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吐鲁番
发布时间: 2005-12-08 09:42:49
吐鲁番是令人神往的。但是,这种神往也只是基于各种资料堆砌起来的想象。吐鲁番的葡萄以及与《西游记》捆绑在一起的火焰山,几乎就是我印象中的全部。
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了吐鲁番。虽是走马观花,却也印象深刻。
天公作美,出发这天,天气多云转阴,让我们此行免去了太阳的暴晒。
从乌鲁木齐出发到吐鲁番,一路上,典型的戈壁滩、绿中泛着黄色的荒漠植被——骆驼刺、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荒漠绿洲等等,景致变幻,思绪漫飞。
交河古城:世界上
唯一的生土建筑城市
交河古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这里。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人说,来吐鲁番,交河古城是一定要去的,否则很难说你到过吐鲁番。
交河古城是世界上唯一的生土建筑城市,建于2300年前,年代早于秦汉,状如柳叶形,长1650米,最宽处300米。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在城南交汇,故名交河。古城由庙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筑组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13世纪下半叶,交河古城屡遭战祸,破坏严重。明朝永乐年间该城废亡。
交河古城有一婴儿古墓群,共有二百多座婴儿墓,据推测可能是高昌回鹘时期的遗存,但何以在官署区集中安葬死亡婴儿却是一个未解之谜。
交河古城,让人叹为观止之处在于,几乎全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最高建筑物有三层楼高,虽经2300年的风风雨雨,依旧巍然屹立。这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采访团来到这里时,赶上了当地千载难逢的“大暴雨”。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南方的人来说,这“大暴雨”其实只不过是几点雨滴,充其量刚刚湿润了地皮。可是,连导游都惊呼,今天的日子,吐鲁番人可以“过年”了;兴奋之余,大家也在想,如果动不动就来点“大雨”,交河古城怎能保存得如此完美呢!
现在的交河古城的规模,大体为唐代的建筑,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台地东南部约一千米的范围内。古城四周临崖,在东、西、南侧的悬崖峭壁上劈崖而建三座城门。
交河古城的建筑布局主要由明显可见的三个部分组成:贯穿南北的一条中心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道北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部的寺院区,建筑多是长方形院落,院落门向着所临街巷;大道东区南部为大型居民区,北部为小型居民区,中部为官署区;大道西区除大部分为民居外,还分布有许多手工作坊。城中大道两旁皆是高厚的街墙,临街不设门窗。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交河古城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特别是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可以说,整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群,其建筑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罕见其例,体现出古代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
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
我们参观的坎儿井,实际上是坎儿井博物馆,它包涵了一条货真价实的坎儿井群,让人零距离地感受它的魅力。
吐鲁番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其干燥,但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大片的绿洲。这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共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表灌溉、使用。坎儿井由立井、暗渠、明渠三个部分组成,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将立井逐次从地下挖通成串,水便从地下引出地表。
坎儿井是人们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坎儿井博物馆内依“地下运河”设计的尊尊雕像,生动再现了人们开凿坎儿井的艰辛。据导游讲,坎儿井的挖掘一般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而且由于地下渠道比较狭窄,人们只能跪在水里或蹲在水里,因此当地的人多有关节炎。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是清代以后陆续建造和维修的,有的老井已有百岁高龄。
苏公塔:唯一的伊斯兰风格名塔
苏公塔是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也是我国百座名塔中唯一一座伊斯兰风格的古塔。
苏公塔,又名“额敏塔”,位于吐鲁番市东郊2公里处的木纳格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公塔建成于1777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苏公塔整个建筑群由古塔和清真寺两大部分组成。苏公塔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次子苏来曼,为纪念其父的功绩,表达对清王朝的忠诚,自出白银7000两建造而成的。
古塔是灰砖结构,塔身浑圆,自下而上,逐渐收缩。高达40米的砖塔,自底到顶,用一块块土砖砌成了15种格调的几何图案:波浪、菱格、团花……循环往复,变化无穷。立身塔下,抬头仰视,就如置身一幅复杂而变幻的装饰画前。
塔下的清真寺宽敞宏大,且目前仍在使用。这是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它有可容千人以上的礼拜大厅、穹形的拱顶、造型美观的马蹄形券顶、众多的壁龛、幽暗的布道小室,处处都显示着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和浓烈的宗教生活气息。
葡萄沟: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
新疆有一首歌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来到吐鲁番,不到葡萄沟品尝甜美的葡萄,便不能领会吐鲁番火辣辣之外的那份惬意。
所以,到了吐鲁番是一定要去葡萄沟的。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县城东北角,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沟长8.8公里,最宽处有2公里。
车进峡谷,只见两山夹峙,中间是草木芳菲的沟壑,宛如一道绿色的画廊。吐鲁番人在谷底筑了鹅卵石和水泥板砌成的河渠,长流不息的河水恰似一道银练从山谷奔腾而下,翻卷着天山雪水融合的雪白的浪花纵贯二三十里,浇灌着整个葡萄沟。沿着河水向峡谷深处延伸的那层层叠叠的葡萄田,像一匹匹翠绿的绸缎,依山势直挂在柏油路两旁的山坡上。
葡萄沟的葡萄是出了名的,葡萄沟也就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了。别说田地里连绵不绝的葡萄园,就连宅前屋后、渠旁路边都栽满了葡萄。葡萄沟的葡萄品种繁多,共计有381种,有马奶子、红葡萄、黑葡萄、无核白等等。最为名贵者,莫过于无核白葡萄,简称为“无核白”,因其无核白如玉、晶莹透明而得名,葡萄粒小、汁多、味甜,含糖量高达24%-26%,在国际葡萄市场被誉为“绿珍珠”。
快到吐鲁番的时候,我们看到在较高的坡地上建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房屋,它的四壁都是用土坯叠砌的,但在墙上密密匝匝地布满气孔。较大的房屋约有两层楼高,远望像个古城堡,样子十分别致、奇特,这就是吐鲁番人晾葡萄干的房子,即“晾房”。经由“晾房”天然晾制的葡萄干,颜色呈黄绿半透明状,干韧绵软,蜜甜鲜香。导游称,通过“阴干”晾出来的葡萄才真正称得上地道。
“晾房”为葡萄沟原本就旖旎诱人的风光又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火焰山:水与火的交融
葡萄沟,火焰山,一水,一火。人说水火不相容,而它们却奇迹般地融为一体,这不得不归功于火焰山。火焰山上高温干旱,“飞鸟千里不敢来”,但其山体却又是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大坝。
火焰山自东面西,横亘在吐鲁番盆地中部,为天山支脉之一。亿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岩的闪光,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犹如大火烈焰腾腾燃烧。此即“火焰山”名称之由来。火焰山山体长约98公里,宽约9公里。主峰位于吐鲁番市区以东约40公里处,海拔高度为831.7米。
火焰山处在“丝绸之路”北道上。至今仍留存许多文化古迹和历史佳话。火焰山神奇的地貌、独特的物产、众多的文化遗址,以及《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灭火焰山等优美的传说,脍炙人口。
民间关于火焰山有两个有趣的传说。一说,当年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仓促之间,一脚蹬倒了太上老君炼丹的八卦炉,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鲁番,就形成了火焰山。山本来是烈火熊熊,孙悟空用芭蕉扇,三下扇灭了大火,冷却后才成了今天这般模样。又说,维吾尔族民间传说天山深处有一只恶龙,专吃童男童女。当地最高统治者沙托克布喀拉汗为除害安民,特派哈拉和卓去降伏恶龙。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恶龙在吐鲁番东北的七角井被哈拉和卓所杀。恶龙带伤西走,鲜血染红了整座山。因此,维吾尔人把这座山叫做红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焰山。
我们开车由木头沟进入火焰山腹地西洲天圣园,便看见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群塑。只见孙悟空腾云驾雾,肩扛芭蕉扇在前开路,唐僧气宇轩昂带着猪巴戒和沙和尚,牵着白龙马,慢步徐行。
唐僧取经群塑形态生动,表情逼真。群塑是1989年修造的。来此观瞻照相的中外游人接连不断,是火焰山新辟的旅游景点之一。遗憾的是群塑人为的被高高的铁栅栏团团围住,形同囚犯,令人驻足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