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影视业巨子慈善大家
发布时间: 2009-09-23 09:22:1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的重大地震,牵动着港人的心灵,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助。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及夫人邵方逸华女士在得知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即向中国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币,与教育部配合,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事实上,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他同时也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这位老人的人生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从颜料世家到影业王国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其父邵玉轩于19世纪末前往上海创业。邵玉轩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闯入中国电影业。
1926年,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开始其一生与电影业的不解之缘。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邵氏影业被迫关门。1945年抗战胜利后,邵逸夫决心重振邵氏影业。
1957年,邵逸夫到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间,邵逸夫倾力打造位于香港清水湾的邵氏影城。这一工程历时7年始告完工。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从上世纪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堪称华语电影史的见证人。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出任香港“无线”董事局主席。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视率长期在港岛独占鳌头,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
散尽千金济众生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美国旧金山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使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1987年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邵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宁波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