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姑娘执著追梦,用智慧和勇气在匈牙利引发“中国热”

发布时间: 2013-10-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22年前,贵州姑娘黄琪英带着对电影《茜茜公主》中茜茜公主所生活的国度的向往,乘国际列车来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经历了千辛万苦,她才得以在当地站稳脚跟。不过,黄琪英发现,匈牙利主流社会和华人社区之间缺乏沟通,当地人总带着一种不公平的态度审视勤劳而又低调的华裔匈牙利人。

  此时,黄琪英有一个梦想:将来有一天,一定要让匈牙利的主流媒体出现华人的身影和声音,让当地人认识到华人的优秀。通过十多年的努力,黄琪英开创了独立制作节目与国家主流媒体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欧洲也是独一无二的。而她制作的《走近中国》栏目更是在匈牙利引发了“中国热”。

贵州姑娘执著追梦,用智慧和勇气在匈牙利引发“中国热”

□中澜

追寻“茜茜公主”来到匈牙利,

历尽艰辛在异域站稳脚跟

  19911212日,时年21岁的贵阳女孩黄琪英只身来到了匈牙利布达佩斯。

  匈牙利是黄琪英心中的一个梦想。上世纪80年代初,黄琪英从电视中看到了由德国和匈牙利联合拍摄的电影《茜茜公主》,茜茜公主的高贵、美丽给黄琪英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给她印象最深的还是茜茜公主生活的国家——匈牙利那如诗如画的风景。从此,匈牙利深深沉淀在了黄琪英的心灵深处。

  20世纪90年代,国内兴起了一股出国潮,当时包括匈牙利在内的一些东欧国家对中国人实行免签证,黄琪英决定到匈牙利闯一闯,因为这个国家寄托着她的茜茜公主梦。

  在同事的惋惜声中,黄琪英辞去了优越的工作,背起背包登上了开往东欧的国际列车。然而,千辛万苦到达布达佩斯,当初言之凿凿要来接她的朋友却始终没有露面,黄琪英只好用弊脚的英语联系了一辆的士,让司机为她找了家收费低廉的国际青年旅馆住了下来。一个人待在异域他乡,孤独、凄凉让黄琪英再也没有了踏出国门的喜悦,她一个人在房间里嚎啕大哭。

  哭过以后,黄琪英振作起来,在布达佩斯租了房,把自己安顿下来。她的第一份工作同大多数初到国外的华人一样,在当地一家中餐馆当服务员。

  黄琪英刚到匈牙利时,由于外国人口大量涌入,匈牙利官方开始驱逐入境的外国人,黄琪英就差点被驱逐出境。这时,黄琪英心中浪漫的“茜茜公主”梦也逐渐远去了。

  但黄琪英是个不轻易向命运低头的人,她坚强地留了下来。干了半年的服务员后,黄琪英又去帮一位在开工艺品店的华人看店。

  在华人社区打工的两年多时间里,黄琪英发现匈牙利语不太好学,很多华人都不会说匈牙利语,于是,她从这里嗅到了商机。1994年,黄琪英到匈牙利罗兰大学学习匈牙利语。为了尽快掌握这门语言,她经常参加学校里组织的各种活动,用不太熟练的匈牙利语与别人交流。两年后,黄琪英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匈牙利语了。利用这个优势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为当地华人提供翻译、财务、移民等业务。在黄琪英的精心运作下,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她在布达佩斯华人圈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发誓让华人声音占据主流媒体,三年谈判征服多瑙电视台

  随着在布达佩斯居住时间的增长,黄琪英发现,华人社区和匈牙利主流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匈牙利人总是用一种不公平的眼光审视华人这个独特的移民群体。匈牙利的华文报刊常常被主流媒体忽视,缺乏在主流媒体中的话语权。黄琪英暗下决心,将来有一天,一定要让匈牙利的主流媒体出现华人的身影和声音,要为华人在主流社会争取话语权。

  有了这个梦想后,黄琪英加入了匈牙利导演协会,成为协会中唯一一位华裔导演。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她决定创办一个中匈文化交流的栏目,争取在匈牙利国家电视台定期播出,让所有匈牙利人对飞速发展中的东方文明古国有个全新的认识。

  20075月,黄琪英在匈牙利导演协会公布了《中匈双语节目策划书》,很快就有商业媒体和她洽淡合作事宜。但因为对方只是有线电视传播,覆盖面有限,黄琪英婉言拒绝了对方的合作请求。当年12月,黄琪英把策划书递交到匈牙利国家电视台,对方回应说,我们以宣传匈牙利政治、文化、经济为主要目的,这样的栏目不适合播出。

  黄琪英并没有因此泄气,她把目光又投向匈牙利第二大电视台——多瑙电视台。多瑙电视台作为匈牙利两个国家电视台之一,其节目通过卫星覆盖欧洲、美洲、北非、大洋洲和中东等地区。这一次,黄琪英决定以结识多瑙电视台台长作为突破口。

  20086月,在匈牙利全国电视节上,黄琪英结识了多瑙电视台台长,表达了自己的合作意向。回来后,黄琪英不断地给他写信,向他介绍北京奥运会,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她提议,这些题材可以做电视节目交流,如果合作做一个介绍中华文化和匈牙利华人生活的节目,多瑙电视台会受到更多中国人的关注,匈牙利也能更好地和中国做文化交流。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台长被黄琪英的真诚打动了,答应可以谈谈。

  黄琪英从总编室到制作部,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谈下去,这一谈就是将近3年。长长的谈判桌,这边是黄琪英和她的助手,对方则不断地变换面孔。通过无数次的争取后,多瑙电视台给出的最终答复是:必须制作和匈牙利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节目,电视台不提供任何制作费用。黄琪英顾不上考虑其他,马上和对方签下了合作协议。

  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投资赞助,黄琪英多次回国,拜访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台,希望能寻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2009年底,中国中央电视台承诺,黄琪英所拍摄的节目可以在该台《探索与发现》《华夏文明》《走遍中国》栏目中播出,这无疑给了黄琪英一个强大的支持。

小女子实现大梦想,

《走近中国》在当地引发“中国热”

  20103月,多瑙电视台通知黄琪英,准备给她安排一期节目,请她尽快制作出来。黄琪英算了算,离播出只有8天时间,而且是首播,顿感压力巨大。

  黄琪英立马召集栏目创作人员讨论选题,最后决定拍一部《中医在匈牙利》的专题片。西方国家对中国中医的神奇缺乏了解,始终抱有一种偏见,她希望利用专题片让当地人正确认识中医这一东方古国的医学瑰宝。

  时间紧迫,黄琪英向华人协会负责人罗强求助,罗强立即电话通知开诊所的华人全力协助。接下来,黄琪英带着摄制组在中医诊所一泡就是三四天,特别拍摄了刮痧、拔火罐、针炙等传统治疗方式。

  仅仅30分钟的节目时长,黄琪英素材就拍了近千分钟。后期剪辑时,黄琪英一直坐在电脑前,冗长的素材需要她反复斟酌、取舍。让黄琪英欣慰的是,她制作的节目不但通过了多瑙电视台严格的审核,播出后还引起当地人的极大兴趣。很多匈牙利人看过专题片后,还专门到中医诊所体验一番。

  叩开多瑙电视台大门后,黄琪英再找选题时,最想做的就是把华人群体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

  2011104日,离布达佩斯160多公里的奥考依市发生了重大的生态灾难事故。匈牙利铝生产贸易公司的一处废料处理堆垮塌,百万立方米的红色污泥裹挟着有毒废料席卷了工厂周围的3个村庄,造成8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的“红泥惨剧”,成为匈牙利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态灾难。

  灾难发生后,黄琪英第一时间赶赴灾难现场,积极组织当地华人华商捐款捐物。当地华人对救助灾民爆发出极大的热情,他们把各种食品、衣物、药品等,搬运到黄琪英雇请的大卡车上。在搬运救灾物资时,更是出现了感人的一幕,许多匈牙利媒体看到华人捐助这么多救灾物品,纷纷加入到搬运物资的行列中。

  事后,黄琪英据此制作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在多瑙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匈牙利人真正认识了华人的爱心以及他们的优秀。此后,匈牙利人更加关注黄琪英担任制片人的《走近中国》栏目,节目越来越受欢迎。后来,应观众的要求,多瑙电视台决定每周两次重播《走近中国》。

  《走近中国》栏目分为“中匈两国时事资讯”、“商旅生涯”、“中华文化”、“美食天地”四个版块,每个版块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黄琪英把最能代表中国经济文化的一面展示给匈牙利人民。诸如匈牙利展馆在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匈牙利人在中国的打拼故事,以及如何制作中国的鱼香肉丝等节目,都先后出现在《走近中国》的栏目里。这些节目让匈牙利人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以及飞速发展的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许多人还因此到中国旅游,以满足对中国的向往和好奇。

  2013年春节前,中国一些艺术家组团到匈牙利布达佩斯艺术宫演出,黄琪英决定以此为内容制作一期节目。那天晚上,黄琪英在演出开始和结束后,采访了蔡国庆、韩红、宋祖英、黄宏等多位中国艺术家,拍到了一些有趣的演出花絮。多瑙电视台播出她和同事精心制作的这期节目后,一些观众写信给电视台,呼吁中匈之间要多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

  在匈牙利,黄琪英知名度越来越高,她被当地人视为中匈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而让黄琪英感到最骄傲的是,她不但实现了让华人的身影和声音出现在匈牙利主流媒体上的梦想,还创下了独立制作节目和国家主流媒体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

  黄琪英希望海外华人能借鉴这个模式开发其他电视台,为中国和居住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她也将一如既往地为中匈文化交流做出应有的努力。(责编 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