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其人其事
发布时间: 2005-11-04 03:41:38
自1981年从政以来,马英九这位蒋经国时期的“青年才俊”,历经蒋经国英文秘书、国民党副秘书长、“行政院研考会主委”、“陆委会副主委”、“法务部长”、台北市长等职位的政治锤炼,逐渐成为岛内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2005年7月16日,马英九高票当选国民党主席,为2008年问鼎台最高领导人职位迈出重要一步。他能否承担起国民党改革、泛蓝整合、夺回执政权的重任,备受各界瞩目。
国民党的青年才俊
马英九生于1950年7月13日,其父马鹤凌做了大半辈子国民党党务干部,殷切希望自己一生未了的政治理想由这个排行老四的独子来完成,于是把马英九从小一步步引向“报效党国”的政治之路。
1967年上高三时,深受父辈影响的马英九加入了国民党,并在父亲的劝导下弃理工从法政。1968年高中毕业,马英九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大学法律系。在这所孕育了党外势力的校园里,马英九是学生领袖,活跃于岛内大学的“保钓风潮”、反日抗争。在1972年台日“断交”前夕,他激情地以手指血书“爱国标语”。1974年赴美国留学期间,他是国民党留学生团体“反共爱国联盟”的主要成员,担任过“反共爱国联盟”旗下刊物《波士顿通讯》主编、主笔,那时他“左批中共,右批台独”,为国民党当局辩护,并为此延期一年才取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78年,马英九曾以笔名“王绍陵”发表《勇者的证言:追记索忍尼辛的哈佛演说》长文,被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连载3天,广受瞩目。为此,当年7月马英九返台探亲时,受邀在国民党中央工作会议上做专题报告,并被捧为“反共理论新秀”。在美国国会制定《与台湾关系法》的过程中,他与同学李大维一起协助台“外交部”,每日到美国国会旁听辩论,游说国会议员支持国民党当局。
马英九身上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加上留美时所受的西方文化熏陶和专业学养紧密结合,成就了他“一流的口才、风度和专业素养”。又由于“根正苗红”、外表英俊,在当时的国民党高层看来,马英九样样符合“青年才俊”的标准。
耀眼的政治明星
1981年9月,已在美结婚并育有一女的马英九携眷返台。在国民党文工会主任周应龙的推荐下,年仅31岁的马英九被蒋经国延揽至身边,破格提拔为“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几个月后又接替宋楚瑜兼任蒋经国的英文秘书。这一职位一向被认为是“年轻才俊跨越老人政治圈,攀向决策高峰的一条捷径”。马英九的谨慎内敛与深厚的英文造诣,很快赢得蒋经国的喜爱与信任,被蒋经国称作“没有缺陷的年轻人”、“难得的人才”。1984年6月,蒋经国提名马英九出任国民党中央第三副秘书长,推动“政党外交”。马英九的频频出访虽对台湾的“外交”窘境没多大帮助,但却为他累积了国际经验与人脉。1987年上半年起,蒋经国开始让马英九参与重大法案的决策,包括“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动员戡乱时期集会游行法”、“动员戡乱时期人民团体法”三法案的“立法”工作,并让他着手研拟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评估方案。短短几年,马英九在外人眼里成了蒋经国身边的“政治金童”、“台湾政坛上的耀眼新星”。
李登辉主政以后,马英九历任“行政院研考会主委”兼“大陆工作会报”执行秘书、“陆委会副主委”兼发言人、“国统会”研究员。马英九虽有机会参与台当局各项重大政策研拟,逐渐成为大陆政策研订、筹建海基会的关键性人物之一,却不得不“讲些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话”。相反,当马英九离开“陆委会”,他对两岸政策的建言便让人耳目一新。1997年,马英九不仅签署支持前“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国统会”研究委员翁松燃等知名学者共同发表的“成立中华两岸联合会刍议”的声明,推动“国统纲领”向中程阶段发展,并第一个向李登辉“戒急用忍”政策提出异议。他建议建立起稳定、和平、繁荣的两岸关系架构,政策上要“原则开放、例外禁止”,两岸官方应“无条件谈判,有条件三通”,检讨现行两岸两会协商管道,提升为两岸官方的协商机制,以创造两岸双赢的局面。
1993年2月,时任“行政院长”的连战任命马英九接掌“法务部”,虽然外界认为这是明升暗降,但马英九首次有了可以独挡一面、施展自己政治理想的舞台。马英九不遗余力地肃贪、查贿,“既打苍蝇也打老虎”,令其民望迅速上升,但也触动了国民党内派系金权结构的根基,党内要他下台的暗流从未间断。当他最终确定李登辉不是让他“玩真的”之后,在高民意的支持声中,马英九随着1996年的“内阁”改组而黯然下台,被安排当了个位高权轻的“政务委员”。
连任台北市长
1997年5月4日,台北街头群情激愤,数万质朴的民众走上街头,因1996年“白小燕撕票案”迄今未破,嫌犯再度犯案而高呼“总统认错,连战下台”。坐在电视机前的马英九,感受到的是民众对国民党当局甚深的积怨。党的腐败无能、党意与民意的严重脱节,以及他个人政治路途上感受到的被轻视与被戏弄,在刺痛着他。作为“行政院”主管“治安会报”的召集人,他内心充满了共犯般的羞愧。马英九认为,唯有回到民间,才可以重新找到学习动力与改革方向。“不如归去”的决心既定,马英九获得了深层的解脱。
1997年5月8日,马英九并未参加例行的“行政院院会”,而是向连战递交辞职信函,同时召开记者会宣布辞去“政务委员”职务,并放弃参加1998年台北市长选举,没有给连战任何挽留的机会。
但是,在父亲的劝说下,马英九最终还是选择了代表国民党参选,并击败当时不可一世的陈水扁,成为国民党内唯一战胜过陈水扁的政治明星。也正因如此,陈水扁2000年上台后打马动作不断,简直是“逢马必反”。2002年12月,马英九打败民进党候选人李应元,高票连任台北市长,为自己更上层楼累积了政治资本。
未来的挑战
2005年7月16日,马英九以压倒性优势当选国民党主席。但面对未来,马英九仍然有不少严峻的挑战。这既需要他就党内团结、党务改造、党产处理、泛蓝整合、年底县市长选举,交出令人信服的成绩单,更需要马英九针对自身弱点加以调整。马英九有“不沾锅”的政治洁癖,就个人而言,“不沾锅”的处事风格无可厚非,但作为党主席,他要担负整合泛蓝、革新党务、夺回执政权的使命,就不能不进行调整。如何调整,是否能拿捏好调整的分寸,不使清廉形象蒙尘、民望消退,都需要马英九拿出更高的政治智慧。
马英九的省籍问题是否会成为其日后从政的最大障碍,也值得观察。从此次党主席选举的情况看,马英九在中南部县市的选情也相当不错,同样领先于王金平,再次证实马英九有跨过浊水溪,甚至高屏溪的实力。从岛内政治文化走向上看,如果省籍问题、“台独”情绪经过民进党执政几年来的肆意操作而达到最大的宣泄与挫败,则对省籍问题渐趋淡漠的社会氛围将有利于马英九更上层楼,同时也会降低马英九为彰显自己“爱台”之心而走“反共”偏锋的必要性。否则,省籍问题仍是马英九从政之路上的一大障碍。
如今,国民党的兴亡成败已是马英九政治生命中不能不承受之重。马英九能否胜任党主席,已经不全然是他个人所面对的严峻挑战,同样也是对国民党的一次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