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帅十将授衔内幕
发布时间: 2005-12-08 08:23:01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
从这些风云显赫的人物的履历和当时各自担任的职务,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授衔的决策受到了6个因素的制约:名额有限;各人当时的职务;各人资历在党内军内的深浅;各人的军事业绩;领袖人物对各人的评价;军内各个方面的平衡等等。
朱德,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他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威望甚高。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庐山会议后担任军委第二副主席,1965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3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方面。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3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份成为元帅。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曾在黄埔军校任职。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3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
叶剑英,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中是比较优秀的,但他长期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平衡的典型。红军长征时除了3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还不错,名气也比较大。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华野成立后,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曾担任的职务大将中无人可比。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庐山会议后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许光达,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着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相信这20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