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骑兵部队

发布时间: 2005-01-19 05:41:52    来源: 省统战部

 

 

  曾几何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曾拥有10多个建制师,数十万匹战马奔腾如海洋,方圆数千公里的西部草原上都是人马营地。在“百万大裁军”中,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全军仅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目前,骑兵营作为机动性最强的兵力,一直担任巴彦淖尔军分区的战备值班分队。神秘的当代骑兵究竟生活得怎样呢?日前笔者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雪枫刀”威名远扬

  面对敌方机枪的扇面扫射,骑兵在冲锋中显示威力。他们高举着马刀,马刀与身体是一条直线,同马背形成45度夹角。蒙古马在枪声中永远向前奔驰。他们的主人把马镫踏直,呐喊着往前冲。当遇到敌人时,骑兵把马刀向左晃一下,然后右劈,那个刀下鬼可能连头带肩膀全被劈下了……

  在骑兵营里,我们听到不止一个版本的传说:1985年全军精简整编中,当撤销骑兵部队的命令下达后,一支骑兵连队的官兵联名给上级写信,要求保留一点骑兵的种子。请愿信逐级上递,终于赢得了一道来自总部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命令:保留骑兵连。

  现在,我军骑兵使用的军刀叫做65式骑兵军刀,它是1965年由南京某军工厂生产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骑兵大部分沿用缴获侵华日军骑兵的32式骑兵军刀,也许是用得太顺手了,解放后我军惟一的制式骑兵军刀就是在对战利品进行借鉴的基础上设计的。

  但是,骑兵营的大部分官兵更愿意相信,他们手里的军刀,为抗日名将彭雪枫所设计。1941年,新四军第四师组建骑兵团,战术、技术效仿苏联红军骑兵,称之为“红色哥萨克”。但自幼习武、精通刀术的师长彭雪枫却没有采用苏军的高加索式马刀,而是博采众长亲自设计了一种马刀,刀身颀长,刀背轻薄,锋利异常。骑兵战士们爱不释手,称之为“雪枫刀”。在1942年洪泽湖地区沙山集一战中,骑兵团仅用9分钟即将300余名日军砍倒大半,80余名日军因恐惧而投降。

  现役的65式军刀刃长96厘米,精钢打造,刀身镀铬。重1.85公斤的马刀挥舞起来,缺少膂力的人是很容易伤着自己和军马的,所以只有那些资深骑兵的马刀才会开刃,新兵的马刀是不开刃的。但即便不开刃,借着军马的冲击惯性,在马上平置的一柄军刀仍然可以轻易地把敌人头颅削落。

骑兵的看家本领

  这支最后的骑兵每天仍然操练着传统的骑兵科目:马上斩劈、乘马射击、马场马术、乘马越障、野外骑乘、骑兵阅兵式……

  雪亮的军刀,乌黑的钢枪,矫健的骏马,威武的骑士,马队在古阴山脚下纵横驰骋,卷起滚滚黄尘。午后的阳光下,刀光熠熠,马蹄生风,冲在最前面的一名骑手手擎一面红旗,旗上印着“骑兵第一营”5个金黄大字。骑兵最经典的斩劈技术表演开始了。

  在开阔地上,150米的距离内竖着高低不同7个人体目标。低的离地40厘米,模拟俯卧的敌兵,高的170厘米左右,仿佛站立的敌兵。随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位骑手策马袭步而来,在疾速奔驰中,从刀鞘中掣出马刀举过头顶,接近低姿人体目标时,骑手身体倾向马体右侧,右臂挥刀砍下,瞬间,模拟的“人头”滚落尘埃。接着,骑手在马上左倾右斜,忽劈忽刺,高低人体目标接踵落地。“人头”在刀光里纷纷滚落。

  乘马射击,是骑兵远距离杀敌的基本技术。马刀入鞘,骑手在乘马疾驰中放开马缰,猿臂轻展,摘下背在身后的81式自动步枪,双腿裹紧马腹,从马镫上挺身直立据枪,在风驰电掣中,对准右侧一字排开的靶标扣动扳机。营长介绍说:“乘马射击,军马袭步奔驰的速度在200米内可以超过汽车,而骑手仅靠双腿夹裹马腹进行立姿射击,稍有闪失就会从马上跌落。”

军马全接触

  尽管全军的骑兵已少到不足一个团,但中国仍保留着甘肃山丹、内蒙红山两个军马场。每年八、九月份,有数十匹新马从那里被征用入伍,补入骑兵部队。这些马可能是蒙古马、伊犁马或者山河马,最多的是蒙古马,虽然体形不甚高大,但是奔跑如飞且耐力极好。

  军马的待遇并不比主人们低。马的口粮标准为每天10.27元,而士兵伙食标准也只有10.30元,调整前才9元多。而医疗保健费的标准,军马还高于人呢。在军马诊所,我们看到给军马准备的药品都挺高级,你的马胃动力不足吗?来瓶“玛丁啉”吧。这可不是开玩笑。

  饲喂军马是个繁琐而辛苦的工作。每天上午10时、下午4时、凌晨3时是军马每天吃饭的时间,讲究定时、定量、定槽。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凌晨3时这顿饭对马意义非凡,但“马值日”下半夜起来打着手电筒喂马就不是个好差事,尤其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军马用餐讲究慢:早槽2.5小时,午槽2小时,晚槽3小时,真正是细嚼慢咽。而且喂马时人不能离槽,讲究的是“把草把料”,少给勤添。

  骑兵们把军马称做“无言的战友”。每匹军马都有一个名字,都是主人起的。马聪明到什么程度呢?你把它拴在系马场铁丝上,一转身它就用嘴巴把缰绳解开了,它记得你打的是什么扣;要是它正解时让你给撞上了,它居然会左顾右盼地掩饰尴尬!马原来最喜欢吃胡萝卜,自从骑兵拿鸡蛋和巧克力讨好它,军马们的口味又上了档次。骑兵营的军马,不让穿便服的人靠近,生人只有换上军装才可以骑。马也欺负新兵,新手上了身,它不会老老实实让你骑。一匹刚入伍的马,没有4个月也压不出来。马也会摆架子。干部的马,不爱入列,喜欢跟干部一样站在队列外面;有的还会配合干部组织训练,比如越障的时候,干部站在障碍一端,他的马就会站在另一端,看别人的马跳。马有突出事迹,同样可以立功,记入军马档案;一样戴大红花,加餐。马最有感情。每年退伍时,老兵来马厩跟马告别,流着泪为马刷最后一次毛;马看老兵军衔没有了,知道老兵要走了,跟着主人流泪,用嘴巴咬着主人的衣服不放。

影视圈里的骑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骑兵营先后拍摄过《大决战》、《吉鸿昌》、《巍巍昆仑》、《文成公主》、《大漠风云》、《红河谷》、《白马飞飞》等50多部影视片,骑兵第一营在中国影视圈建立了很高的声誉。

在骑兵营营盘后面的阴山脚下,有9座成一列排开的坟包,里面安葬着骑兵营的9位官兵。他们之中职务最高的是骑兵连长,其他是班长和战士。李锁介绍说,当骑兵也会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坟包里的烈士,有的是训马时不幸被马踢死的,有的是骑马时坠落“套镫”被马拖死的,还有的是抢险救灾和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