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奥运强调人人参与奥运,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快乐。同体育健儿参加比赛、工程建设者参加奥运场馆建设一样,志愿服务是社会公众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重要途径。
志愿者项目搭建起广阔平台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于2005年6月5日正式启动,目前已经形成了由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迎奥运”志愿服务、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6个项目和“微笑北京”主题活动组成的总体格局。
北京地区志愿者申请人是赛会志愿者的主要来源,同时北京奥组委也从全国各省区市公众、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友好人士中招募一定数量的赛会志愿者。截至2008年3月31日赛会志愿者报名结束,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申请人数达1125799人。目前,志愿者申请人普遍参加了通用培训和相关专业培训,参加“好运北京”体育赛事的志愿者则完成了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
城市志愿者主要在城市重点区域和场馆周边设立的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上提供信息咨询、应急服务和语言翻译等服务。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我们将推出55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组织40万名城市志愿者为观众、游客提供服务。社会志愿者则围绕平安奥运建设,在社区、乡镇、赛场周边公共场所、公交沿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北京志愿者协会还推出了700余个志愿服务公益实践项目,包括公益机构服务、语言服务、助残服务、环境保护等16类志愿服务,愿意参与的市民均可以选择参与。
打造千万“微笑北京”的使者
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将有近千万人次的观众观看比赛。我们将通过拉拉队志愿者和文明观众工作,把这些直接观看赛事的观众打造成为千万“微笑北京”的使者。我们拟建立三支队伍:一是引导员志愿者队伍。主要是指分布在18个场馆(群)的拉拉队引导员志愿者,他们将在赛场观众群中发挥“引导”的关键作用。二是骨干拉拉队志愿者。在奥运会、残奥会每场比赛中安排一定数量的拉拉队员进入赛场,他们将在赛场观众群中发挥“核心”作用。三是组织文明观众。依托三支队伍,结合不同项目、赛场的特点,以富有特色的助威方式带动看台观众整体互动,营造文明热烈的赛场氛围。
2006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北京志愿者协会联合中央及首都25家新闻单位共同向全社会发出倡议,正式启动了“微笑北京”主题活动。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我们在长城传递微笑”、“我们在钟鼓楼传递微笑”、“歌声与微笑”群众歌咏等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活动,推出了奥运志愿“微笑圈”,倡导市民佩戴“微笑圈”,实践乐于助人、诚实守信、文明礼仪、保护环境、学习进取的承诺。在北京奥组委联合有关媒体开展的“2007北京奥运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中,“奥运志愿微笑圈发放,70万群众争当志愿者”被评为十大新闻的首条。
开启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的新篇章
北京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综合包户”为主要形式的学雷锋活动。1990年,以服务第11届亚运会为标志,开辟了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新天地。1993年,北京志愿者协会在全国率先成立。此后15年来,广大志愿者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秉承“学雷锋”活动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大型活动、扶困济贫、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全面参与奥运筹办工作,全力推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开启了北京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奥运会、残奥会为广泛传播志愿精神提供了契机。据北京志愿者协会了解,目前北京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103岁的老人,而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是6岁的五胞胎。志愿服务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捡拾一片树叶、擦拭一处公共设施、自觉排队、少开一天车……这些都是一种志愿行为。我们希望社会上所有人都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志愿服务转化为每个人的日常习惯、自觉行为。
奥运会、残奥会为促进志愿者自身发展提供了途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报名后,北京奥组委通过电子邮件、信件、电话等多种形式与志愿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积极开展各类志愿培训工作。我们组织部分志愿者参与第15届多哈亚运会、第12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以及“好运北京”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帮助他们积累志愿服务经验。我们还定期开展“北京十大志愿者”评选活动,动员更多人关注、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志愿服务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的新时尚。
奥运会、残奥会为志愿服务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机遇。我们将以奥运志愿者工作为契机,加大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形式多样志愿服务活动的力度;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由集中性服务向日常化服务转化;加强志愿者组织体系和社会动员机制的建设;通过志愿服务工作切实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2008北京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将以最好的工作状态、最高的工作标准,全力以赴做好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使志愿服务成为社会关注、人人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在保障北京奥运、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摘自2008年第13期《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