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 退休生活甜美如歌

发布时间: 2005-12-08 07:49:53    来源: 省统战部

  2003317日早晨,李岚清早早起了床,走进放置着钢琴的琴房里,顺手弹起一首自己作词作曲的《蓓蕾之歌》。琴声,充满着无限的激情和十分明快的节奏,穿越窗棂飞向屋外的花园……

  循着琴声,李岚清的妻子章素贞走进琴房,给他端来一杯刚热过的牛奶。李岚清深情地望了妻子一眼,将一杯牛奶喝得一干二净。在往常,李岚清用过早餐,便会叫上司机、秘书和警卫,乘上那辆奥迪A6轿车前往中南海上班。而在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李岚清已从国务院副总理的岗位上退休了(在2002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他已先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职位上退下来),今天用不着上班了,退休的他可以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了。

第一乐章:到浙大等高校讲授音乐、艺术与人生,深受教师、学子欢迎

  2005年4月20日,一个喜讯在西子湖畔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浙江大学迅速传开:李岚清同志今天要来浙大讲演了!

  在浙大的百余年历史上,曾有许多政要名士来校讲学,近年来还接待过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世界著名天文学家霍金来讲演。李岚清的到来,无疑成了浙大今年各类活动中的一大新亮点。

  说到浙大,李岚清与之有着不同一般的关系,作为分管全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副总理,李岚清在位10年间,对浙大的教学与发展非常关心,先后6次来到浙江大学考察工作。特别是在1998年老浙江大学与当时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期间,从最初方案的设想,到后来计划的实施,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这一年的9月15日,浙江大学隆重举行了“四校合并”典礼,李岚清从北京飞抵杭州,出席了浙大“四校合并”典礼。在典礼上,李岚清作了重要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浙江大学提出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受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委托,向新浙大的合并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与前6次来浙大不同的是,李岚清这次来浙大已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也不是来考察工作,而是以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普通公民”和“音乐爱好者”的身份,来到浙江大学开设题为《音乐·艺术·人生》讲座的。当李岚清同志出现在现场时,前来听讲座的浙大和省内其他高校及中小学的一千二百多名师生代表,起立为李岚清同志热烈鼓掌。

  “你知道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行路难》是谁谱写的?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你知道中国的‘两弹元勋’和‘航天之父’钱学森早年曾写过一本科学与音乐艺术的书吗?书名叫《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你知道‘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什么业余爱好吗?你别看他像个农民,可他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他还公开表演过;世界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是小提琴家、‘量子论专家’普朗克同样是钢琴家,他俩还同台演奏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也是音乐科班出身,年轻时在一个爵士乐队吹过萨克斯,因为赚钱不多,后来改学商业经济,最终成了能影响美国乃至世界股市行情的‘经济总统’……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艺术修养对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生是多么的重要啊!我们现在一些大学生,到大四时就开始想方设法找工作,可你知道不知道?在香港汇丰银行,他们不仅招收学金融、经济专业的毕业生,也招学音乐的。因为汇丰银行的负责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学音乐的人特别具有创意思维,只要加以金融知识培训,很容易成为具有创意思维的金融家,格林斯潘的成功,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讲座现场很快响起了一阵异常热烈的掌声。

  李岚清这次讲座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办法,将钢琴、手提电脑、投影仪、小银幕都用上了,并用字幕、图片、声光等多媒体结合的手段进行演示,效果很好,非常引人入胜。在讲到欧洲的著名音乐家和经典音乐时,李岚清更是如数家珍。他说:“三百多年来,欧洲出现了很多音乐大师。就古典主义音乐来说,莫扎特和贝多芬是我最崇拜的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第五交响曲》是我最钟爱的。我还喜欢肖邦催人奋进的《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舒曼的《梦幻曲》、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和音乐等浪漫主义作品。在这些音乐家中,我从舒曼与勃拉姆斯的伟大友谊中看到了与我们中国人一样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精神,舒曼的寿命很短,去世前还发了疯,由于他生前帮助过勃拉姆斯,去世后勃拉姆斯一直照顾着舒曼的妻子克拉克,彼此保持着纯洁的友谊,使克拉克这位女钢琴家一生能从事推广舒曼的音乐作品,他们的行为是可敬的。”

    待掌声过后,李岚清继续讲道,“我国教育界的前辈蔡元培先生当年率先提出了‘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一个现代大学生,如果连肖邦都不知道,至少不能算高素质的大学生。”他殷切寄语浙大等高校的学子:“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人思想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学习更有动力、生活更有情趣、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完美,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音乐爱好者。”讲着,讲着,李岚清在台上伴着演示的音乐,用英语吟唱起了捷克19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的《思乡曲》,优美的歌声让在场的人陶醉了。

  演讲结束时,李岚清还和杭州求是小学的10名学生同台合唱了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前夕,他为教师和环保工作者创作的《蓓蕾之歌》。歌声响彻了整个会堂,掌声经久不息。

  在长达3个小时的讲演中,年逾古稀的李岚清,以其身上散发出来的博学、儒雅、亲和、睿智和音乐的魅力交织在一起,让所有的人产生了共鸣,并为之倾倒,无疑在人们心中成了一个崇敬的“音乐爱好者之星”。

第二乐章:出版了《李岚清音乐笔谈》等两本书,催人奋进

  李岚清退休后从事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出版了两本书。一本叫《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是反映我国十年教育改革历程和一系列重大决策内幕的。书的积累应该说是长期的,但李岚清真正动笔写作是在2003年春夏“非典”期间,当时人们不便外出,李岚清只好呆在家中,他刚忙完手头的其他事情,便着手写作这部在心中酝酿了很长时间的书。他写得很顺手,为了不让思路打断,经常废寝忘食舍不得放下笔来,夫人催他吃饭,他说:“还有一段没写完,再等等,再等等。”结果老耽误家人的吃饭和休息,但写书的速度是很快的。这本书出版后,现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用书,深受他们的喜爱。

  李岚清写的第二本书与音乐有关,就是《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写这本书,首先是李岚清希望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经典音乐,提高广大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另外是李岚清自己与音乐的情缘很深。

  1932年5月,李岚清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他从小是跟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并长大的。李岚清有一位舅父,是抗战前交通大学的土木系毕业生。从“洋学堂”毕业的舅父除了懂得建筑外,还会弹钢琴、拉小提琴。舅父家里有一台旧钢琴,是“莫扎特牌”的,每当舅父弹琴时,李岚清便会跑到舅父的琴旁,颇有兴趣地听起来。舅父会弹很多外国歌曲,李岚清觉得很好听。舅父弹完了,李岚清还要他再弹,舅父便开始教李岚清学弹钢琴。最初舅父先教李岚清练指法,并规定暂时不准弹乐曲。练了一段时间后,李岚清感到光练指法枯躁乏味,就放弃练指法开始弹起曲子来。他风趣地把这一过程称之为“乱弹琴”。

  当然,舅父那台“莫扎特牌”破钢琴让他爱上了大音乐家莫扎特。上小学时,李岚清从课本上读到了《贝多芬与盲女的故事》这篇课文后,便对贝多芬产生了好奇,想了解这位大音乐家的一切情况,后来又想了解其他著名音乐家的人生和创作的乐曲,渐渐也开始爱上了音乐,并喜欢唱歌。在上中学时,他是班上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后来他考上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曾担任过复旦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兼群众文化工作部部长,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演出活动,有时候他还带头和同学们登台演唱,并多次得过奖。

  1956年至1957年间,已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计划科担任副科长的李岚清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利哈齐夫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实习。在这期间,苏联有很浓厚的音乐氛围,是全世界重要的音乐中心之一。当时中国还没有电视,而苏联的电视、广播里经常播放经典音乐。李岚清实习之余,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觉得苏联的歌曲很美,便更加喜爱欧洲的经典音乐了。当时国家发的生活费并不高,但李岚清节衣缩食从中省下部分钱,购买了一台电唱机和一些俄语唱片。从那以后,业余时间他经常一边看书、写作、听音乐,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李岚清了解到19世纪末,俄罗斯有个“五人强力集团”,他们5个人中没有一个是音乐科班出身,但通过努力他们最后都成了俄罗斯大作曲家的情况后,触动很大。他认为正确的事只要持之以恒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当然,他在苏联还学会了用俄语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著名歌曲。

  1983年,时任国家外经贸部外资管理局局长的李岚清,调到天津市担任副市长。一个星期天,李岚清来到住所附近的干部俱乐部里参加业余活动,令他感到欣喜万分的是,他发现俱乐部角落里也有一台旧钢琴,琴盖上还沾着一些灰尘,虽然已好长时间没人弹过了,可在李岚清的眼里,这在当时已算是“稀罕的宝贝”了。此后,每逢假日,李岚清必定要到俱乐部弹一阵钢琴,自娱自乐。

  音乐,不仅陶冶了李岚清的情操、丰富了业余生活,而且对他的工作和学习帮助都很大。

  1994年初,李岚清在处理“文革”遗留下来的民办教师转正问题时,有些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观念还一时转不过来。后来,李岚清受到了音乐的启发。一次他有意请一些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观看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以民办教师为主题的故事片《凤凰琴》,影片的音乐如诉如泣,故事情节和画面非常感人。看过之后李岚清问他们:“怎么样,看哭了吗?”他们回答说:“都哭了。”李岚清笑道:“那民办教师的转正问题就好解决了。”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李岚清经常肩负一些重要使命到国外访问。2001年7月13日,决定2008奥运会举办城市的112次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会议在莫斯科举行,李岚清作为团长率领北京申奥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前夕,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北京申奥的氛围,李岚清亲自出面请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帮忙。在与卢日科夫联欢时,曾经在苏联学习过的李岚清用俄语与卢日科夫合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在上世纪50年代推出时共有四段歌词,但后来流行的版本只有两段或三段。李岚清与卢日科夫合唱的是原汁原味的四段歌词。一曲唱罢,卢日科夫感到遇上了知音,他高兴地说:“现在莫斯科的艺术家也只会唱这首歌的两三段,咱俩是世界上仅有会唱四段歌词的人!”

  李岚清每次到法国访问,与热爱中国文化的希拉克总统会谈时间几乎没有一次不延长的。希拉克总统对中国文化特别是西周青铜器的研究比中国一般的专家水平还高,他常常在欧盟领导人这样重要会议上“走神”,偷偷地阅读有关中国青铜器方面的书籍,而由秘书代劳记下欧盟各位领导人的讲话内容。希拉克多次对李岚清说,他非常喜欢中国“斗酒诗百篇”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近年来业余时间还在写一部李白的电影剧本。李岚清呢,则与希拉克总统谈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谈法国和欧洲19世纪以来的著名音乐家,谈法国与欧洲风靡世界的经典音乐,他俩同样是“知音”。

  与李岚清同为“知音”的还有挪威的一位副总理。那一次在她举行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宴会上,身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李岚清说自己喜欢挪威著名音乐家格里格的音乐。这让挪威副总理感到惊喜,她告诉李岚清,在挪威有两个人是不能骂的:一个是易卜生,另一个就是格里格。宴会的气氛很快便活跃起来,第二天的双方会谈也很顺利。会谈结束后,挪威副总理还临时改变访问的日程安排,亲自陪同李岚清及中国代表团其他成员到卑尔根访问,因为那里是格里格的故乡,也是这位副总理的家乡。

  正因为李岚清喜爱音乐,音乐又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好处,所以在1995年中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因为美育包括音乐和美术等内容,又是好长一段时间被忽视的科目。要普及音乐教育,就必须让人们对音乐产生兴趣。在音乐方面,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写了一些专业书,但那些专业书一般人都看不懂。李岚清就产生了一个念头:从一个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的角度,写一本学生和爱好音乐的人们能看懂又能引起音乐兴趣的书。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把学生和其他爱好音乐的人带到音乐殿堂的门口,让你们看一看,往里张望一下,有兴趣了就进去。”

  随后,李岚清便在空余时间着手开始收集资料,写作一些片断,开始让秘书打印保存起来,后来他在电脑上装了“汉王笔”软件,就自己录字、编辑。为了找到欧美音乐家的一些资料,除了自己买书外,他就请驻外使馆的一些同志帮助收集。在写作有关约翰·施特劳斯章节中,有些内容在相关论著上说法不一,李岚清便委托驻外使馆的同志查阅了1872年的《纽约时报》和《纽约太阳报》,弄清了有关施特劳斯1872年在美国的演出后一下从欧洲著名的音乐家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大师的情况。这样日积月累,李岚清仅收集的资料就有几大箱子,其中图片就达1万张。

  经过长达8年的收集和写作,李岚清终于在退休后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全书展示了欧洲三百余年来的经典音乐,介绍了莫扎特、舒曼、肖邦、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等50位欧洲著名音乐家的音乐历程,还有李岚清从非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角度,将自己几十年来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爱好、理解和人生感悟写成的札记,并配了DVD音乐欣赏光盘。书的原名叫《李岚清音乐笔记》,后来一次到北图去查资料时,李岚清发现这个题目已经有人用过了,便改为《音乐笔谈》。这本“八年磨一书”的书出版后,便受到了爱好音乐的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们的欢迎,被评论界誉为通往音乐圣殿的金色请柬。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岚清将自己耗费大量心血写成的两本书所得的酬劳,全部奉献给了他所关心和热爱的教育事业。

第三乐章:健身、健脑、读书、写作,“八字方针”营造退休生活新氛围

  除了前面到高校演讲和出书外,李岚清退休后的生活可用“健身、健脑、读书、写作”8个字来归纳。

  在浙江大学讲演时,李岚清也对此作了介绍。说到健身健脑的好处,李岚清编了个顺口溜:“自己不受罪,家庭不受累,减少医药费,有利全社会。”他还谈到,在18世纪末,西方解剖学家就研究过人类大脑的分工,直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在为病人治疗癫痫病时,切断了连接大脑两个半球的胼胝体,由此发现人类的左右脑分工不一样。左半球大脑担任语言、阅读、逻辑推理、数学、分析等功能,称为“语言脑”。而右半球大脑侧重事物、形象、音乐、艺术和直觉等活动,称为“音乐脑”,而健脑最佳的方法之一是要开发“音乐脑”,所以我每天都要弹一下钢琴,或者听听音乐、唱唱歌,有时甚至连午睡也要播放轻音乐,因为音乐有催眠作用。说到这点,李岚清说:“胡锦涛、江泽民同志也很爱好音乐,我们多次在一起听音乐会,同音乐家等艺术家一起联欢。还有很多高级干部也常去听。我的音乐界朋友很多,有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音乐教育和理论家。我在任时,常与他们一起座谈或联欢,倾听他们的意见,看他们的演出,有时我自己也表演个节目。他们把我当作朋友、他们中的一员和知音,并不感到我是他们的领导,这一点我很高兴。尤其是每年1月1日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只要我有空,我就会收看电视直播,听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是有收获也是最舒心的事情。其二是打桥牌,小平等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喜爱打桥牌,而且有些是打桥牌的高手。我也有打桥牌的习惯,而且牌龄已有60年,坚持下来觉得对健脑很有好处。”

  “在健身方面,我主要是靠打球和游泳。刚才进浙大校园时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打篮球,这个球我是没力气打了,但我爱好打网球,已有20年的球龄。在游泳方面,有一次我出差到武汉,有些同志请我到东湖游泳。有同志问我能不能横渡东湖?我一看湖的长度,觉得不在话下,便用自由泳开始横渡,那天天气不好,又是风又是雨,我游到一半就有点游不动了,周围又没有人,怎么办?结果我改为仰泳,因为这样比较节省体力,后来我终于游到了湖边。游泳对增强人的毅力和身体肌能都有益处。”

  除了打球与游泳外,李岚清还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篆刻。那是前些年李岚清到杭州西泠印社参观时,听了西泠印社同志介绍有关篆刻大师的作品后,李岚清觉得非常有意思,就叫秘书买来了刻刀和印石,业余时间学学篆刻。2003年西泠印社成立100周年,印社的同志请李岚清给题个词。李岚清想了想,觉得还是试刻一方印章给西泠印社作为纪念较合适。于是就动手刻了起来,结果发现手不抖,脑子掌握的精密度还行。从此以后,年逾古稀的李岚清又开始练篆刻了。李岚清练篆刻的时间是每天利用“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播时间进行的。为什么《新闻联播》不看而用来“听”呢?李岚清解释说:“因为电视里的许多同志我都认识,不用看我也听得出谁在讲话。另外我一边‘听’《新闻联播》一边练篆刻,可以起到一个手脑并用的效果,对健脑是颇有好处的。”

  在《李岚清音乐笔谈》这本书中,封面上有一枚“爱乐”的印章就是李岚清自己刻的。另外书中李岚清还为贝多芬刻了一方印章,当年李叔同曾经称贝多芬为“乐圣”,可身为篆刻大师的他却并没给贝多芬刻上一方印。李岚清最喜欢的音乐家就是莫扎特,他给莫扎特起了个“乐仙”的雅号,同样为莫扎特刻了一方印。莫扎特在人间活了不到35岁,但如果把他所创作的乐曲重新抄写一遍,估计至少也得用上30年时间,李岚清因此很钦佩他。还有约翰·施特劳斯,被世人称之为“圆舞曲之王”,既然是“王”就该有个“王印”吧,李岚清也“代劳”为其刻了一方“圆舞曲之王印”。李岚清不无幽默地说:“据专家考证,我是中国唯一给外国音乐家刻图章的人。”

  讲到篆刻,李岚清还说起了他为邓小平同志刻了两方图章的趣事:一方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之印”,另一方是“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前一方是人民群众对他的尊称,后一方是小平同志“自封”的。他特别尊师重教,常自称“科教后勤部部长”。李岚清风趣地说:“小平同志有各种各样的印章,但独缺这两方印,就由我这位当‘处长’的给这位当‘部长’的来刻吧,我想如果我不刻,没有哪个篆刻家敢给他刻的。”

  在评价自己的篆刻艺术水平时,李岚清用了8个字来概括:“不成体统,自娱而已。”他说:“就像跟我弹钢琴一样,我没有从过师,属于‘乱弹琴’,完全是自我发挥。我刻章还谈不上有艺术水平,但有几个特点:一是没有灵感我不刻,古人云‘好学为福’,我觉得意境不高,于是我就刻了一方‘好学为乐’,我觉得这才是最高境界。二是别人不敢刻的章我敢刻,如给小平同志和世界音乐大师们刻章。”

  健身健脑活动对李岚清的身体健康颇有益处,他在讲演中自信地问大学生们:“你们现在看我走路还行,脑子也不痴呆,都是由于我坚持了健身健脑。因为我不想让自己退休后病歪歪的,给国家和家人增加负担。”

  李岚清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读书与写作,像他在写《音乐论谈》这本书时,就涉猎了中外许多介绍音乐家的宏篇巨著,有时他还跑到北京图书馆去借书、看书、查资料,在北图常常一“泡”就是大半天。在写作方面,除了出版了两本书外,最近记者还在许多媒体上看到李岚清同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以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身份,专门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撰写了一篇题为《时代的强音  震撼的旋律  普遍的音乐》的纪念文章,读后催人泪下。

  音乐、讲座、书籍、文字、桥牌、网球、游泳、篆刻,这一串单词,经过李岚清巧妙的排列组合,变成了特殊的“五线谱”,构成了他如曲如歌的退休生活的“旋律”,是那样的美妙无比和令人深受启迪。

  李岚清同志在浙江大学结束演讲时,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代表浙大师生向李岚清赠送了名为“和琮”的纪念品。潘云鹤校长说:“我用‘和琮’这象征中国古老文明的艺术品,借用其中的‘和’字,祝福祖国更加和谐,祝愿李老‘和’家幸福,健康快乐!”记者也借潘校长的这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并再一次捎上我们心中的由衷祝福,祝这位可敬可爱的长者艺术常青,健康长寿,生活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