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婚俗趣闻

发布时间: 2005-12-08 09:39:38    来源: 省统战部

 

  拥有二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与利比亚、埃及为邻,人口约3557万。苏丹全国有19个种族,597个部落。这个遥远的非洲国家拥有很多妙趣横生的习俗,最令人大开眼界的是苏丹人的婚俗趣事!

热舞中的婚礼

  苏丹人结婚较早,男子过15岁,女子过10岁便可结婚。如果某个男子相中一名姑娘,他在求婚前,先要取得姑娘母亲的口头应允,然后再正式派人与姑娘的父亲签订婚约和协商彩礼事宜。婚前,男方只付彩礼的三分之二,其余等婚后再付。女方要给女儿一些陪嫁。在婚前的一周内,新郎家要把牛羊、珠宝、衣服化妆品等送到新娘家,新娘开始用这些化妆品来打扮自己。

  婚礼在女方家里举行。在农村,一般是新郎骑着马,由载歌载舞的亲友们簇拥着前往新娘家。在城市,一般是乘汽车前往。婚礼开始时,新郎和新娘开始跳舞。跳完一曲,宾主便一起跳传统的“颈舞”。跳时,女青年双手背后,挺胸扬头,一边转动身体,一边扭动颈部、胸部和双肩。男青年则围着姑娘伴舞,不时用力弹指,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是婚礼必跳之舞。

  在有些农村,新娘在跳“颈舞”时,一旦把头倾向哪个男青年,那个男青年就要马上脱下衣服,听任新郎鞭打,以显示自己的勇敢,将来可以找到漂亮的妻子。在城市的婚礼中,男女青年还通宵达旦地大跳节奏强烈的类似迪斯科的“自由舞”,气氛热烈欢快。

  年轻的姑娘们在小伙子的队伍与和声中载歌载舞,娇脆的声音与美妙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金属首饰相撞发出悦耳的声音,这时小伙子们就跳得更加起劲了。全村男女老少都出来观赏,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真是热闹非凡。甚至还有人骑上骆驼或站在高处,以便看得清楚。

  当姑娘们跳累了的时候,就会停下休息,她们要借机摘掉头上沉重的银饰包头与围巾。这时一名男子会受主人的委托,用一根精致的针扎着一沓钞票送给一名被公认为跳得最好的姑娘,作为对她优美舞姿和灵巧双手的奖赏。当然这种奖赏只是象征性的,得到钱的这名女子并不真正拥有它,一会儿还要把它当作礼物送给新娘,寓意希望新娘同样心灵手巧。同时,跳得好、唱得美的小伙子也会得到主人的礼物。同样,这份礼物也要交给新郎,作为对他新婚的庆贺与祝福。

  婚礼一般要持续数日。在第二天要举行“朝礼”,即新娘在新郎陪伴下跳“新娘舞”(一种全身扭动的舞蹈)。随后新郎、新娘并排坐在一张床上,用一种名叫“杰尔体克”的丝绸将两人的手腕连结在一起。老人端来牛奶,两人各含一口,同时朝对方脸上轻喷。他们认为,牛奶象征纯真洁白,夫妻同饮一杯并喷洒给对方,表示夫妻亲密无间,婚后幸福。

  然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的欢歌笑语声中再次跳起“新娘舞”。婚礼最后一天的早上,新郎、新娘还要在双方父母的陪伴下,到附近的尼罗河边洗手、洗脸。因为他们认为尼罗河水是幸福的源泉,用尼罗河水洗脸、洗手,可以使婚后生活吉祥如意。

新婚夫妇要住“石头房”

  对任何一对新婚夫妇来说,谁都希望自己的“洞房”充满浪漫和温馨。因而在结婚前一段时间,两人就开始设计,亲手对洞房进行装饰布置。然而,在苏丹南达尔富尔省的马腊山区,那里的阿巴族人婚嫁,新婚夫妇必须住进一种特制的“石头新房”里。

  据当地人介绍,传说在古时候的萨格尔公国,阿巴族的王国有一位英俊的王子,娶了邻近一个王国的公主。因为这位公主品貌佳美,被另一个王国的王子看中,并在公主出嫁的当天深夜,派了几个武艺高超的人潜入公主的洞房,将公主抢走。

  从此,这个民族就流行起用石头建新房,将新娘保护起来的习俗。新娘从结婚之日起,就要在石头房中生活,直到有孕将要生产,才获准“自由”。不过,现在的阿巴人也讲究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新婚夫妇住进“石头新房”只是一种形式,一般只住一个星期左右。

  古老的“石头新房”,一般两米见方,用数千块石头垒砌而成,四面没有门,也没有窗,因而房内非常昏暗。在屋顶上面,开有一个可供单人上下的洞,下边用软梯相通。天黑时,新郎带上食物等沿梯进屋与新娘同餐共眠,天亮时再顺梯而上。由于“石头新房”大多建在山上,因而里边并不潮湿。

  而现在,随着建筑科学的发展,石头房从外形结构上看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有些已经安上了窗户,面积也大了许多,有些内部还装上了电视、电话等现代化的设备。建造这样现代化的石头房,造价自然不低,加上新婚夫妇住上几天就很少再用,因而并不是家家婚嫁都盖“石头房”,而是有专人负责管理古遗留的和近代建造的各种石头房,根据新婚夫妇的要求进行打扫布置,租借给新婚夫妇使用。如果阿巴人结婚没进“石头房”,人们就会认为这桩婚事不会长久,或认为新娘是个不洁的人。所以,当地的姑娘出嫁,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求新郎租下“石头房”,以便在那里度过自己的新婚之夜。

女人可以娶老婆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只有男人娶妻,殊不知还有女人“娶妻”的呢,这天方夜谭般的事就出自苏丹。

  在该国南部的克雷亚地区,有一个以牧牛为生的努尔族,约有四十多万人口居住在一大片草原上。努尔族人至今保留着一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奇异风俗——女人“娶妻”。笔者在苏丹工作期间,有一次和翻译从首都喀土穆驱车去南方边远城市办事,途中经过一乡村时,巧遇这一“喜事”。

  全村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在非洲特有的达姆鼓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纵情地载歌载舞;家家户户杀羊宰牛热闹非凡,喜气洋洋。两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人”,身上均裹着鲜艳的婚纱,头上罩着绚丽的面纱,竟都是女人。她们分别侧身坐(不是骑)在两头毛驴身上。毛驴披红挂绿,脖颈上的颗颗铃铛清脆作响,一前一后在众多亲友的簇拥下,浩浩荡荡步行来到“新郎”家……

  后来,我们辗转了解得知,原来努尔族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才是家族强盛的标志。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正常的男婚女嫁外,同时还允许女人“娶妻”。不过,并非所有的女人都有资格“娶老婆”。

  法律严格规定,她必须具备特殊条件才能享有此权:即必须是不能生育且又离了婚的女人;或是因种种意外事故而成了家中唯一的幸存者。这样,大家才把她看成是“男人”,可以“娶妻”。这种“丈夫”除性别与男人不同外,在家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与真正的丈夫是一样的。她“娶妻”的目的也是为了繁衍后代,以便后继有人。但是这样的“同性”家庭怎么达到这一目的呢?在生育方面,努尔族人不太介意血缘关系。

  因此,她要邀请一位男性亲属与她的妻子生儿育女。也就是说,她是“名义丈夫”,而其妻所生子女都是“婚外情”的结晶。虽是“私生子”,但孩子们都取她的姓,并称其为“爸爸”。这样后代就名正言顺地纳入“父亲”门庭之中,以延续“香火”。孩子们也都像尊重男性父亲那样尊重她,因为她是这个越来越大的家庭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