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移动版> 要闻时讯
海内外宁波帮20年来捐资家乡公益事业超过10亿元人民币
来源: 情系中华 发布时间: 2004-07-30 01:27:49

s7290801.jpg

    由魏绍相先生捐建的宁波大学海洋天象馆
    本报记者刘波实习生黄宇摄

s7290803.jpg

    图为李惠利先生出资3000万港币参与兴建的李惠利医院的门诊大厅

s7290802.jpg

    宁波帮捐资参与兴建的“残疾人康复中心”给残疾人康复带来了希望

    核心提示
    目前,海内外共有宁波帮人士将近30万人,分布在6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万左右分布在香港。
    自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以来,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共向全国各地捐资50多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各类社会公益项目,其中在家乡宁波的捐资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助建项目2200个左右。在宁波的捐资中,70%用于教育事业,20%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其余用于福利院、体育文化设施以及其他公益事业建设。
    
    宁波帮托起宁波大学
    宁波帮对宁波的教育事业捐助,首推宁波大学。记者从市侨办获悉,自宁大创立至今,已有近50名海外宁波帮人士先后捐赠逾2.5亿元人民币用于学校的各项建设。
    今天,当你走进宁波大学,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幢建筑、每一个角落几乎都镌刻着宁波帮的印记:包氏教学楼群、邵逸夫图书馆、林杏琴会堂、黄陈月莉行政楼、曹光彪科技楼……这一幢幢用海外宁波帮人士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实验楼和综合楼,都能让人触摸到一颗颗宁波帮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都能告诉你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源头还得从香港环球航运集团监事会主席包玉刚创办宁波大学说起。
    1984年10月28日,“船王”包玉刚和夫人黄秀英回到了阔别40余载的故乡。当时他看到的情景是,宁波面积近一万平方公里,比香港大十倍。香港550万人口,有4所大学,宁波500万人中,没有一所大学,他深深为家乡教育事业的落后而感到责任重大。
    1984年12月29日,就在中英正式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当天晚上,包玉刚在北京签订了他捐资2000万美金筹建宁波大学的正式协议,时距他第一次回故乡刚好两个月。创办宁大不仅是包玉刚送给家乡的一份厚礼,也是献给改革开放的中国的一份厚礼。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9月18日亲自挥毫题写了“宁波大学”4个大字,从此开启了宁波大学辉煌的航程。宁大人自豪地说,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给大学题写校名。
    随后,香港荣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安中先生决定捐资助建以他母亲林杏琴名讳命名的宁波大学会堂、体育场指挥台、杏琴园公园,并设立了杏琴园教育基金,实施了荣华学者奖励计划。个人生活十分俭朴的包玉书先生先后捐资助建了包氏4号教学楼、龙赛理科楼和包玉书科学楼,捐资总额达3179万元人民币;已故台湾大学著名教授毛子水先生的夫人张菊英女士遵照丈夫遗志,不顾腿疾,远涉重洋,亲自将变卖家产所得的12万美元捐给了宁波大学,设立了“毛子水先生清寒优秀学生奖学金基金”;香港声宝———乐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达三先生将其4个子女为他和夫人金婚之喜、借以回报养育之恩的礼金325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学校,助建宁大外语楼……据统计,在宁波帮的捐赠中,奖教金部分共有17项,共计金额达3000多万元。
    饮水思源,宁大人说,正是海外宁波帮那一颗颗赤子心,合奏出了一支雄壮的进行曲,使宁大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从1986年9月如期开学,宁波大学的纪年表上就收获了累累果实:1995年,宁大人在最困难的时刻,迎来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估。以其过硬的“软件”赢得了评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在全国首批顺利通过合格评估……2003年,宁大一次新增硕士学位点18个,短短3年,使硕士学位点总数达到27个。
    另据了解,宁波帮人士积级参与祖国与家乡的科教兴国大业。改革开放以后,是宁波帮人士捐资办学的爆发期,捐资人数之多、数额之巨、热情之高,均前所未有。承前启后,宁波帮捐资助学,以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王宽诚先生为代表。他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支持下,捐资1亿美元成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邵逸夫还被称为“华夏助学第一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赵安中先生为了资助家乡教育事业,卖掉了在美国、加拿大的别墅,为贫困山乡建设希望小学捐款8000万元。
    惠利故土医疗卫生事业
    提起宁波帮对宁波医疗卫生事业的资助,不得不提及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1993年建成的李惠利医院是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李惠利先生捐资3000万港币、宁波市政府出资1亿多元人民币建造的以外科为主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也是至今为止宁波帮人士对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单项捐助数目最大的项目。
    据当时负责宁波市和李惠利先生之间联系的卢先生回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李惠利先生到家乡访问,对家乡医疗设备落后的情况深有感触,有心帮助家乡提高医疗水平。正好那时宁波市政府准备建造一个医疗中心,双方的心思想到了一块,最终李惠利先生决定为这个医疗中心无偿捐资3000万港币。之后,李惠利先生又捐资220万元,和李惠利医院共同设立了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奖励那些优秀的医务人员。如今的李惠利医院是我市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外科硕士点。除了外科,它的心内科、神经内科等也都在我市乃至全省医疗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了李惠利先生以外,还有一大批宁波帮人士为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包玉刚先生在第一医院里捐资1000万元兴建了光华楼;应昌期先生捐资1200万元兴建了保黎医院;汤于翰先生捐资1000万元的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疗中心也正在建设之中……今年1月1日开始,甬籍台胞、台湾东南碱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名誉理事长、宁波市荣誉市民朱绣山先生,捐资700万元和几家医院共同设立了以“朱绣山”命名的医疗救助金开始在甬城几家医院试行。
    福利事业处处有宁波帮身影
    现在还健在的福利院老人至今仍记得闻儒根老先生尊老敬老的举措。1990年,闻先生在当时南门外城乡交界的宝善路171号,捐资兴建宁波市闻裕顺福利院。动工前,他就对设计施工单位提出,要有绿化空地,房间里要有卫生设备,老人上下楼梯不仅要平坦,且要有扶手。落成后的福利院均符合闻先生提出的要求:建筑面积只有1500平方米的空地上,不仅栽树种花,而且还挖了荷花池,盖了小亭子,使老人们有较大的活动休憩场地。老人们亲切地说:“螺蛳壳里做道场,蛮像回事。”1998年,为满足社会需求,闻先生又捐资扩建该院,再增设床位60张。他还在海曙区大沙泥街自已的旧居捐资建起了幼儿园,取名为宁波“闻裕顺幼儿园”以纪念他父亲闻裕麟老先生曾经开办过的“闻裕顺”商号。从此,“闻福”、“闻幼”及小学像超市的连锁店一样,遍布了浙江、上海等地。
    孤儿院、福利院、残疾人复康中心、达鸣学校……这些宁波福利事业发展历程中到处有宁波帮人士身影。
    另外,宁波文化事业的繁荣也有宁波帮的一份功劳,如包玉刚先生早在1987年就投入500万港币捐赠建设宁波包玉刚图书馆,邵逸夫先生在1996年投入400万港币资助宁波剧院的重修,而宁波文艺学校、爱菊艺校也在孔爱菊女士的资助下先后组建了起来。本报记者 卢科霞 许玉芬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