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源探古
发布时间: 2005-06-14 02:22:16
历史是一条长河。畲族就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存、发展,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树有根,水有源。族源是指某一个民族主要是由哪个地方哪一部分人发展起来的。畲族之族源也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来龙去脉,有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论据。那么,畲族究竟是从哪来的呢?这一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曾作过认真负责的调查研究,但他们各持己见,议而不一。
美丽的盘瓠传说
畲族的祖先是广东凤凰山一带的土著民族呢,还是从别处迁入凤凰山?由于缺乏历史文字记载的证据,不少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旁证史料中来说明畲族的族源。认为畲族是从其他地方迁入凤凰山的有三种观点:一是畲族同源武陵蛮,于汉晋时代从长沙一带迁入;二是畲族是东夷,是从徐州一带迁去的;三是畲族是从河南迁来的。而认为畲族是土著民族的也有三种观点:一是畲族是古越的后裔;二是畲族是越蛮的一支;三是畲族是闽族的后裔。
各地畲族的《家谱》《祖图》《高皇歌》以及口头传说,都认为畲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广东凤凰山。广东潮州凤凰山在历史上早就很有名气。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专》有记载:它位于潮州所辖的海阳县内,是一座绵亘数百里的大山脉。韩江流经其境,韩江上游是福建的汀江,水系相连。在古代,沿边河流区域正是人类栖息的好地方。在唐代之前,这里没有后来的省界之分,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区域,这个区域用凤凰山来表述。《凤凰山》歌词有唱:“龙麒自愿官晤爱,京城晤掌广东来。自愿晤爱好田地,山场林土自来开。”不管是迁入还是土著,族源尚存争议。但广东凤凰山是畲族人民的发祥地,或者说是畲族人祖先久居之地,是不存在异议的。
畲族崇拜凤凰,在畲族妇女的头饰、服饰上随处可见凤凰的身影,但是畲族祖先最早的图腾是麒麟。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上古时代,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从耳中取出一虫,形象如蚕,育于盘中,忽而变成一只金龙,毫光显现,遍体斑纹。高辛皇帝见之大喜,赐名龙麒,号称盘瓠。此为麒麟图腾的由来。其时犬戎入侵,国家异常危险,高辛皇帝下诏求贤,告天下能斩犬戎番王头者可娶三公主为妻。盘瓠揭榜,挺身前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高辛皇帝因其不是人身意欲悔婚,盘瓠忽言:你将我放在金钟内七天七夜便可变人。可是,到了第六天,“公证人”怕他在金钟内会有不测,于是打开金钟,盘瓠身已变人,头却未变。龙头人身的他娶了公主,公主则头戴凤冠与之成婚。婚后盘瓠不愿为官,领着妻子到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居住,开荒种田、繁衍子孙,生有三男一女,长子取名盘自能;次子取名蓝光辉;三子取名雷巨佑;女儿嫁给钟志深为妻。盘、蓝、雷、钟就是现在畲族的四个姓氏。这则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编成了《盘瓠歌》,绘成了《祖图》,用来歌颂盘瓠一生的经历。《祖图》畲家家族均有珍藏,逢年过节挂在中堂,供族众叩拜。平时秘而不宣,也不让外族人观看,久之,发展成一种全民性的信仰。
信仰盘瓠图腾的民族,分布的地区很大,不仅在中国有,国外也有。国内有苗、瑶、畲和高山族等,国外有日本北海道和库页岛的虾夷族、澳洲中部的阿伦他族、西非黄金海岸的芳梯族、中非维多利亚的班索加族、秘鲁的宦卡族、美洲的印第安人等十多个民族。
神话毕竟是神话,盘瓠的神话故事并不可视为是畲族人民的祖宗,当作畲族族源来理解,应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一个民族的发展史才是科学的。
“畲”字定族称
畲族的族称不是自称,而是被称。畲族人自称为“山客人”,汉族人称畲族人为“客家人”,畲族人称汉族为“民家人”或“本地人”。然而,“山客人”和“客家人”的称呼,都不是本民族的族称。解放初期也曾有过畲族是“苗”族的说法。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工作,对畲族的族称进行了慎重的识别调查。1953年8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出以历史学家施联朱教授为代表的畲族识别调查工作组,分赴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漳平县羊隔村等畲族村进行了民族识别调查。1955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又再一次派出畲族识别调查组,到凤凰山区、莲花山区进行识别调查。历经3年时间的识别调查工作,1956年8月1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认为畲民可以确认为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1956年12月8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正式电告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确认畲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称为畲族。
畲族的“畲”字有着本民族劳动生产形式的含意。宋朝末年有汉族史书称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为“畲”。汉字中的“畲”(余田)为“垦熟的早地”的意思。“畲”(人示田)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畲族简称,意为开荒辟地、刀耕火种的一种生产方式。
“畲”字被用于称呼一个民族群体,始于12世纪中叶。宋朝、明朝、清朝及建国前,对畲族也都有过“畲民”、“畲客”的称呼。从“畲”字的音、形、义来理解,其意体现了畲族人民那种勤劳勇敢的民族本色。
中央政府对畲族族称的确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畲族的发展进步给予极大的关心和爱护。
千年迁徙之路
畲族人民的祖先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多次大举迁徙的经历。从广东迁往福建再由福建迁入浙江,而景宁是畲族迁入浙江最早的落脚地。
据畲族《家谱》的记载,畲民的迁徙形式不是成群成批一起举迁,而是一家一户或者是几家几户逐年地迁移。
明代是畲族大量迁入景宁的时期。1915年重修的《平阳雷氏家谱行第》载:“始祖景云、景通二公,原籍罗源,洪武十二年(1379年)移居处州景宁县岭根而居焉。”1900年重修的包凤村《雷氏家谱》载:“万历三十年(1602年),始祖雷进明,从福建福州府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内迁来景宁包凤村居住。”最早迁来的一支,距今已有1200多年。在这1000多年里大量迁入景宁的是在明朝的万历年间。
在历史上,畲族人民的祖先历经千辛万苦,千年举迁,而现在畲族人民依然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是有其社会原因的。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人口增多。耕地、人口与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一定数量的土地只能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完全符合自然法则的,否则,就会受之惩罚。
《高皇歌》歌词唱:“凤凰山上安祖坟,荫出千万好子孙。山上人多难作食,分掌潮州各乡村”。在那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处于原始状态的情况下,刀耕火种,微薄的收获,无论如何也是很难养活众多人口的。在原处“难以作食”,而外迁他处却可以谋生,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二是贫困逃荒。清同治十一年刊本《景宁县志》卷十二《风土·附畲民》记载:“贫不能存,则亡徙以去。”贫穷潦倒,无法生存,生活所迫,只有外逃才是唯一的出路。也是一个直接的自身原因。
三是阶级压迫。清光绪二十四年刊本《海阳县志》记载:“海阳县凤凰山诸外畲民,遁入山谷中,不供徭赋。”《高皇歌》歌词中云:“广东住了千多年,官府逼人世难平,官府欺人人难活,逃落别处去种田。”还有《景宁县志》记述:“畲客都居山中,性甚懦,彼所垦之地,垦熟即我汉人所夺,不敢于较,乃他徙……”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是畲族祖先迁徙的重要因素和根本原因。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如今,畲族主要定居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和安徽六省100多个县的部分山区里。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就位于浙江省西南山区的景宁。景宁畲族自治县辖区行政面积1950平方公里,5个镇19个乡,全县户籍人口17.9万,其中少数民族1.83万人。县境属山区,自西南向东北渐倾,地貌为“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格局,畲汉两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建设起自己美丽的家园。
由于千年迁徙之缘,小集居大分散是畲族人的居住模式。“山弯山脚湾里湾,半山湾里是我寮(家),楼楼一样梯田房,缕缕炊火冒青烟”。这首畲歌就是“畲客”人住在半山腰的真实写照,同时展示了畲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