,意思是“白云朵朵的绿地”。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在此登陆,把它命名为“新泽兰”。1769年至1777年,英国人詹姆斯·库克船长先后5次到新泽兰并测量和绘制地图。此后英国向这里大批移民并宣布占领新泽兰,把海岛的荷兰文名字“新泽兰”改成英文“新西兰”。但2006年在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地区会议上,时任新西兰外交部长彼得斯发言称,根据新西兰美斯大学的研究,毛利人来自中国的一支部落。
当欧洲移民带来的域外文明冲击这里长久的沉寂之后,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回味历程,唤醒记忆,于是毛利人的民族文化被提到他们的议事日程中,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成了现代文明世界研究新西兰土著民的文化基地。于是这里出现了早期毛利人生活的土屋等遗迹,出现昔日无人问津的地热火山景点,出现毛利人特有的现代别墅、楼堂馆所、传统的雕刻工艺品,甚至毛利人死后的墓地也成了景点。于是,毛利人与自然、与历史就像一幅幅生命的版画,被刻在新西兰岁月的年轮上,给这个国家增添无穷的乐趣和供人们研究民俗文化的兴趣。
火山口上的村庄
进入毛利文化村,远远就闻到一股刺鼻的硫磺味,导游说经科学检测证明,这味道对人是无害的。这里地下冒出的热气终日白气升腾。有些地下水形成一个坑,尽管水清如镜,但却深不可测,里面的水终日翻滚着,导游说里面的水温有230多度(摄氏度,下同)。水坑四周寸草不生,我脱下鞋子一试,地面非常烫脚,在这个地方久站,怕是鞋底也会被烫化。可是离此不远就有毛利人居住的漂亮别墅,他们世世代代在这火山口生存繁衍,这里的地热,这里的硫磺味,这里地下发出的隆隆的强烈声响都没改变他们。
再往上走,有几个人工修建的温泉池子,池子只有浴盆那么大,水深也只有三四十公分,冒上来的地下热水从上面流过。导游说,这是毛利人洗浴温泉的地方。因为这里的热水来自地下,从水泥路面自然注入池中,满后又自然向下流走,不需人工更换,所以水永远是干净的。
大家沿着一条木栈道往里走,先看到一个活的火山泥塘,泥塘面积大约有十多平方米。里面的黑色泥浆不断地沸腾着,其活动规律是随着该地区下雨量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泥浆的温度很高,导游说有90至95度,看上去像一锅滚烫的芝麻糊。那些泥浆正受到来自地下的炽热气体的冲击到处飞溅。据说泥浆坑每年还要清理,不然泥浆堵塞了出口,将会造成喷发的严重后果。
沿用木栏栅修建的弯弯曲曲的人行栈道再向前走,目视不远处的间歇泉,水柱笔直喷射,冲天而上,高达30余米,似银链闪耀,白莲盛开,雾气弥漫,热气腾腾,隆隆作响。只见一股又一股的水蒸气夹带着许多白色的矿物质从地洞里冒出来,腾空而起,发出噗噗的声音。据说这个间歇泉每天大约喷射10至25次。间歇泉是一种复杂的周期性喷水现象。当地下所积蓄的水量和能量用尽时,喷发就会停止,在休眠期间,水和能量会逐渐进行补充,补充到一定时候就会引发新的喷发。
实在难以想象,毛利人怎么敢在这样的地方生存,并且还开辟出旅游区。这一带的地壳像一个高压锅,巨大的压力和沸腾的地下水正在每时每刻地寻找缝隙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如果这种寻找得不到实现,压得太久,能量越积越多,最后地壳到了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终有一日会来一个大爆发,到那时,附近的所有村庄、城镇都将面临灭顶之灾。可毛利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一代又一代,在没有火种的年代,他们最初就是用这里的地下水煮熟食物而生存的。
漂亮的民居
毛利村的建筑大都只有两三层,连片的居民区仅离地热区二三十米远,一栋栋漂亮的民居错落有致,使人很难想象这就是土著毛利人的家。弯曲的小街依山势而修,各种工艺品、生活用品在一家一户的小店里琳琅满目。特别是毛利人的雕刻艺术技艺精湛,大到房檐、小到手杖都异常精美。
村部是一栋红色的尖顶房子,称为“聚会堂”。聚会堂是毛利人祭祖先、送葬及喜庆节日举行集会的神圣场所,平时不准外人进入。现在,聚会堂已经变成了毛利人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场所和村民集会的地方,门前有一个小广场,两边有长椅可供人休息。
美丽的风光和现代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的毛利村,没有了历史的影子。我们在聚会堂触摸到的是现代建筑的广场和楼阁,广场上那绿色的草坪、挺拔的树木、高挑的灯箱、休闲的长椅,透出了这里的人们生活的悠闲自在。红屋顶、蓝玻璃的会堂,被屋顶不规则的尖式造型和墙面的雕刻木条装点得有些童话般的味道。这里充满了幻想和奇妙,这里拥抱着情趣和惬意,每一角落每一视线,都会给你一幅记忆犹新的画面。
这里的建筑与其说是民居,不如说是别墅。由于新西兰森林资源丰富,再加上毛利人祖先的住宅是用木材简单搭建而成的,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民居大多都是木制的。用现代的建筑工艺融进昨日的历史,这就是毛利人建筑的格调。最有说服力的是,现在村子里能看到毛利人居住的原始小木屋,原始的毛利人住宅与现代别墅式的民居有鲜明的对照,能让人联想到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毛利人生活居住的条件与现在相差万里。
走进毛利人博物馆,展出的是毛利人过去的风俗习惯、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必需品。毛利人的木刻,既是传统的艺术品,又是生活装饰物品,木刻的内容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祝福。在博物馆里,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挂在四处精心雕刻的木刻作品,有的门就是木雕的艺术品。
毛利人是个狩猎民族,可是在毛利村,主街道两侧却是商家店铺一家挨一家,他们过着住别墅、开汽车,经商赚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所以有人说,毛利人是从原始生活过渡到现代文明生活最快的民族,因为他们只用了短短的200多年。(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