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绍兴

发布时间: 2005-04-09 09:17:09    来源: 省统战部

 

  我游绍兴的那天,正巧赶上绵绵细雨的天气。小桥流水,白墙黑瓦,原本保持着江南小城固有风貌的绍兴,在我的眼里一片烟雨茫茫。

  这虽是我第一次来绍兴,但于绍兴,我与她神交已久:这里是我平生最为钦佩、最为敬仰的鉴湖女侠秋瑾的故里;这里有我自幼神往的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里的沈园,诞生了风流才子陆游那首千古传唱的《钗头凤》;这里还有那茂林修竹掩映下兰亭与惠风和畅中的曲水流觞;这里还是现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和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的故乡……翻开绍兴的历史就如同翻开了一部厚重的线装书,她散逸出耐人寻味的人文气息。今天,我终于走进绍兴,走进这座素来被称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斜风细雨中,我的脚步轻轻,生怕踩着中国数千年历史遗存这古城乡野街肆上的哪一处典故。

  阴雨中的绍兴城,看上去好像一幅上了彩的水墨画。灰黑的马路,灰黑的屋顶,灰黑的水……墙壁原是白的,然而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爬满了灰黑的沧桑。如此深深浅浅的灰黑之中,间杂着深深浅浅的团团的绿——很奇怪,绍兴的绿给人一种丰腴的感觉。看着这样的绿色,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环肥燕瘦”之类地感慨。沿着这样的街道,我来到早已心向往之的宣亭街口。这里是秋瑾就义的地方,以灰黑的街墙为背景,一尊洁白的大理石雕像矗立于此,鉴湖女侠微蹙眉头,仰视苍穹,似乎在满怀悲愤地吟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到秋瑾就义之地,来参拜这位令人无比崇敬的女志士,是我的平生宿愿,今日来此,恰遇连绵阴雨,使我的心情不由得有些沉重。我问陪同身旁的浙江友人:“秋瑾的故居离此远吗?”朋友低声道:“倒没多远,只是与其他修缮过的名人故居相比,显得破败得很,今天时间较紧,依我看,不去也罢。”我默然。我知道,满清政府当时对秋瑾的残害之烈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固然,为唤醒苦难中的民众,连生命都不足惜的秋瑾,绝不会在意她身后的家院财产。然而,对用自己身躯为人们竖立起不朽丰碑的女侠而言,家乡的后人难道不该修缮好并守护好英烈的故居吗?那可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片家园啊!

  拜别秋瑾塑像之后,我随友人叩访了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我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因着鲁迅的原因,知道了绍兴。鲁迅无愧为绍兴人的骄傲,绍兴市政府将这位伟人的故居作为绍兴城的“伟大标识”,被修葺一新的鲁迅故居景区保持着绍兴原汁原味的古老街景,在蒙蒙细雨中,来此参观的游人仿佛真的回到了鲁迅童年的世界。当我步入鲁迅祖父那座深宅大院中时,顿时领悟到世代书香门第的家世背景对其子弟深入骨髓的影响与缔造!就是这座晚清翰林的幽深宅院孕育出我们“民族的脊梁”、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和近代散文名家周作人,尽管他们弟兄俩所走的道路截然不同,但在近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穿过与鲁迅故居紧邻的那条小街,步行四五百米,便到了闻名中外的“咸亨酒店”。这间小店仍保持着鲁迅笔下的“八仙桌子长条凳”的原貌,远道来此的游客,只要时间稍微充裕点儿的,总要进去歇歇脚,有人还特意要了瓶“女儿红”,就着茴香豆喝几盅。酒店门前的“孔乙己”黑色铸像十分夸张:长衫及地,身型瘦长,细细的脖子,还有那翘起小拇指慌忙捂向茴香豆的大手。造型生动诙谐,夸张中不失准确。望着在纷纷细雨中,争相与孔乙己合影的游人,我不由想起茅威涛主演的越剧《孔乙己》中有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凄凉唱词,心中便生出无限感慨来,谁能想到,改革开放的年代竟让这个旧时代落魄文人的艺术生命具有了为家乡造福的价值。真是时代造人啊!

  午后,天气仍无放晴的意思,微雨中车子驶向兰亭。待到达目的地时,所有人的心情皆为之一爽:好一个风雅兰亭,真是名不虚传!她依山傍水,在距绍兴城几十公里的兰渚山下,是当年勾践种植兰花的所在,是一块集山水精华的宝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里的古迹很多,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合写题名的鹅池,有书圣练黑一池清水的墨池,还有留存着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墨宝的御碑亭。最让人好奇的还是那条让文人们千百年来念念不忘的流觞的曲水。我们眼前能看到的,不过是10多年前,今人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修建的一条宽不过一米的小溪,弯弯曲曲,清澈见底,所幸还颇有几分意趣。我在小溪边散放的蒲团上坐下,弯腰洗洗手,如果此时真有盛满美酒的杯盏从上游顺水而下,随手拈起,且饮且吟,倒是别有一番雅趣。古人虽享受不到现在E时代的新玩意,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调决不亚于现代人。

  不得不告别绍兴之际,我的心充满难以离舍的情感。是的,绍兴黄酒在天津超市的货架上也可以寻到,然而,这座古城厚重的风骨,却只有你身临其境的用心去触摸、去体味才能感受到。透过车窗,弄口里清寂无比的青藤书屋,老街边上小桥流水的倒影在我们眼前一掠而过。我不由地想,游历如此风雅的小城是不该来去匆匆的,而应是闲庭信步,即便在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