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华文教学要形式也要内容

发布时间: 2010-01-22 10:54:14    来源: 中新网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文化的漠视现象日趋严重,华文教学不仅需要重视教学方式,也不应忽略教学内容,即教材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内涵。

文章摘录如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我们都不能忽视这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内涵。在人们学习华语开始变得功利和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审视我们的教材和我们的华文教学。当我们发现,教材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越来越不为学生所知,而教学过程中对文化的漠视现象也日趋严重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到忧心忡忡。

如今,对华文教学方式的讨论和教学实践空前热烈,戏剧的方式、多媒体的方式、歌曲的方式、麻将牌的方式、线上游戏的方式,不一而足。透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感受到有识之士对华语文教学的良苦用心和一片赤诚。但是,我们不能不警惕自己可能因为太过强调实用和功利,太过强调教与学的形式,而忽略了一些不应当被忽略的教学内容。

12月假期,我带领五所初院的华语文特选课程的学生去台湾进行文化浸濡,国立松山高中的一节国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教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最后的环节,他问学生说,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喜欢菊花的,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证,但是,为什么他会选择写《桃花源记》?一开始,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与课题无关,但是随后师生互动的过程,却让我不胜感慨。

课文里的文化符号

老师在提问之后便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关于桃花的文化现象,比如,西王母娘娘的蟠桃,《山海经》所记载的夸父追日、道渴而死、最终化为桃树林的故事,还有过去人们用桃木驱邪的习俗,“桃”与“逃”的谐音,当然还有那首著名的《题都城南庄》的诗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老师就这样启发同学们一点点道出每一个文化信息中所包含的意蕴,最后老师作总结说,《桃花源记》中包含了对桃花源中人们生命得获重生的喜悦,也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这其实和自古以来人们通过“桃”所寄予的特别意涵是一脉相承的,比如长生不老、死而复生、珍视生命以及驱避灾害等等。无论他得出的结论是否和陶渊明当初选择那片落英缤纷的桃树林有何关联,他们的互动却让我联想到了台湾的偶像剧,以及综艺娱乐节目如何地风靡华人世界,还有周杰伦《青花瓷》、《菊花台》优美的意境,甚至李安、蔡国强,乃至诚品书店、云门舞集。我想,对于文化,有这样一个广泛的基础,一种孜孜以求的态度,难怪在文化创意成为产业的今天,会有那么多的台湾制造!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学习华文,只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而已,但是我相信,在新加坡,对于许多人来讲,学习华文,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会觉得还有其他的要义存在。它应该不只是语言的学习,还应该有文化的传承、价值的认同、思维的训练、道德的养成,甚至创意的启蒙。即使我们从最功利的角度来说,重视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门语言。

教学不应忽视文化内容

2010年新学年,《逗号》将特别开设一个名为“文化悦读室”的专栏,为学生提供愉悦的文化阅读。专栏选择中学二年级快捷和高级华文教材相关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素材,作一些基本的介绍和适当的延伸,例如神话与民族特性、中国古代知识份子的人生信条、古代文人经典爱情故事、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等。每一期还会结合当前现实,设计两个思考题,希望中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文化信息的同时,还能结合实际得到一些启发。从《逗号》的邀约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编辑室对文化的重视,作为一份中学生报刊,这种坚持是可喜的。

在人们热烈地讨论该以何种方式教华文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教学的内容。尤其是当我们尝试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方式,而学生仍然兴味索然的时候,我们也许应该想想,除了字词句外,我们可以教些什么。教材中涉及的丰富文化信息可以是一举多得的教学内容,我们既可以通过它学习语言文字,也能够感悟到先人文化的精粹,吸收到更多的精神养分。所以,在追求更有效的华文教学方式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引起兴趣的,不单单只是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内容也同样重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